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故事》第205章


定取消“议政会命令”啦!此时,麦迪逊刚刚就职不到一个月。他是个新总统,但不是外交场上的新手。八年的国务卿生涯应该告诉他:下一步要做的是跟伦敦确认此事。但是,他没有。可能大伙被禁运法案害得太惨了,可能麦迪逊太想恢复美英贸易了,他轻信了厄斯金的话。1809年4月19日,麦迪逊宣布,根据不交往法,既然英国已经表达善意,从6月10日起,美英贸易合法了!
大家欢欣鼓舞了不到一个月,伦敦就出来辟谣:厄斯金胡说八道,我们可没废除“议政会命令”。麦迪逊出了个大洋相,简直抬不起头来。厄斯金被召回国,换了个新公使,叫弗朗西斯詹姆斯杰克逊。杰克逊来了劈头盖脸地先把美国总统数落了一顿,说你怎么能相信厄斯金的鬼话?这事儿搞得这么尴尬全是你的错!杰克逊的恶劣态度让麦迪逊感到奇耻大辱,他拒绝再与杰克逊有任何形式的接触,等于把他赶回了英国。至此,美英关系又回到冰点。美国等待英国主动放弃“议政会命令”,这是英国不会也不能做的事。
好像老天觉得形势还不够乱似的,他马上要让总统先生栽第二个跟头。这一次,他栽在法国人手里。1809年年底,不交往法到期。国会通过了麦肯二号法案。这个法案实际上又向英法妥协了一大步。它说,美国将恢复与英法的贸易,但如果英法两国的任何一方继续坚持敌对行为,比如,英国继续劫人,法国继续劫货,美国就要恢复对该国的“不交往”政策,禁止与它的贸易。
从“禁运”到“不交往”,再到“麦肯二号”,你可以看出美国越来越软,节节后退。“禁运”是我绝对不理你们;“不交往”是我不理你,除非你先理我;“麦肯二号”是我理你,除非你不理我。这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但是,当美国退到悬崖边时,英法似乎还想推它一把。1810年8月2日,法国皇帝拿破仑表示,我们欢迎“麦肯二号”!只要美国给英国点颜色瞧瞧,停止与它贸易,我们就扫除与美国的障碍,从此美国货在欧洲大陆畅行无阻了!其实,拿破仑就想哄着美国跟英国闹掰。麦迪逊那沉不住气的毛病又犯了,他立刻宣布断绝与英国的贸易。等把英国得罪透了才发现,拿破仑说话不算数,那些关卡该咋坑你还咋坑你。对此,拿破仑一脸无辜地说:我中央政府管不了各方诸侯,要不你跟他们挨个儿谈?“书虫”麦迪逊哪里斗得过“枭雄”拿破仑,他就这样被逼着、被骗着带领美国走向与英国的战争。
就在麦迪逊在外交上进退失据的时候,另一件大事又把他拖向深渊:“合众国银行”的公司宪章到期了。1791年,在汉密尔顿的推动下,国会通过立法创建中央银行,也就是“合众国银行”,有效期20年。当初,在建立中央银行的问题上,反对最激烈的就是麦迪逊。还记得他与汉密尔顿那场精彩的辩论吗(参看066必要与适当)?共和党就是靠反对中央银行起家的。中央银行是汉密尔顿经济秩序的核心,也是美国迈向现代金融社会的标志。在过去20年里,“合众国银行”是联邦财政的主心骨,没有它就没有美国经济的复兴。正因如此,与汉密尔顿不共戴天的杰斐逊在上台后都没敢动“合众国银行”,因为他不知道怎样对付没有银行的日子。20年的成果也让麦迪逊看明白了,他知道汉密尔顿是对的。可是,他敢于坚持对的事吗?
1811年,中央银行到期。是续约还是废止?国会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财政部长加勒廷坚决主张续约。他苦口婆心地劝国会那些不懂经济的人,说你们不要整天拿着革命当饭吃,非把自己作死不可。但加勒廷没有得到总统的支持。麦迪逊心里非常希望银行能够继续存在,但就像他没有坚持提名加勒廷为国务卿一样,他再次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回避。碰上这种老板,你说加勒廷累不累?
此时的国会被1810年中期选举中上来的一帮年轻人把持着,他们号称“鹰派”,其中有两个特别重要的人物:亨利克莱和约翰卡尔霍恩。记住这两个名字,未来的四十年将是他们的天下。这群“鹰”天天想着跟英国打仗,英国的一切都是丑恶的,包括象征英式经济体系的中央银行。他们与共和党的其他“激进派”成员一起,铁了心要翻天。
参议院的投票结果是平局,可见争夺有多激烈,也可见有多少共和党人实际上已经接受了联邦党的代表作。不难想象,如果麦迪逊稍微使点劲儿,如果他有汉密尔顿的勇气或华盛顿的魄力,银行续约完全没问题。但是,到最后,副总统克林顿投了那关键的一票,打破僵局,为“合众国银行”画上休止符。这一次,麦迪逊没有行使“一票否决权”,因为他依然无法说服自己:中央银行不违宪。有人说,他只是在维护自己的面子和声誉,因为他无法在面对曾经全力反对的银行时告诉大家:我改主意了。
“银行保卫战”失败了,但至少这件事产生了一个好的副作用。“激进派”对加勒廷的攻击让麦迪逊忍无可忍,他终于下定决心加强内阁的力量。他把百无一用的国务卿罗伯特史密斯炒了鱿鱼,任命弗吉尼亚州州长詹姆斯门罗为国务卿。本来,为了门罗…平克尼条约的事,门罗和麦迪逊闹翻了(参看上一个故事)。但门罗很快就认识到自己的鲁莽,有点后悔。他和麦迪逊将近三年没说话,其间,麦迪逊曾提议请门罗出任美属路易斯安那总督,但门罗不干,说那太掉价。他给麦迪逊的信号是:我要么不去联邦政府当差,要去就得坐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子,也就是,国务卿。很明显,他的下一个目标是白宫。麦迪逊是个厚道人,本来就对门罗没恶意,他们一直都是好朋友,只是有点误会罢了。但他决定先晾着门罗,煞煞他的性子。
这俩闹别扭,可急坏了他们的老师杰斐逊。他们都是杰斐逊最好的朋友和最得意的门生,手心手背都是肉。杰斐逊心疼得不行,去了麦迪逊家又去门罗家(他们住得很近),来来回回地劝,盼着两个宝宝携手同心,挽回共和党日益分裂的趋势。1811年,杰斐逊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使门罗成功当选为弗吉尼亚州州长(这是他第二次当州长)。此时,麦迪逊正内外交困,狼狈不堪,迫切需要门罗的帮助。两人终于摒弃前嫌,握手言和。门罗入阁后对总统无比忠诚,工作努力又高效,他和加勒廷合作得也很愉快,明白人跟明白人不用废话,内阁的风气焕然一新。
门罗上任后立刻着手与英国的谈判,为避免战争做最后的努力,但一切有点太晚了。国会中的“鹰派”声音越来越大,战争迫在眉睫。随着1812年大选的来临,有人甚至传说,克莱去威胁麦迪逊,说你到底想不想接着当总统?想,就宣战;不想,我们另找别人。麦迪逊为保总统宝座而屈服。这个说法应该不是真的,克莱不太可能这么干,但你至少可以感受到当时的气氛。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一向谨慎的麦迪逊在经过痛苦的挣扎和斗争之后,于1812年5月开始起草给国会的信,请求国会对英宣战。
美国将走进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它准备好了吗?请看下一个故事:一八一二。
第90章() 
1812年6月1日,麦迪逊总统来到国会,宣读了他的“战争咨文”。他回顾了自1805年杰伊条约结束以来,英国对美国的敌对行为和美国为解决争端付出的外交努力。然而,所有通往和平的路已经封闭,战争不可避免也不可延迟。他说:我做了我的职权允许我做的一切,现在是国会做选择的时候了。他请求国会对英宣战。6月4日,众议院以79:49的压倒性多数通过了宣战决议。几天后,参议院以19:13通过。参议院显然更加谨慎,因为联邦党在参议院还有点声音,虽然他们无力回天。
就这样,美英之间的第二场战争爆发了。爱国情绪高涨的美国人喜欢把它叫作“第二次独立战争”,但实际上它跟“独立”没什么关系,英国从来无意否认美国的主权。事实上,对英美两国来说,它都是一场被“遗忘”的战争。要是你做个调查,你可能会发现:99。9%的英国人和美国人不知道他们的祖先居然在1812年还打过一架,甚至连学者们都不知道该给这场战争起个什么名字。英国人觉得它只是“拿破仑战争”的一部分,美国人胡乱用年代把它命名为“1812年的战争”,尽管这仗一直打到1815年才结束。但是,这场规模不大、伤亡不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