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宋从靖康开始》第196章


不一会儿赖布衣就来到了张俊的书房,从怀里拿出一份奏章递给张俊说道:“主帅,这是我和一帮将领的请愿书,请求朝廷立即北伐,还我河山。”
张俊没想到赖布衣竟然出了这么一折,吃惊的接过奏章仔细看起来,原来是扬州军一帮高级将领,听闻二帝和皇室子嗣在金国遭受了非人待遇,怒不可遏,认为这是我大宋军人的奇耻大辱,一定要北伐金过,收复河山,迎回二帝,一扫雪耻云云。张俊感到一阵后怕的是,最后署名的包括赖布衣、高培、牛皋、韩世忠等扬州军厢指挥使以上所有将领!
“主帅,朝廷已经终止了和金人和谈之事,现在正是我大军北伐之时,我扬州军兵强马壮,枕戈待旦多日,现在正是大显神威之时,请主帅万万不可错过此良机。”赖布衣神情严肃。
“这……。。”张俊沉吟不语,朝廷终止和金人和谈他自然知道的,但是马上要他请奏朝廷发兵,这可是他没有想到的,但是一口拒绝似乎也不合适,显得自己毫无勇气。
“赖将军,等本帅考虑周全后,再做答复如何?”张俊准备用拖字决。
“那请将军尽快考虑,早作下决定才好。属下告辞了。”赖布衣抱拳离开,只留下有些发愣的张俊。
过了下张俊清醒过来,对于赖布衣不辞而别心存恼怒,但是知道现在不是发作的时候,想了想就让护卫把自己的谋士刘广叫来。
刘广跟着张俊南征北战,在行军打仗中出了不少计谋,深得张俊的信任,故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张俊就第一时间想到他。
刘广一身文士打扮,颇有点仙风道骨的样子,听了张俊的叙述又仔细看了一些那份请愿奏折,思索一下才说道:“伯英(张俊的字),现在朝廷终止和金人和谈,正处于举棋未定之时,我们既不能过于冒进请求朝廷出兵北伐,但也不能无动于衷,驳回众将领的请求,而是一个字,等。”
“等什么?”张俊问道。
“等待另外几支大军如岳飞、吴玠等他们的反应,我们跟随之即可,稳妥为上,这样就不会犯错。”
“好,就依你言。”张俊做出了决定。
接连几天,都有将领上书请求启奏朝廷北伐,但是都被张俊接下,却不表态只说是再思考周全为稳妥之计。
时间又过去了一个月,已经到了二月中旬,关于北伐之事越闹越凶,这个时候作为军方的代表神武后军岳飞和川陕大军吴玠先后上朝廷请奏要求北伐,收复国土。三天之后,扬州的神武前军都统制张俊也上奏朝廷北伐。
有了这三支大宋重要的军队主帅请奏,朝廷的主战派李纲等人更是天天在朝堂上奏折,大有不北伐誓不罢休架势,而杭州士子们也是不停的游行请愿,甚至在深宫中的隆裕太后也在赵构耳边哭诉其丈夫赵佶的悲惨境遇,在这种情势下,皇帝赵构终于扛不住压力,下令以神武前军、神武后军、川陕大军为主力,共计兵力三十万,号称百万大军,准备北伐,收复国土,以洗雪耻。
建炎南渡以来,大宋最大规模一次对金用兵就此拉开序幕。
第229章 一群骄兵悍将() 
绍兴四年(1134年)三月初,大宋朝廷正式做出了北伐的决定,命令扬州的神武前军进攻徐州、海州等地,鄂州的神武后军进攻许州、归德府等地,川陕大军则出秦岭,进攻凤翔府,京兆府等地,其战略目标是收复黄河以南原大宋的疆土,包括首都东京。
而同时,金国以完颜宗弼为代表的主战派也再次占了上风,痛斥大宋出尔反尔,毫无信誉可言,集合大军联合伪齐部队,向京兆府、开封府、东平府集中,誓要将来犯的宋军赶回去。双方紧锣密鼓,紧张地做着战前的准备工作。
扬州城外,一支支军队向泗州、海州等地方进发,一批批物资如粮草、攻城器械也不停的运往前线。而扬州城内的神武前军军部更是忙碌万分,一条条指令从这里发出,送到分布在两淮的扬州军各部。
作为主帅的张俊忙的几天都没睡好觉,眼眶乌黑,在军部参谋司正打发雷霆:“高培怎么回事?他的六厢、七厢人马怎么到现在还没出发?”
“回主帅,刚才高将军来信说,他们出征的粮草迟迟到,故未敢出发。”一个参谋拿着一份书信说道。
“粮草我不是早让后勤司下拨了吗?去把金三财给我找来!”张俊怒气冲冲说道。没过多久,后勤司主事金三财就跑了进来,圆圆的脸上都是汗水。
“金三财,你竟然不向高培的军队下拨粮草,贻误了战机担当的起吗?”张俊厉声质问。
“冤枉啊,主帅,下拨给高将军两个厢的粮食,黄家至今没有供应给后勤司,我哪什么下拨啊?”金三财一脸委屈。
张俊知道这个黄家就是扬州军的军粮供应商,更生气了,“这个黄老板真是胆大包天,竟然连军粮也敢扣押不发,难道真不怕王法?”
“主帅,我催过了,黄老板说没有收到扬州军的军粮款项,无法交付粮食。”金三财解释到。
“我不是说了吗,先交粮食,随后再给他补足款项,难道我一个堂堂大将军欠他的不成?”
“黄老板说,如果原来的郡王爷在倒也可以,但是听说现在扬州军已经拖欠部分营队的军饷,所以他们担心……。”说到这里金三财没有继续说下去。
张俊听了脸色更是难看,指着金三财厉声说道:“你去告诉那个黄茂,如果三天之内他不交粮食过来,老子就带兵去抄他的家!”
“好,好,我去说,我去说。”金三财赶紧答应,然后有匆匆走了出去。
刚处理完这件事,张俊松了一口气,回到自己的书房还没顾得喝一口茶,就见到一个参谋匆匆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封信说道:“主帅,刚刚接到泗州王石将军的信,问为何他们泗州第八厢士兵的军饷只有原来的一半?”
“他们不是厢兵吗,按照朝廷规矩,厢兵的军饷只有同等禁军的一半,又有何错?”张俊慢悠悠的回答。
“可是,在去年底,朝廷已经下旨将其全部转为禁军……。”那个参谋辩解道。
“朝廷说他们是禁军就是禁军了?问问王石,他们厢的战力能和一厢、二厢等兵马相比?你给王石回信,剩下的一半看他们这次北伐的表现,如果畏缩不前,杀敌不力,就没有了!”张俊回答道。这个参谋犹豫了一下,想说这么但是没有说出,只好拿着信匆匆走了。
张俊刚刚举杯准备润一下嗓子,只见又有一个参谋拿着一封书信走了进来:“主帅,第四厢牛皋将军来信质问……。。”
“滚,让老子清净清净”张俊听到又是什么质问,顿时火上心头大吼了一声,吓得那个参谋赶紧退了回去。
唉……。。张俊瘫坐在靠背椅上,头枕着靠背微闭着眼睛长长的嘘了一口气,自从朝廷决定北伐,原来好好的扬州军突然诸事
不顺,不是这支部队没准备好,就是那支部队却这个少那个,好像一切都运转不灵了。
“伯英,为何事烦恼?”只听到一个爽朗的声音,张俊不用看就知道是自己谋士刘广到了。
“长兴(刘广的字),还不时为了军队调动之事啊。”张俊叹了一口气说道。
对于此事,刘广自然知道的很清楚,这里面有诸多原因,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张俊私自贪污了许多军饷,这在于大宋其他军队尤其是原来他率领的神武右军很常见,将军士兵也就见怪不怪,但是赵君的神武前军却从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导致将士怨言颇多。
当然这话刘广是不会对张俊说的,也知道说了也没用。于是他想了想说道:“伯英,这里面有诸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有两条。”
“那两条?”张俊坐直身子问道。
“其一,神武前军的指挥系统和大宋其他军队不太一样,比如成立什么参谋司、后勤司等等,体制不顺,平日里感觉不明显,但是如现在战争一旦爆发,指挥起来就会感到顺手。其二,伯英你初来乍到,这帮将领不服你管制,阴奉阳违,也导致了军令不畅。”刘广说道。
张俊一听确实是这么回事,顿时来了精神问道:“那以长兴之言,如何处理?”
刘广想了想又说道:“第一条,关于指挥系统,扬州军将士已经习惯于此,大战前夕不好大动干戈,会造成更大的混乱,等大战结束后再徐徐改正。第二条,伯英可以杀鸡儆猴,对那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