《亮剑1918》第744章


榱耸澜纭?br />
可惜黄正的英语不是太好,很多地方没听懂。
视察过后,丘吉尔还同各国军队的军官们举行了一场见面会,
他端着酒杯来到黄正和朱景行等中国军官跟前,先是相互介绍了一下,接着他笑道:“感谢我们远道而来的朋友,希望你和你的小伙子们在英国能够度过的愉快。不过我想这个期望可能有些难以实现,因为这些天的训练和战斗实在把你们折磨的够呛。”
黄正微微笑道:“感谢首相先生的祝福,目前为止,我们在这里度过的都很愉快。”
“那样就再好不过了,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给予我们的帮助我们不会忘记,你们这些小伙子都是好样的!”
接着,他说了一些赞美的话,两人彼此寒暄一些,又举杯之后,便结束了对话。
丘吉尔的视察结束之后没几天,艾森豪威尔便来视察了。作为盟军的最高长官,驻扎在此的所有部队都是他的部下,事实上也都是归他指挥和调遣。
陪同艾森豪威尔的还有不少美军将领,美国陆军第1军军长奥马尔布莱德利、101空降师师长马克斯维尔泰勒将军等等。
艾森豪威尔相对于丘吉尔来说显得平易近人很多,他也是标准的军人做派,个头挺拔、宽肩细腰,表情很丰富,谈及德国人的时候,眉头紧皱满脸怒火,说到自己跟前的这群小伙子们的时候,又是十分的滑稽,脸上充满了笑容。
艾森豪威尔视察的时候总是喜欢同士兵谈话,他最喜欢问的就是,“小伙子,你是哪里的人?”在得到了回答之后,他又乐呵呵的说道:“喔,真是个漂亮的地方。”或者是“那地方我去过,那里的什么什么让人怀念”云云。
视察过了之后,艾森豪威尔也发表讲话,他的演说能力显然不如丘吉尔,不过演说的内容依旧动人。
黄正的美式英语听的还习惯一些,前面虽然模模糊糊的没听太懂,不过后面的却听懂了。
艾森豪威尔最后说,“从今天起直到世界末日,我们将会被人们记着,我们这一支正义的队伍,因为我们即将见证一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时刻。愿上帝与我们同在!”
讲话结束,按照本来的安排,应该是去吃个饭,然后就结束了这次视察。不过艾森豪威尔并没有要走的意思,在片刻之后,他说道:“今天,我们要嘉奖一支勇敢的队伍,虽然时间上没来得及给他们赶制勋章,但我想借助这个机会,表达我对他们勇敢战斗的钦佩和感谢。”
草坪上的官兵们都面面相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艾森豪威尔便将中国军队击沉德国*艇的事情讲了出来。
当然,出于稳定军心的考虑,他将运兵船遇袭地点改成了外海,并且称这是一场体现盟友之间决心和勇气的战斗。
“我要感谢所有的中国小伙子们,他们将一群美军的小伙子拯救了出来,除此之外,他们还用自己的机炮验证了一个事实,对岸希特勒的部队也不过如此。”
第043章 泛舟玄武湖() 
欧洲战场上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开辟第二战场准备的时候,亚洲战场同样也连连告捷。
在中国大陆,日军已经被完全驱逐出境,林祚大率领的第五集团军群和孙立人所率的远征1军两支大军正在朝鲜半岛和马来半岛朝着日本人的老巢进发,日军负隅顽抗但已是强弩之末,稍有常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日本人完蛋只是个时间问题,并且这个时间不会太久。
此时,国内舆论已经为战后做了准备。政府管控的报纸、广播上连篇累牍的宣传黄柯本人,大街小巷都挂满了黄柯本人的巨幅画像,同美英苏三国领导人一起,号称世界四强,仿佛中国此时已经强大到足以洗刷之前所有之耻辱。
彼时,笼罩在中国人头上的气氛已经逐渐消散,大家开始由先前的救亡图存,关心到了自己身边的一些实际事情上来,譬如今天米价如何?房子家具都怎么卖?孩子上初小高小的远不远?出行火车票好不好买等等。
民生问题成了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不过战争后期的财政却已经捉衿见肘,各种行业在战时都被划入了军管之中,这虽然在战时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却因为行政命令太强,导致诸多行业变得僵硬不堪、效率低下,更为一些人中饱私囊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财政部孔祥熙等人最为代表,扬子公司四处敛财,靠着强大背景趁机低价收购和吞并了大量的民族企业,还美其名曰“合并做大民族企业”,垄断之后便又趁机哄抬物价,一时间上海物价一日三涨,
黄柯深深担忧会重演历史悲剧,责令上海市长蒋经国进行查处,他在电话中对小蒋直言,“上海乃远东经济中心,牵一发而动全身。上海经济乱则全国经济乱,上海经济稳定则全国经济稳定,无论如何,务必在两个月之内,让上海经济秩序稳定下来。你,清楚吗?”
小蒋听后自然是拍着胸脯子说“清楚,定不辱使命云云”。
第二天,南京的中央日报发文评论上海经济之紊乱情况,并称小蒋要将大刀阔斧,斩断幕后经济黑手。
老蒋听到此消息之后,立刻来到铁汤池公馆,同连襟孔祥熙等人商议对策。
孔祥熙大骂黄柯阴险,说这一招泰国歹毒,是要用他们自己人去整自己人,如果成果奏效,自己的扬子公司恐怕要退出上海,如果成果不行,恐怕要趁机免去小蒋的市长职务,想来以后也恐难重任了。
众人听后纷纷担忧,这时候,一身白色西装坎肩打扮的孔令侃走下楼道:“黄蛮子又准备搞什么?这点事情有什么可担心的,我到时候让扬子公司的人收收手,演戏给黄蛮子看几天不就行了。”
宋蔼龄一听这个主意不错,孔祥熙听后却斥责道:“你懂什么?你当黄柯是傻子吗?我敢打赌,明后两天,南京就会有工作组进驻上海市政府,专门督导此事的操办。”
蒋中正听后深以为然的点头,他们几个人都是在官场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可以说都是满嘴谎话一肚子主意,这会儿却也没了主见。
“他妈的!黄蛮子这招就是想给赵庭辉那个瘪三腾地方。上海滩这块肥肉,谁都想咬上一口。”孔令侃一屁股坐下,顺势翘起了二郎腿。
孔祥熙瞥了一眼,“赵庭辉是不可能了,不过倒有可能是给广州的傅家。不说这个了,想一想对策,中正,你这边有什么想法?”
蒋中正思考了一会后,这件事本来跟他关系不大,查不查那些东西对他来说没有意义,扬子公司又没有他的股份,自然不必担心这个。
不过,要想不让经国查,恐怕自己这一关也过不去。毕竟那是自己重点培养的儿子,在政治上不能有什么污点。
“查已是不能避免,就算不是经国去查,将来恐怕黄柯也会派上其他人去查的。既然避免不了,不如旁敲侧击一下,在其他地方把黄柯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他说完,目光投到了孔祥熙身上。
孔祥熙领会用意,他笑了笑道:“进来各个民主人士都在谈战后进行宪政的问题,我看此事有必要讨论一下了,民国嘛,不能总是他黄柯一人说话做主了。”
南京,玄武湖,一艘游船泛在湖上。
民盟、民革以及一干民主党派负责人坐在偏舟上。
穿着长袍留着美鬓的张澜,民盟的沈钧儒,希望工程的傅瑾,国党元老于右任等诸多有名望的人士在船上欣赏着美景,也就战后如何施行联合执政之问题进行商议。
“眼下,抗战胜利在即,不知道诸位对今后整体如何施行有何看法?”沈钧儒率先开口问道。
“自然是施行普选,各党派联合执政。”一个青年毫不犹豫说道。
“普选难度大,中国人口基数大,百姓素质低,短时间内,恐怕难以施行普选。”有人这样说了,众人也都纷纷点头,似乎赞同这种观点。
“对,我也是这样认为。普选在中国,至少还需要一代人之后。”
又有人提议说道:“考虑实际情况是重要的,我看实现宪政,由我们民主党派和南京方面联合执政才是最好的选择。”
傅瑾笑了笑,有些不同意这些人的观点,她略带讥讽的说道:“你们也太小瞧老百姓的素质了,连原始社会都会用石头进行选举,更何况是现代民众?说百姓愚昧不配普选的,岂不是诸君更加愚昧?民主本就是全体之民,只搞精英阶层怎么能行?”
“此言差矣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