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85》第115章


而是九二年之后国内政策上对于这类娱乐场所的取缔跟关停,其次,就是这东西始终也只是小家子气而已,缺乏长远的发展可能,始终是做不大的,适合赚一点第一桶金,不适合把游戏机房当做一个事业来进行做。
甚至在俞铮的打算里面都没有做到九零年的打算,在他的打算当中,也就是做三年左右的游戏机房的生意,或许可能时间会更短。
那时候也正好是游戏机房最为如火如荼蓬勃发展的一个时期,自己就算不干了,把自己的游戏机房直接卖出去,也是能卖不少钱的,至于录像厅,这更是权宜之计了,等大厅里面的空间不够了,自然会砍掉录像厅的空间来添置新的机器了。
“价格这么贵?”
当俞铮跟陈芸说了游戏机的价格的时候,她的眼睛里顿时露出了不敢置信的眼神。
一小时四元。
这么贵的价格,怎么可能有人来玩啊,那个录像厅的价格倒是不贵,三毛钱一张票,电视剧是进去了随便看,看到什么时间都是可以的。
俞铮笑了笑:“你不能只看到价格就说贵,今天我正好有空,打算给你上一堂经济课……你要看供需关系的,当需求远远大于供应的时候,价格你觉得再高,其实也不高了。”
想了一下,俞铮举了一个陈芸能够轻而易举能够理解的例子。
“你觉得一台彩电的凭证票能卖一千块,这样的价格贵不贵?一台彩电才多少钱?一千块甚至可以买大半台彩电了,但只是一张票,就能卖出一千块,按照你之前的理论,这样的价格会有人买吗?”
俞铮的这个问题让陈芸顿时有些哑口无言。
就跟俞铮说的那样。
就算是一千块一张的彩电票,想要买的人还是多的数不过来,没有关系的,甚至想要花这一千块,都花不出去。
“但这个游戏机跟电视机不一样啊!”
陈芸虽然说不出什么有道理的话,但是她始终觉得俞铮举的电视机的例子,跟游戏机的例子是不一样的,但是哪里不一样,她却说不出来。
“的确是不一样。”
令她意外的是,俞铮倒是点了点头,不过他马上就笑了笑说道:“但是在本质上,其实也没什么不一样的,因为都是一种供需关系不正常,可以大发横财的机会。”
“彩电的例子你可以理解成利用供需不对等从而形成的倒卖现象,用一句经济学上的话来说,那就是彩电在某种意义上对于某个特定人群是属于刚需的。”
陈芸自然是不懂什么叫刚需的。
见到她脸上疑惑的神色之后,俞铮笑着解释了一下:“刚需其实你可以理解成生活的必需品,我举几个例子比如说面,比如说米,比如说房子,就是人生活所必须的东西。”
但俞铮这么一说之后,陈芸更是不解了,她理解了俞铮说的刚需的意思,就像是俞铮说的米跟面,这是吃,而房子是住,这两样就是生活所必须具备的东西,所以叫做刚需,但是彩电不一样啊,彩电又不是生活必须的,怎么能叫做刚需呢。
现在也不是哪家都有彩电啊,就像是他们村子里面,就两家还是三家有彩电。
而且就算是没有彩电,也有黑白电视机啊,现在黑白电视机相对来说也不算贵,十四寸的黑白电视机四百多块钱,而且还不需要彩电票。
“呵呵。”
俞铮看明白了陈芸的不解,他笑了笑。
“所以我说的是,彩电是一定程度上面的特定人群的刚需,商品是面向它的特定购买人群的,就像是我说的米跟面一样,这两样是所有人的刚需,他的购买人群就是所有人,而彩电呢,则是特定的城市双职工居民家庭的刚需,我这样说,你明白了么?”
第一百四十一章 不合理的() 
陈芸还是摇了摇头。
“其实就是当商品足够少,而需求的人足够多的时候,哪怕这个需求范围并不大,而且商品的价格足够高,一样会造成一种抢购的风潮。”
俞铮尽可能的用陈芸能够听懂的话解释着。
“你觉得一台十七寸的彩电,国产的卖一千四五这个价格贵不贵?”
“贵。”
陈芸点头,现在一个工人的薪水才四五十块,一年不吃不喝才能攒下五百块,而一台彩电的价格,加上彩电票的价格,几乎需要一个工人五六年的时间才能攒够这笔钱,无论如何,这都是很贵的,城市的工人阶层都如此,更不用说她们农村的了。
当然,按照俞铮刚才的说法,农村的其实并不在彩电这些紧俏消费品厂商的客户名单上面。
“难道你就不奇怪,为什么这么贵的东西,还能卖到脱销呢?这可是远远超过收入的一大笔钱啊,难道你就没有想过这件事?按道理来说,你看到我定价一小时四元觉得不合理,贵,为什么贵?因为你觉得超过了普通人的工资标准啊,你的参照物就是普通人的工资水平啊,既然如此的话,那你就应该想过,像电视这么贵的东西却这么多人疯抢也是不合理的啊。”
面对着俞铮的这个反问,陈芸又说不出话来了,她之前还真的没有想过这件事,甚至在此之前,她都觉得一台彩电卖那么贵是很合理的。
至于为什么很合理呢?
她想了一会,觉得大概是有这么多人去买,自然而然就是合理的了,毕竟再大的道理,也不如现实有力。
“其实原因挺简单的,你不是城里人,可能不太明白,最大的原因就是城市的双职工家庭手里是有钱的,有钱的原因也挺简单的,就是过去十几二十年,需要他们花钱的地方不多,你明白吧?”
陈芸的脸上依旧是有些茫然。
“简单的说,就是作为双职工,在生活必须上面,比如说吃,首先有国家粮食供应,他们能用低价买到便宜的粮食,其次单位食堂还有补贴,就算你想吃的多,在改开之前粮食可是限量供应的,没票就没粮,在这方面花不了多少钱,再比如说住,房子都是单位提供的,不需要花钱,再比如说生病,单位全额报销的,再比如说孩子上学,国家出大部分,而如果单位里有附属学校的,甚至都不需要拿钱,当然了,也不存在什么娱乐消费……”
俞铮说了一大通,其实就是再说,作为一个城市户口的工人,在过去的十几二十年时间里面,其实根本没有多少地方需要花钱。
这么一说之后,陈芸则有些懂了。
“……在这种不需要花钱或者是花极少的钱就能生活的情况下,当然了,你有钱也花不出去,但是你却能够每个月,都有一笔固定的,每个人之间都相差不大的收入入账,而且这段时间却持续了十几二十年之久。”
这段话俞铮说的有些绕口,但这一次的陈芸却点了点头。
“我明白了老板,您的意思是,双职工家庭其实是存下了不少钱的,而且这样的双职工家庭的人数还不少?”
陈芸的脸上露出了兴奋的神色,她似乎是觉得她领会了俞铮的意思而格外的高兴。
“对。”
俞铮打了一个响指,他笑着说道:“不是这样的双职工家庭人数不少,而是这样的家庭他们的存款以及收入情况基本上一致,他们的购买力是保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的,而过去十几二十年的经历,或者说这十几二十年的生活给他们的经验就是,钱是没有太多地方可以花的,只是存在银行里的一个数字,而彩电则是实打实的,也是他们想要的东西,如果只是想要的话,那可能也只是想想,毕竟价格在那……”
“……但是,我再打个比方,比方说你跟某人作为同一个家属院的邻居,一起在一家工厂里面工作了二十年,收入差不多,其中一家有一天突然搬回来了一台彩电,引起了家属院所有人的瞩目,你心里是一个什么想法呢?”
“是不是会有一种他买了一台彩电,我为什么不买一台?我比他差么?我钱比他少么?不比他差也不比他少啊!”
“现在你明白了么?彩电冰箱洗衣机的脱销的背景其实都是这个,城市双职工家庭手里是有钱的,可以承担的起这三大件千元级的消费,这是一切的前提,尽管这三大件的价格远远的超过了目前收入水平的承受能力,其次,就是攀比式消费,因为这样的家庭的竞争力是相等的,再加上这种供应跟需求之间的不对等,才造成了这种你觉得合理,但实际上,却完全不合理的消费现象。”
其实还有一点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