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故事》第209章


蚍竦薪?2艘,从来没打过败仗,也从来没有一颗炮弹击穿过它的船舷。
10月25日,“宪法号”的姊妹舰“美国号”在大西洋上遇见老熟人皇家海军“马其顿人号”。“美国号”也是华盛顿时期的作品,质量也很过硬。当初,它还在弗吉尼亚的时候,“马其顿人号”的舰长就跟美国舰长用河狸皮帽子打赌,说“美国号”最好自求多福,千万别遇上“马其顿人号”,否则只能当俘虏。现在,两个冤家真就遇上了。美国舰长史蒂芬德凯特像艾萨克赫尔一样不信邪,与英军进行近距离炮战,不停地变换角度,既让自己躲开英国的炮弹,又准确地击中敌舰。战斗从早上9点一直打到中午12点,“马其顿人号”彻底残了,宣布投降。英军死伤104人,美军死伤12人。两艘船像亲兄弟一样肩并肩地在海上“躺”了两个星期,直到“马其顿人号”修好可以航行。然后,“美国号”带着它的战利品一起缓缓驶入纽约港。
美国海军在大西洋上连赢三场,在一对一的格斗中完胜皇家海军。英国海军大臣下令给所有的舰长:以后不许与美舰进行一对一的战斗,只有在舰队船只数量和火力占绝对优势的时候才能向敌人开火。海上霸主有点忌讳“浑小子”式的单打独斗,但是,英军在舰队的战斗中真能稳占上风吗?让我们把目光转回美加边境。
1813年春,英军进入俄亥俄河谷,企图攻占麦格斯堡。失去了布洛克的英军似乎失去了志在必得的信念,换上了哈里森的美军似乎重新找回了活力。哈里森与英军纠缠数日,迫使英军主将亨利普罗克特撤退。接着,美军向前推进,开始了新的攻势。1813年的目标是:收复底特律,占领上加拿大首府约克和英军重镇金斯顿。
1813年4月27日,美军1500人在赞布伦蒙哥马利派克将军率领下进攻约克。你也许对“约克”这个名字没感觉,但它改名之后你应该比较熟,就是今天的多伦多。约克是上加拿大省的首府,殖民地议会和皇家总督的所在地,但没什么军事价值。英军主将罗杰黑尔希夫寡不敌众,弃城而走,约克落入美军之手。在这次战斗中,派克将军阵亡。
5月25日,温菲尔德斯科特率美军4700人进攻约克东边的乔治堡。英军只有1500人,外加300名印第安勇士。5月27日,美军攻占乔治堡。斯科特打算乘胜追击,彻底清除英军在尼亚加拉半岛上的力量。如果这样,金斯顿将门户大开,整个五大湖区将被美军控制,上加拿大就完了。但是,斯科特被他的下级军官和顶头上司“迪尔伯恩奶奶”阻止了。大家说:别追啦!中了埋伏怎么办?于是,美军的胜利被局限在乔治堡,英军全身而退,死守尼亚加拉半岛,金斯顿依然固若金汤。这个致命的错误让美军丧失了控制上加拿大的最好时机,真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远在华府的战争部长阿姆斯特朗听闻此事顿足捶胸,大骂美军无能,国会也炸开了锅,逼着麦迪逊总统解除迪尔伯恩的职务。麦迪逊还算给迪尔伯恩面子,让他以健康原因退休了。
像1812年一样,让人“恨铁不成钢”的陆军再次被海军的光环照得睁不开眼。对上加拿大的争夺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对五大湖的争夺,因为水上运输是双方的命脉。学过地理的小朋友都知道,美加边境的五大湖是这个星球上最大的淡水湖群,占地表淡水的五分之一。虽然叫“湖”,但你若身临其境,完全可以把它们叫作“海”,真的是看不到边。除了密歇根湖为美国独有,其余四个由美加分享。最有经济和战略价值的是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伊利湖连着尼亚加拉河,安大略湖连着圣劳伦斯河。美英的军需物资都要在湖上运送,对这两个湖的控制权就成了双方海军的必争之物。底特律就在伊利湖边,拿下伊利湖,底特律不攻自破,省了陆军的事了。
1813年9月10日,美国海军上将奥利弗哈萨德佩里的舰队和皇家海军上将罗伯特海里奥特巴克利的舰队开始了“伊利湖之战”。美军9条船,英军6条船,美军舰只数量和火力略占优势。这场“海战”(或“湖战”)之所以如此动人心弦,跟双方的主帅有很大关系:他们都是二十七八岁的年轻人。
美国海军上将佩里生于罗得岛州,父亲是美国海军军官。佩里从小就酷爱航海,他13岁时加入海军,在父亲当舰长的船上服役。他弟弟马修佩里后来也加入了海军。说到这儿,也许有些人眼前一亮,这不就是那位率“黑船”驶进江户湾(东京湾),逼迫日本开国通商的佩里将军吗?没错,他正是1853年“黑船来航”事件的主角,他让日本睁眼看世界,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他比他的大哥小9岁。
1813年,奥利弗哈萨德佩里28岁,已在海军服役15年,参加过“准战争”和“第一次巴巴利战争”。他过人的天赋深得战争部长阿姆斯特朗和海军部长琼斯的赏识,因此被委派为伊利湖的海军主将。巧得很,他的对手,英军主将巴克利也是“神童”式的人物。巴克利11岁加入皇家海军,到1813年,27岁的他已是“老船长”。
两人在伊利湖相遇,立刻摆开队形,投入战斗。佩里的旗舰“劳伦斯号”是以“切萨皮克号”前舰长詹姆斯劳伦斯的名字命名的。劳伦斯在一次海战中阵亡,临终前嘱咐战友“不要弃舰”。佩里的船上竖了一面旗,上写劳伦斯“不要弃舰”的遗言。战斗持续了5个小时,“劳伦斯号”受损严重,佩里登上“尼亚加拉号”继续指挥,他甚至亲自驾船直冲敌阵,重创巴克利的主力舰“底特律号”和“夏洛特女王号”。到最后,这两艘船都被打残,巴克利投降,整个舰队成了美军的俘虏。佩里在给哈里森的信中写了那句著名的话:“我们遇上了敌人,他们是我们的了”战斗结束后,双方军舰都靠岸修整。佩里与巴克利把酒言欢,就像多年的好友。他们惺惺相惜,因为他们知道,无论输赢,他们都尽力了,都是英雄,都是荣耀。
“伊利湖之战”是美国海军决定性的胜利,美军完全控制了伊利湖,切断了底特律英军的供给线。英军主将普罗克特将军见大势已去,立刻撤出底特律。被美国陆军丢掉的地盘总算被海军抢回来了。双方在安大略湖上各有胜负,英军略占优势。
两个星期后,10月3日,佩里协助哈里森取得了“泰晤士河战役”的胜利(参看上一个故事)。印第安人首领泰坎西在战斗中阵亡,英国永远失去了这个强大的同盟,美国永远排除了印第安人的威胁。
佩里和哈里森在西部的胜利让阿姆斯特朗看到了希望,他期待着奇迹也能在东部的下加拿大出现。可是,他再次选择了两个自私、无能、互相憎恶的“猪队友”。这两位是詹姆斯威尔金森和韦德汉普顿。我们已经在“伯尔叛国案”中见识过威尔金森。他军龄很长,但从没带过一个团以上的兵力打过仗,而且他根本不想打。还没出发就唉声叹气的,说遇上敌军咱就投降。汉普顿则刚愎自用,觉得加拿大人正盼星星、盼月亮地等着他去解放。威尔金森带7000人,汉普顿带5000人,分两路向蒙特利尔进发,两人各打各的,谁也不理谁。但无论如何,美军势大,英军在这个地区兵力又特别薄弱,近乎真空。眼看着下加拿大就做不成英国殖民地了。
10月25日,汉普顿在沙托盖河碰上一小队主要由法裔加拿大人组成的民兵,还有一些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汉普顿派了个使者去向人家宣传民主自由,被一通乱枪打了回来。民兵人数是美军的五分之一,他们可不想跟美军打阵地战。他们像印第安人那样设伏打猎,东一枪西一枪,打得美军屁滚尿流,连滚带爬地退回美国境内。那边威尔金森一听汉普顿兵败,吓得一枪没放就打道回府。进攻蒙特利尔的计划就这么泡汤了。这一仗英国正规军没出一兵一卒,加拿大民兵打出了威风,这是真正属于加拿大的胜利。直到今天,“民兵之谜”仍然让加拿大人无比自豪。战争中,还出现了一位“女版保罗瑞维尔”,她是37岁的加拿大女士劳拉赛科特。她在深夜中步行30公里向英军报告美军的动静,被视为加拿大的民族英雄,是勇气和忠诚的象征。你吃过加拿大最有名的“劳拉赛科特”牌巧克力吗?
随着1813年冬天的来临,军事行动渐渐停止,占领约克的美军却闲出了事。12月,一群战士纵火焚烧了上加拿大殖民地议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