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流贼》第102章


“据说他在暗中搞些动作,撺撮各营的大将,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李定国猜测着:“也可能是如父王所说,是太子一案引发了朝中一些人的恐慌。所以,他们在商议对策!”
“嗯,说的有理!”朱启明赞赏道:“这些刚好对我们有利,定国,你且留下来帮我整顿新军,如若情势不对,便即刻东下!”
“是,父王!”李定国轰然应诺。
……
黄澍自从找了马士英理论太子一事,被奚落了一番之后,整个人便不一样起来。
他仗着左良玉撑腰,不把马士英和阮大铖二人放在眼里。但是他不能不防着这俩人暗地里搞点动作,到时因此而挂了就不值了!
同复社的集会一结束,黄澍就马不停蹄的赶到了武昌。
他来干嘛,当然是诉苦了!
不过也亏得他走的快,因为马士英确实向朱由崧打了小报告。朱由崧正愁找不到一个出气筒,送上门来的能不要?一道御旨,锦衣卫就派了人过来。
湖广,武昌。
左良玉做官曾得力于侯恂的推荐。侯恂本是东林党人。马士英、阮大铖掌权后,担心东林党人依靠左良玉跟自己为难,就口头上虚伪地跟他结交,但暗中又忌恨他,因此在南京外修筑板机城作为向西防御的屏障。
左良玉深知,西面有什么好防的,摆明就是防他!加上朝廷中的各种事情一天不如一天,他早已经厌烦了。
当黄澍仗着自己的势力当面顶撞了马士英、阮大铖,而朝廷派遣锦衣卫来逮捕的时候,左良玉来了脾气,决心把黄澍留下不交出去。
他找来了主要的将领开会,商讨如何应对朝廷的人。
制造案件是东林党的必杀绝技,自从万历末东林党成立后,各种各样的政治案件就多了起来,一直到现在,不仅不平息反而越演越烈。
黄澍等的就是这个机会。
“你们说说,我们该怎么做?”左良玉问手下的人。
大堂内站了两排武将,每个人都身着盔甲。
“侯爷,末将以为,需当机立断,奏报朝廷,不同意监禁太子。要定真假,那也得天下人共同见证!”说话的是参将胡一宁,这家伙也是有些主意的人。
“侯爷,要我说,咱们也别废话了。直接起兵去京师,杀了那阮马二人,还天下一个太平!”黄澍的话语算是挑明了他的心思。
“父亲,我看是有必要给朝廷那些人一点颜色看看了!”左梦庚也插话道。……
话题打开了之后,将领们就开始各抒己见,一时间堂内都是嗡嗡的讲话声。
左良玉比较喜欢安静,对这件事他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虽然不想卖朝廷面子,但也不想撕开脸子。
看了一会之后,他注意到黄澍表现得是极为活跃,一个劲的宣扬那一套带兵入朝的思想。他觉得这不是个好苗头,但自己又有些心动。拿不定主意之下,他决定先放一放这件事,便假装斥责道:“住口!如此大逆不道之言还是不要说了!”
将领们一看侯爷发火,顿时鸦雀无声。黄澍经此一喝,也收敛了起来。
左良玉清了清喉咙,说道:“我的人他们是不能随便动的,但我们也要小心行事,大家的富贵来之困难,可莫要轻易失去!”
这话算是警告,也是劝诫。
听了左良玉的话,大家都沉默了。
“今晚,我设宴招待大家,不醉不归!”说完话,左良玉又给了个台阶。
“多谢侯爷!”将领们这才拜谢起来。
黄澍也随着拜谢,但他心里却想着另外的东西。
东林党的有一个主要的攻击政敌的手段……清议,也就是写文章骂人,俗称“打嘴炮”。这清议主要攻击对方的名誉,使攻击对象臭不可闻,从而无法立足,这很像是****时期的大小字报。同时东林——复社的看家本领,但是如果你认为这帮文人仅仅会动动嘴动动笔,制造点疑案,那你就错了,事实上,他们从未放弃过枪杆子,从孙承宗到袁崇焕,再到史可法,都是他们抓枪杆子的巨擘。黄澍也是他们的一份子,这次他下定了决心,为了推翻弘光,豁出去了!
可左良玉不知道,他的军队,过了今天,就不一样了!
铺垫的也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左良玉造反,主角领兵东进,传檄沿途,声明此举是为大明翦除叛乱。南京那边,朱由崧调江北四镇全力抵挡左良玉。由此江北空虚,清兵大举南下,引发扬州一战……
各位读者大大,有您的支持,我一定会好好写下去的!
(本章完)
第108章 午宴() 
南京,御书房。
朱由崧在案几前踱来踱去,内心极度焦虑暴躁。
他已经证明了那个所谓的“太子”是个纯冒牌货,这个结论也是所有的三公六部九卿共同认可的。可眼下的谣言不仅没有停止,反而更加激烈了。
这种反常的现象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有人在暗中搞鬼!
不过蹊跷的是,东厂和锦衣卫也没有查出什么幕后主使出来,反倒是加深民间对这件事的确信。
如果说大家都在装聋作哑,那这幕后的势力一定很强大。放眼大明,能操纵舆论的只有一种人……文人,著名的文人。说的白一点,就是东林和复社那些人!
朱由崧所忧虑的,正是这些人。
前些日在朝堂上,湖广的监军御史黄澍当面质疑马士英意图用污蔑太子为假的方式,除掉先皇子嗣。
这种话哪里是说给马士英听的,简直是在赤裸裸的威胁自己嘛!
你说,谁能不火大?谁能不暴躁?
“混蛋,朕还不信收拾不了你了!”朱启明早前已经发布了诏令,搜捕黄澍。只是那厮逃的快了点,居然就这么溜了。他咽不下这口气,也知道黄澍必然是跑到左良玉那里去了。也好,就趁机试探一下左良玉的意思吧!
现在,朱由崧就是在等待最后的消息,而等待是最焦灼的事情。为了缓解这种焦虑,他不自觉的踱起步来。
走了一会儿之后,他忽然想起了马士英对自己说的话:
“湖广巡按御史黄澍本是个龌龊小人,在左良玉同朝廷之间猜忌日深的情况下,不仅没有居中调停,反而以左良玉的兵力为后盾,企图在朝廷中提高自己的地位,进一步恶化事态。他仗着左良玉的保护,多次触犯天威。甚至当着圣上的面辱骂殴打大臣,并扬言圣上不除了臣下必有大祸。这“大祸”指的是什么,不可不防!”
“大祸”是什么呢?
朱由崧也在思考着这个问题。
虽然黄澍狗仗人势的姿态一点也不含蓄,但自己并不为所惧。可这厮为躲避处分,居然逃回武昌,这件事情倒是有些棘手了。
缇骑前往捉拿,已经过去几天了,到现在还没有准确的消息,说明事情不是太容易。
其实自己也不是说一定要防着左良玉,对于这个一方军镇大员,想拉拢还来不及,又何必搞出不愉快呢!
但不幸的是自己还是和左良玉杠上了,因为那左良玉的恩公,侯恂。他涉及到顺案里去了,不仅参与闯贼的政权,而且是唯一被李自成任用的三品以上的官员,李自成如此“破格”录用侯恂,只能证明他们之间关系暖昧。
对这样一个人,能怎么办?
所以李闯败亡后,侯恂从北方一回来就被投入了监狱。也正是因为如此,左良玉才开始大肆活动,试图求情与自己,让自己放了侯恂。
后来,为了拉拢左良玉,自己放了侯恂。本以为可以缓解一下关系,没想到最后还是事与愿违!
近些日子,东厂的番子也没少报告关于复社集会的事情。而且据说黄澍在逃跑前还去参加过一次,与侯恂的儿子侯方域和冒辟疆相谈甚欢。
侯恂的儿子侯方域是复社名士,之前他一直呆在左良玉的营中,作为侯恂和左良玉沟通的管道。当初为什么放了侯恂,也不只是左良玉的压力,和这些复社的人也有关系。
别人或许会认为侯方域只是一个玩弄风流的文人雅士,但朱由崧知道,事实上,他可不是一个胸无大志的花花公子,而是一名城府很深的政客。当马士英和阮大铖主持的顺案掀起高潮的时候,那些涉案人员就是纷纷要求侯方域劝说左良玉解救他们,向朝廷施加压力的。
这些事情联系到一起,不免让人觉得有什么阴谋在内。
“或许,真的如马士英所说,不得不防啊!”朱由崧停止了踱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