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流贼》第46章


鼋鋈鲈拢堑拿婷簿突廊灰恍铝恕?br />
新城的营区是最先建好的,一排排屋舍有序排列。按照各营局司旗分门别类,一间房住一五人。军官从低到高,伍长和士兵一起住,但铺位装潢不同。队长以上自住一间,营官则有自己的府邸。当然,如果你愿意和士兵们住在一起,也没关系。
校场经过扩建,已经能容纳五千人同时操演,刚刚好可以一营一营的轮流来。炮营和骑兵营的校场是独立的,尤其是炮营,杀伤力太大,误伤就不好了,所以被安排到了靠山的地方。
炮营的人基本都能够掌握住了如何科学的打炮,什么试射定位,挖掘炮位,转移火炮,步骑配合,基本无碍。真正做到了,弹无虚发的地步。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临战,能发挥五成实力已经不错了。
骑兵本来马术就很娴熟,练习新的招数之后,同其他兵种的配合也越发紧密。朱启明给他们配了双马,这种待遇让其他营的人羡慕异常。
车营那些人,胆子大不怕死。一旦挡在前面谁也不肯退缩,忠勇异常,如果不是朱启明给他们穿着重甲的话。
这些士兵当中,唯独鸟铳手令朱启明不满意。
他不满意的地方不在于人,而在于老问题,鸟铳。
现在鸟铳的制作在产量上基本可以满足新军的需求,因为铁器工艺提高了,制作水平也提高了,威力提高了不少。可是它局限性也是比较大的。
记得军中流行一种说法,南方适合鸟铳,而北方适合三眼铳。究其原因,工匠们也说了,是天气会影响鸟铳这种火绳枪的性能。
火药司的黑火药质量不成问题,毕竟用的是上好的原材料:来自西域的硫磺,汉中的硝石,本地的木炭。
朱启明为什么一定要拿下汉中?就是为了那些硝石矿。
他手头的硝石一部分是以前积攒下来的,一部分来自汉中,还有些是茅坑挖石头和收集排泄物曝晒得来的。其中最大头的是茅坑里的石头和粪肥析出的硝石,这制约了火药的品质。
因此,最好的火药优先供应新军。次一些的,留给地方守备的各营使用。反正这些人不大喜欢用火器作战,冷兵器多加一些箭矢也就可以了。
问题是,若是击发率太低,必然会影响杀伤效果。必须用办法来解决这一点。
为此,朱启明想到了****。用它来制作火帽,击发率定可以大大增加。
说来也怪,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他一个学化学的,对这些危险爆炸物特别感兴趣。除了蹭人家物理系的课之外,还看了许多有关火器制作的书。这一点在他的盗墓生涯中多次得到运用,自制火药炸墓,自制土枪吓唬对手,他都干过。
可惜的是,****不好搞,万一失误必然死翘翘。他最初制备的那些酸,质量太低,几乎只有硫酸可以用。权当做练手去了。以后可以开设化学专业,拿来教教有兴趣的人,让他们慢慢的发扬光大。
虽然****搞不定,不过,朱启明有了一个新发现。
工部尚书李时英是一个道士,这家伙不好好修心炼道,却对政治有莫大的兴趣。你还别说,人还真有本事。以工代赈这项活动在他的手里开展的还不错,朱启明想着,看来古代的道士和尚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前有姚广孝后有蓝道行,个个是好汉。
这个道士尚书长期炼丹,对古代化学是有所研究的。
当朱启明和他讨论化学知识的时候,他提到了一个事物………黄药。
李时英是这么说的:
晋代著名的道士葛洪有云:“雄或以酒饵,或先以硝石化为水,乃凝之;或以玄胴蒸之於赤土下;或以松脂和之;或以物炼之,引之如布,白如冰,服之皆令人长生。”
看朱启明听不懂,他又用白话解释了一遍。
说西晋的炼丹家葛洪曾经用雄黄、硝石、猪大肠油和松脂共炼,企图得到长生不老的仙药。
结果得到的是一种黄色物体,这东西确实可以让人飞升………轰的一声飞上天。这种东西当然不能当仙丹吃了,不仅不能吃,还会导致生产事故。于是,为了减少生产事故,他谆谆教导后人:“硝石生者不可合三黄(即硫黄、雄黄和雌黄)等烧,否则立见祸事。”
李时英听说朱启明正寻找一种威力强大的火药,便提到了这种东西。
李时英道:“大王,何不试试黄药。臣愿做先驱!”
朱启明正发愁****的替代物,此时听说之后,顿觉可行,便立刻点头应允:“李尚书辛苦,本王立刻安排些人手给你,若能快速造出,必是大功一件!”他仔细思考着方案,脑海中冒出一种东西的形象出来:“砸炮”。
一个铜弹壳,塞进小手指肚大小的“纸炮”,用力往地上一摔,一声脆响,纸炮爆炸了。纸炮里装的对撞击敏感的火药,就是李时英所说的黄色火药!
想想那时候打兔子用的猎枪,一种火冒击发枪,火冒里装的也是这种黄色火药。扣动扳机,龙头打击火冒,黄药发火,引燃黑火药,发射弹丸。也就是说,黄色火药完全能够替代****!
更为关键的是,火帽枪发火率能达到十有九发,而且制作难度也低于燧发枪,射速也快于燧发枪。那个火帽儿的制作并不困难,将硝石、雄黄粉碎后,用高度酒和铁粉混合成胶团状,装入铜火帽中,阴干后表面点上一层明漆即可。
“好!好!好!”朱启明不禁大声叫起好来:“那就做一种火帽击发枪出来!”
李时英当下便回禀道:“臣定当尽心努力,不负大王所托!”
(本章完)
第50章 敲警钟() 
李时英的动作非常快,他立下令状之后,马不停蹄的回到了老本行的手艺上面。
看着之前被荒废的炼丹炉,感慨万千:我本是一介三教九流,能有如此飞黄腾达,是多么不易!
工部的事情就交给下属去做吧,自古以来拍上头马屁者总会比埋头苦干者吃香。何况,这也是大王交下来的任务。
“雄黄、硝石、硫磺……这个两钱,不对,当是三钱……也不对……”李时英念叨着。
古方复原的过程实在过于艰辛,光是量的掌握就很不好办。李时英脑袋有些乱,他只能一种一种试下去,一边还要不断的翻找相关的书籍。
这边朱启明安排好了任务之后,照例又去军械局转了转。巡视过后,还特意关心了一下高少昌的被服厂运作。
高少昌不想放过任何同朱启明亲密接触的机会,一个劲的鼓吹朱启明的商业政策。听的朱启明耳朵都要生茧了,朱启明心想,那是你还没看到我对付奸商的手段,看到了,就不会说我的各种好话了。
朱启明这样想是有依据的。
眼下蜀都确实有一种浮躁的风气存在,估计这种风气在各州府也都有存在。
随着官府逐步开放相关产业,作为加征了商业税收和收购多余土地给流民过后,给地主和商人们的补偿手段。这些方法刺激了川人经商的积极性,也滋生了一些腐败和欺霸垄断的事情。
朱启明利用张献忠原本就安排好的散布在各地民间和军队当中的耳目,得知了这些事情。他决心要做一次大的整顿,这次整顿将从刚刚脱离战场,返回蜀都的李定国开始,以孙可望亲身顾命去得罪人结束。目的是将不好的苗头扼杀在襁褓里,防止他们过早的腐蚀自己政权的根基。
面对高少昌的赞扬,朱启明决定给他提个醒。
……
蜀都府各下属州县很多,像什么华阳县、双流县、新繁县、彭县、崇宁县、灌县、金堂县、井研县、资县、内江县、资阳县……
看着送来的册子,朱启明突然想起了未来的一种艺术………相声。读着册子上的东西,可不就是在说相声名段,报菜名吗?
附在名册上的探子们送来的消息也很多,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朱启明寻思着拿哪里开刀比较好。
这时,忽然有护卫来报,说安西将军张定国求见大王。
“那就是你了!”朱启明心想,他本来也打算训斥一下李定国。
“你去召平东将军过来,本王有事要与他说!”朱启明吩咐下去:“先让安西将军在殿里等着,我等会再去见他。”
“属下明白!”护卫答应一声,出去安排了。
……
大顺元年十一月,华阳商会。
华阳县最大的酒楼门口,糖商周武和其他商人一样正在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