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第3章


,如无事可做,就予以释放(辩证二二三七。《远速》三一○号, 载前引资料1,第二五八页)。上海军十二月十八日发表说“俘虏达数千”,正好与上述证词中的数字相符,但俘虏的实际数字不全少到这种程度,这是不言而喻的。尽管如此,俘虏没有全都被斩尽杀绝,可能有五千名左右幸免于死。
可见,关于屠杀俘虏事件,当时已大体有个眉目,然而我们知道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是在日本战败后,在东京进行远东国际军事审判、检察官方面对此接连提出论证的时候。
其实,南京大屠杀事件在当时早已为世人所知。完全被蒙在鼓里,并歌颂圣战的,那只有日本人了。从战场上回国的士兵也受到言论控制令的严厉约束,几乎没有人泄漏此事。
第二节 南京陷落时发生在城内外的惨剧
佐佐木支队的“战斗行动”
在攻打南京战役的最后阶段,日本军攻势十分猛烈,并在那里展开了残酷的“战斗行动”,惨不忍睹。
关于占领南京时如何处置俘虏和残兵败卒问题,第十六师团(京都,中岛今朝吾中将)的第三十旅团长佐佐木到一少将赤裸裸地记录下来的《进攻南京纪实》一书早在十多年前就出版了。书中记述得极为详细,也许反而有某些夸张之处。总之,它无疑是当事人就南京事件所写的珍贵的记录。佐佐木旅团长的手记,估计以部队战斗情况的详细报道为基础,并由他自己的笔记和回忆整理而成。就这个意义而言,它可以说是一部史料价值很高的记录。
在第三十旅团的属下,有第三十八联队(奈良,助川静二大佐)和第三十三联队(津,野田谦吾大佐)。第十六师团是准备从紫金山南面进攻中山门的部队,但决定由一支队在紫金山北面进行迂回战, 冲进南京城的北面。在这一支队中,调配了第三十八联队,由佐佐木旅团长亲自率领。在进击途中,还配备了第三十三联队第一大队、轻装甲车第八中队、十加二中队、十五加一中队。
佐佐木到一少将亲自把作战记录(昭和十四年四月写成)定名为《华中作战篇》,但是在出版(《一个军人的自传》增订新版〔昭和四十三年七月〕)时改名为《进攻南京纪实》(第二三五页至三三五页)。现将该书部分内容摘录如下。在引文中,凡〔〕内的文字系笔者所作的补充。
〔十二月·十三日〕拂晓前,我先头部队插入敌人阵地,接着紧追敌人,轻装甲车中队在上午十时左右向下关挺进,聚集于江岸,或扫射在江面上逃跑的残兵败卒,大约打完了一万五千发子弹。在此期间,步兵第三十八联队占领了靠城北的五个城门,截断了敌人的退路,联队长和第三十三联队的大队一起赶上装甲车,然后进入西面挹江门附近,间或同逃跑的敌人进行了战斗(中略)。稍后,第六师团的一部分兵力从南面〔对南京城西侧的中国兵进行了扫荡〕来到江岸;海军第十一战队溯江而上,对顺江而下的敌船进行扫射,下午二时抵达下关;〔前一天,在芜湖渡过扬子江的第五师团的〕国崎支队于下午四时来到对岸浦口。其他靠近城墙的部队正在向城内扫荡。实际上是就理想地进行包围的歼灭战进行了演习。
那天,在我支队的作战地区内遗弃敌人的尸体达一万几千具,此外,还有在江面上被装甲车击毙的士兵和各部队的俘虏,如合在一起计算,仅我支队就已解决了敌人二万以上。
下午二时左右,扫荡大致结束,接着安全无事,于是一边整顿部队,一边前进,到达了和平门。
然后,俘虏接连不断地前来投降,达数千人。态度激昂的士兵毫不听从上级军官的阻拦,对他们一个个地加以杀戮。回顾许多战友的流血和十天时间的艰难困苦,即使他们不是士兵,也想说:“都干掉!”
已经一粒白米也没有了,也许城内有,但我军已无现存的粮食给俘虏吃了(下略)。
上面所谈是占领南京那天的战斗情况,第二天,即十四日那天所写的作战记录,也可以看出城内外的扫荡情况,因此引录如下:
十二月十四日,城内外的扫荡,全由两个联队的部下拿握。潜伏在各处的残兵败卒都被拉了出来。但他们的武器都已被丢弃或隐藏起来。五百名、一千名,大批俘虏接连而来。他们比较大模大样,毫不胆怯,但看起来个个都疲惫不堪。恐怕是没有任何一点可以吃的东西了(中略)。
虽说是残兵败卒,但他们有的潜伏在村庄和山区里,继续进行狙击。
因此,进行抵抗的人和不愿顺从的人,当即被无情地杀戮。整天可以听到各地传来的枪声。死尸填满了太平门外很宽的护城河(中略)。
下关的繁华街道几乎全被烧毁。数百辆汽车被扔在江边马路上,数百具死尸从岸边漂流出去。
在十三、十四日的手记中所描写的情景,实在惨不忍睹。佐佐木支队的骨干、曾任第三十八联队的联队长助川静二元大佐对铃木明说:“师团长吩咐,不要保存俘虏”(《“南京大屠杀”的无稽之谈》,或译《“南京大屠杀”的虚妄性》,下同——译者,第二四九页)。因而全遭杀害。
另外,佐佐木支队在进行扫荡战中也杀了许多普通市民,以此血祭,壮军威。一九六五年中国归来者联络会的代表团访问南京时,当地对外文化协会的汪良向代表团详细谈了南京大屠杀事件。其中就下关地区难民的被害情况,他这样说:
到十四日(十四日系十三日之误。——洞富雄注)那天,北城门已被打开(当时,国民党退却时从北门朝扬子江方向撤走,但守备队退却完毕后,为了阻挡日本军的追击,已在外侧对北门上了锁),日本军向扬子江方面挺进。岸边的中山码头、下关站原有两艘渡船,因此一伙难民涌到这里。然而,两艘渡船早被国民党军官占据,难民们一个也不能渡江,他们挤在码头上,已处于快要冻死的状态。人数达二万至三万。日本军向这些难民开炮,将其全部屠杀了(山冈繁:《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争受害地区》,第八至九页)。
关于十三日大量屠杀下关的普通市民问题,日本方面也有人作证。第六师团所属辎重第六联队的小队长高城守一,他由城南的中华门入城,十四日,曾赴下关补给粮草,因而目睹了佐佐木支队在前一天“战斗行动”所留下的凄惨情景。最近,他就当时目击情况这样说:
在汀线,尸体像漂流的木头被浪冲了过来;在岸边,重叠地堆积着的尸体一望无际。这些尸体差不多像是来自南京的难民,可能有几千、几万,数目大得很。
死尸的情况活生生地说明,从南京逃出来的老百姓,无论是成人或儿童,他们一律遭到机枪、步枪的扫射,遭到杀戮。一路上枕藉着的尸体,连他们是中国老百姓还是士兵、是男是女也无法辨认,因为这些死尸遭到射击后倒在地上重叠在一起,并被浇上重油,点火焚烧。在焚烧过的尸体中,无疑也有许多想来是儿童的尸体,总之,几乎都是老百姓。我从未见过如此悲惨的情景。大量屠杀的痕迹展现在眼前,我觉得日本军犯下了严重罪行(创作学会青年部反战出版委员会编:《扬子江在哭泣——熊本第六师团出兵大陆的记录》,第九十五页)。
佐佐木少将说:“仅我支队就已解决了敌人二万名以上。”他所说的这个“解决”了的“敌人”,其中包括为数众多的难民。
高城还看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时在下关兵站仓库里作为苦力进行劳动的俘虏中,相继有人倒下,倒下后一直起不来的人,无情地就地遭到枪杀,被投入了扬子江。他说:“我在下关虽时间不长,但在这段时间里已目击了有十名左右的苦力被枪杀了。”(前引书,第九十六页)
再看看佐佐木少将的手记,仅就十二月十五日以后的所记部分,逐日抄摘部分内容介绍如下:
十二月十五日:“战斗后,为防止败坏军纪和有伤风化,如果指挥官不好好地干,令人忧虑的事故就会频频发生。”十六日:“奉命扫荡紫金山一带地区。虽说收获不大,但两个联队把几百名残兵败卒拉出去处置了。”
十七日:“不言而喻,江南的田地与河浜染上了七万人的鲜血。”〔昭和〕十三年一月五日:“在攻打南京的战役中,敌人伤亡估计为七万人,直到南京陷落那天为止,敌人负责守备的兵力估计约有十万。”
有一个隶属佐佐木支队的卫?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