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流贼》第89章


“我同意龚大人的意见,依我看,吴三桂之所以引清兵入关,和这一点有很大关系。不信任下属,下属自然不会卖力!”吏部的胡默附和龚完敬的意见。
“臣以为。。。。。。”“我觉得。。。。。。”礼部和工部也陆续发表了意见。
“儿臣觉得。。。。。。”“末将觉得。。。。。。”最近被召集回来的各营主将和四将军也相继说话。
一时间,会议大厅里声音杂乱起来。
这种情况正是朱启明最近一段时间一直提倡的,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自古以来明君都善于倾听意见,这儿的会议室目的就是广纳众听。不过,听也是有限度的。
“咚咚咚!”
朱启明用木锤敲了敲桌子上的小木台,示意可以停止。
他清了清嗓子,摆出大王的威严,说道:谈到李自成在陕西的败局,诸位似乎大多只着重于他进京后不善待百姓,错杀将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等方面,却少有人注意到其实大顺政权建设上的巨大漏洞,才是他失败的真正原因。本王以为前者只能算是大顺崩溃的引子罢了。即使他进北京城后善待百姓,也不出现错杀将领,清兵入关等其后一系列的不利事件,若在基层建设的各方面工作还那样不到位,那天下大乱,被人撵下台也是指日可待之事。”
朱启明有意把话题往自身想要的方向引去,才能摆出接下来自己的计划。
一石激起千层浪,他这话一出,底下坐着的人纷纷交头接耳起来。
朱启明隐约听到“有理”“大善”等字眼,他心里很得意。作为后来人,上百年来早已经把李自成分析的很透彻了,他只是稍微捡了几个不同于这些人的观点而已。
说实话,李自成从起事伊始,就一直没能脱掉流寇习气。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只知攻城,不知守土;只知征兵,不知抚民;只知招降纳叛,不知大力培养自己的基层建设骨干。
所以,这几点都把它一一扩张,就可以很明确的剖析清楚李自成。也可以让蜀都的人明确当下的任务到底是什么,从而能更好的执行自己的计划。
“咚咚咚!”
朱启明又敲了敲桌子。
“咳咳,先停一下,让我把话说完!”他满意的看着迅速停下的人群,接着说道:“首先,他只知道攻城抢东西,杀人,始终不注重建设自己的根据地。义军曾经先后几次攻占洛阳,过后却主动放弃了这座城。而此时他是有足够的实力守城的,然而最后却只派了几百人留守,等官军一来,这几百人当然只能弃城而逃,所以李自成一直没能形成据地为王之势。其次,那时百姓都知道开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可作为一个人来讲,地盘内老百姓不纳粮,你的军队吃****吗?所以说,只打破城池,开仓放赈,把数万饥民招作兵丁,然后拔脚就走是绝对不行的。你必须站住脚跟,建立稳固的地盘,委派官吏,让百姓给你交赋税,支持你作战,通过各项政策和制度把你们紧紧捆在一起,建设和保卫根据地同时进行,相互促进,再逐渐招兵买马,扩大地盘,那才行。李自成没有稳固的基地作为依托,虽号称拥有数省地盘却没真正把根扎牢。后虽然其帐下聚集了李岩,宋献策为他出谋划策,以上所述形势有了一定改观,他也建立了一些固定据点,隐隐有了点儿王者之气,但情况始终没能得到根本上的扭转。因此日后他的所谓百万大军在清兵追杀下一退再退,在这数月之内就迅速土崩瓦解就不足为怪了。”
朱启明停了一下,环视一眼场内的听众,只见这些人一脸的崇拜和陶醉。他心想,接下来的话,恐怕你们就要有人流冷汗下来了!
“大王此言犹如醍醐灌顶,令臣等茅塞顿开啊!”各种称赞在一瞬间炸裂开来。
“大王英明!”
“大王万岁!”
声音绕梁不绝。
“哈哈哈,不过,接下来的话,可就不中听了!因为李自成失败的最最关键之处是,他后期任命的所谓地方父母官,大多是官军中投降过来的人,自己培养出来的干部极度缺乏。而这些官儿们几乎全是贪污腐化透了的人,根本和他不是一条心,日后一看形势不对,马上就投降满清鞑子。而这,简直是致命的!”朱启明也随着大笑几声。
“这。。。。。。”底下的很多人听完之后都不敢出声了。
“哈哈哈。。。。。。大王英明!”只有武将的声音还在称赞。
朱启明扫了一眼底下的人,发现很多人的表情都有些不好看了。但其中的一些人仍然很坦然自若,像龚完敬。
他们这些不出声的人多是原来投降过来的,多月来朱启明不曾提过对他们的事情,而且还委以重任。而今天突然听到这些,他们一时不知道应当说些什么。
看着这些人尴尬的模样,朱启明继续解释道:“本王此言并不是说要重提旧账,只是想表达一下看法而已。本王知道,诸位很多原本也是大明朝廷的人。其实,咱不也是大明的子民吗?只是被逼无奈,才上的梁山,走上举义起事这条路。若是朝廷待咱们好一些,谁他娘的愿意背着流寇的名头!”
“对对对,大王说的对!”
“是啊,我在旧朝只是小小官员,承蒙大王不弃,才有今日地位。”
“大王才是真正为民着想,是巴蜀大地的真英雄!”
“朝廷党争不断,忠义之士不能万全,理当被取代!大王顺应民意,名正言顺!”
朱启明一边听着,一边给四将军使了个眼色。
“跟着大王才是正途!”孙可望首先意会,挥臂高呼。
“绝不背叛大王!”李定国紧接着起来。
“忠于大西!忠于大王!”刘文秀继续添柴加火。
“听大王的话,有肉吃!跟着大王走,能升官发财!”艾能奇的大实话把气氛推向高潮。
“大王!大王!大王!”被煽动起来的武将们有节奏的喊了起来。
“大王万岁!万岁!万万岁!”文臣们不自觉的也被发动起来。
很多人一边抹着额头上的冷汗,一边歌颂着。这些人基本达成了共识:这下子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
朱启明享受这高光的时刻,他张开双臂拥抱着属于自己的荣耀。
良久,他才猛的一攥拳头,放声说道:“多谢各位兄弟们的支持,我张献忠一定会让大家每一位都得到自己想要的地位和财富,让你们知道,跟着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
“所以从今天起,我要重新进行一些变革,给每个人一个更好的发展前途!”朱启明的话语响在每一个参与了这位于大西权利中心区域会议的人耳中。他们深深的明白了,接下来的一切,这场变革事关自己的一切。而且,无论如何,他们已无退路,只能为这大西做最多的支持了!
节奏比较慢,有点对不住推荐和书友的支持。但写作这种事,遵从自己的想法,为历史添一笔自己臆想,做一些幻想中的改变,是我想做的,也是我要坚持的。谢谢大家!
(本章完)
第94章 试探(上)() 
在同大多数的府县一把手们通过气之后,朱启明继续召集各营主要的武将们和各部官员分别谈话。
因为讲武堂一直以来都是轮流培训这主要的营官级别的将领,他们是军中的骨干,只要他们没问题,命令就可以一步一步的下发过去,控制住军队,是保住掌控权利的主要任务。
眼下新军的两万人基本已经休整完毕,下一步去向何方,有待商榷。整编过后的各营人马基本不会再有什么变化,唯一要添加进去的是,宣慰司和镇抚司。
两个新的机构编入各营,营官们基本没什么意见。镇抚司本身就有:亲兵们组成的督战队基本就是镇抚司的雏形。争议比较大的是宣慰司,即便是讲武堂专门开了这一课进行讲解,很多营官依然表示不大明白和看好。
这宣慰司的主官就是最初的政委,是控制军队精神的主要执行者。说白了,就是朱启明放在各营的监军。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招营官们喜欢。
会议厅,小会议室。
诸多将领汇集一起,聆听教导。
“可望,你先来说一说蜀都的情况!”朱启明从大到小开始点名。
“是,父王!”打理了一段时间蜀都政务的孙可望越发有了接班人的意味,行事间脱离开了武将的作风,开始偏向于文人。
历史上的孙可望的确有从政的天赋,他野心大,适?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