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流贼》第100章


今天的早朝,议的就是这个“太子”!
文武诸臣们在自己的班列里一动不动,生怕先触了霉头。
他们也知道太子目前在南京,早朝肯定是要说这件事的。
问题是这件事直接牵涉到当今皇帝帝位的合法性,而且目前有些对福王继统不满的人乘机兴风作浪,散布流言蜚语。围绕“太子”真伪性的讨论,已经在不明真相的百姓和外地文官武将中掀起了一片喧哗。
试问,谁敢先开这个口子?!
朱由崧看了一会儿之后,发现没人愿意起来当枪使,只能先开口:“听说有一稚子言是先帝东宫,倘若是真先帝之子即朕之子,当抚养优恤,不令失所。但若不是,也不能任其冒用太子名讳,理当治罪!今朕着令侯、伯、九卿、翰林、科、道等官同往审视,以正视听!”
皇帝发话了,臣子还不赶快借坡下驴。于是,原本沉寂的班列里一阵“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呼喊。
太平门,兴善寺。
少年似乎没有料到会有这么大的排场,有些呆掉了。
这寺庙不算小,但却进来了很多的大神:原总督京营太监卢九德、前太子讲官、大学士王铎、东宫讲官的刘正宗和李景廉、旧东宫伴读太监丘执中……
王铎和刘正宗他们二人早就商议过这个问题,此时一见“太子”,都有十分确信一点:看面相,分明就是假的!
尤其是王铎,曾经担任东宫教官三年,自然熟悉太子的模样,他尚记的先帝东宫大目方颡,高声宽颐,厚背首昂,行步庄,立度肃。而今这位少年虽有传言说也是行事高贵,但简直不是一个级别的。
王铎也不想闹大事情,他想着说也可能是战乱所致,太子容貌有些变化。于是便将这个不知所措的少年拉到一旁细问。
“你认识我吗?”王铎问。
“不认识!”少年回答的干净利落。他心里也想,这不是废话吗?我要是认识你早就打招呼了。
王铎此时更加认定这人是假的,因为一个老师在三年中,两人距离不过三尺有余,勤恳教育你,你却在短短几个月就不认识了!怎么可能!
但为了保险起见,王铎又问了一件事:“您在哪里听讲书?”
“文华殿!”这下子王铎听到了明确的回答。
可惜少年说的不对,因为王铎知道他给太子讲书的地方是端敬殿。
“你还记得书案上有什么东西吗?”王铎继续问。这是一个极为细致的问题。
“不知道!”!少年明显懵了。
“算了,他是假的无疑!”王铎也不打算细问一下去。立刻便告诉来的大批臣工:“此人明明是假,此事确确可憾……”
随即又大喝一声“来人!”,命随同的锦衣卫左右缚之。
要说这少年定是没见到这种场合,登时便哭了,跪在地上大声哀嚎:“小人原是赝质,不过为人所玩弄,徒以此恐喝于诸侯耳。小人王其姓,之明其名,高阳人,父纯,母徐氏,有引小人者阴以诳诱焉!”
事已至此,他也顾不上什么身份地位之类的东西,只求能保住性命。
前东宫讲官的刘正宗、李景廉,旧东宫伴读太监丘执中趁机辨认了一下之后,也都同意这是个赝品。
诸人合计一下,疑惑到此基本解除了。至于谁是这王之明的幕后指使,鸿胪寺卿的仆人肯定脱不了干系,到时还要慢慢审查。
计议完毕,王铎就写了封奏疏给朱由崧,明言:此假人假事,犁丘之鬼也,太子岂其然乎?!
朱由崧看到这句话,立刻就高兴了:那三个奴才没白杀!
王铎会同群臣审视后的奏疏是相当可信的。南京初立之时许多官员都是曾经在京师朝廷上任职过的,见过太子朱慈烺的有很多。如今大员们都知道北来“太子”纯属假冒,也没有人提出过异议,此事当可以告一段落了。
……
虽说这朱由崧算盘打的不错,可是耐不住造化弄人。
自从文武百官,尤其是那些不入流或者和中枢机构搭不上边的,得知消息之后,纷纷赶赴兴善寺,把这个假的太子当成真的,踊跃趋谒。
于是到了后来,朱由崧只得将太子交付锦衣卫冯可宗处看管。
而自他判定太子为假之后,朝廷越说是假,远近百姓及外镇势力越疑其真。一听说太子遭禁,立刻掀起了轩然大波。不仅南京士民皆哗然不平,连江防督抚袁继咸以及左良玉、刘良佐等大臣俱都上疏抗争。大家一副要朝廷给个明确交代的势头,可假的就是假的,朱由崧不可能冒着让自己的皇位有所动摇承认这假的是真的。
只是,他没想到,这区区的“太子案”,竟会让这大明变了天!
(本章完)
第106章 左良玉(下)() 
“王之明者,顽童,故驸马都尉王昺之侄孙,途穷附高鸿胪之仆穆虎者欲南趋苟活,而穆虎居为利,遂谓子舆复出也。廷诘之日,诸讲官侍从谂视无一似东朝者,之明亦茫然。而靖南疏至,辄持两端,讼言不可诛,诛之祸起!”
语出时任协理詹事府事礼部尚书的黄道周,鞭辟入里,一语中的。
……
黄道周所言“靖南”,即为宁南侯左良玉。
太子之事早就在朝廷传了个遍,四镇及湖广一带不可能不知道。须知左良玉受侯恂提拔,心向东林。朝中的一些失势的东林党人,就打算依托他的力量,扳倒马士英和阮大铖一系。这其中,以左良玉军中的监军御史黄澍行为最为激烈。
“谁要听他马士英胡言乱语!我就是觉得,朝廷是要暗地里谋害太子,才不敢公之于众!”黄澍情绪很激动。
他身在一处东林党人的集会上,这里的人多数身无官职或者职位较低。不过有些地方他们是相同的文采斐然,风流快活。
“御史大人太过激动了,来来来,先喝杯薄酒压压怒火……”说话的是复社的侯方域,江南四公子之一,也是复社的领袖人物。
“我喝的下么!”黄澍显然是受了大的委屈:“我对他好言相说,他可倒好,对我爱理不理。还说什么军国大事,地方御史不要插足……”停了一下,黄澍又大声说道:“什么不要插足!普天之下,莫非王臣。做臣子的,关心朝政,才是本分!说不要插足,我看是他祸乱朝纲才是!”
“说的对啊,御史大人!”接话的是年轻的公子,却不是原先的侯方域。
“哦,我当是谁呢!原来是冒襄公子啊!”黄澍看了一眼来人,认出了这人的身份。
“我这不是趁着侯兄的集会,过来讨几杯酒喝嘛!”冒襄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听说御史大人正心烦,要不要在下提个小小的建议呢?”
“愿闻公子其详!”黄澍长揖一手。
“大人不妨去武昌找宁南侯诉求一番,宁南侯心系朝纲,定不会放手不管的!”冒襄出着主意,其实他心里也打有自己的想法。
“公子所言,正是我的想法。”黄澍欢喜了一下,随即又苦恼起来:“但宁南侯那里山高路远,怕是奏疏还没到,这太子就已被谋害了!”
“非也非也,我的法子可不只是奏疏!”冒襄摇着头,卖着关子。
“那公子的意思?”黄澍迷惑了。
“来,你看……”冒襄拉着黄澍到了一张桌子前,他伸手沾了茶杯里的水,在桌子上写了起来。
黄澍一瞧,是两个大大的“丘八”,他顿时心里就明白了,连连拱手:“受教了,受教了!”
冒襄计谋得逞,也哈哈一笑。
这边侯方域看到二人聊的欢畅,走了过来:“都别说了,快来听曲!这可是画舫上数头等的歌姬,难得来一次!”
冒襄打趣道:“你那香君妹妹曲子不去听,倒来听这些,不怕什么?”
“兄台这就多怪了,今日以诗会友,哪能不听上几曲助兴呢!”侯方域巧妙的为自己解了围,又拉着二人听曲去了。
只是他没发现二人中的黄澍人虽还在这里,心却飞到了远方。
。。。。。。
湖广,武昌。
宁南侯左良玉最近很烦。
每当他有烦心事的时候,就喜欢回忆以前那些峥嵘岁月。那些金戈铁马,快意恩仇,沙场征战的日子,和现在这种混混沌沌无休止的同朝廷勾心斗角的状况一点也不相同
从崇祯元年,宁远卫发生兵变,巡抚毕自肃自杀而死,而导致那个官居辽东车右营都司的年轻人丢了官职起。他左良玉大半辈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