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末当帝王》第660章


到了皇太极那里并不受宠,在后宫的地位一直往下沉,一直到生下小福临,地位才开始稳住。皇太极突然辞世,以多尔衮和豪格为首的两大派为争夺皇位的继承权不惜兵戎相见。
关键时刻是孝庄太后摆平了多尔衮,这才让她的亲生儿子小福临上位,从此她当上了太后,开启了她辉煌传奇的人生。
不过现在命运又给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多尔衮和小福临,这两个她可以倚仗的男人相继离她而去,她的人生又跌入了低谷。
噩耗传来之时,真的把她击垮了,她最初想到的就是投降,用这几座城为代价,跟朱由崧谈条件,她的要求很简单,只要能让他们母子平安回归大草原就成,她是科尔沁人,弱肉强食,她早就习惯了。谁强大谁就是龙,谁懦弱谁就是虫。
但是眼前的形势,令她的想法来了个180度大转变。她当然知道投降是死不投降至多也是死的简单道理。多尔衮一死成了他们孤儿寡母在支撑大清这栋大厦,已经感到有些力不从心,现在连亲儿子福临也被朱由崧无情的给夺去了,现在的她成了一个寡妇,真正的孤家寡人,无疑于雪上加霜,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
但是现在她一看,大清绝不是她们孤儿寡母在战斗,虽然没了皇帝儿子,还有大批忠勇的满清铁骑和蒙古铁骑,草原上的各个部落,她仍然是人心所向。现在代表的不是她自己,而是整个满洲八旗和蒙古的各个部落,就像当初她和皇太极的婚姻一样,她已经牢牢地被绑上了这两家组成的战车上。
她何尝不想救她的儿子?她何尝不想为多尔衮,小福临和皇太极报仇?巅峰的权力和欲望面前,历史上的吕后,武则天等等女性已经为他做了榜样,她坐上那把椅子水到渠成,不用施展任何心机和阴谋诡计,那又何乐而不为?成功了她就是旷古的女性,血海深仇也报了,天下也有了,失败了大不了一死。
如此诱惑的人生一局,她绝对要选择一赌到底!她抛出的投诚,只不过在测试人心的向背,现在她终于做到心中有数了。
孝庄太后立即振作起来:“传哀家的懿旨,保存实力放弃义州和黑山,所有的军队全部退守京师。”
“臣等谨遵太后懿旨。”几位大臣齐声跪倒,满怀振奋的回答。
清朝的这些奴才大臣们,这下算是有了主心骨,其实他们哪个都害怕太后率领他们投降,那大清体系就土崩瓦解了,关键是他们这颗人头都保不住。
他们都有权力欲,无论是八旗贵胄,还是蒙古王官,都瞄准了那把椅子,但是他们都有自知之明,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生死攸关之际,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那样只会导致四分五裂,自取灭亡,或者被人征服,惟有眼前这个年轻漂亮的女人才是他们心中的梦想的依托。
在孝庄太后的懿旨下,义州和黑人两地的清军加在一起,共5万多军队全部撤走,他们拉着大炮,辎重和粮草,没有留下一兵一卒。
数日之后,孝庄皇太后又回到了大清的京师,留守京师的太子太保、议政大臣巩阿岱,与弘文馆大学士礼部尚书冯铨,率领京城的文武出来迎接。
前敌屡吃败仗的消息不胫而走,早已经传到了大清的京师是盛京,百官也是人心惶惶,满洲和蒙古的老百姓惶惶如丧家之犬,辽东的汉人百姓则心中窃,因为他们对大明怀有深厚的感情,而对满清鞑子的统治始终,不认可,不看好,现在他们又看到了曙光。
不过孝庄皇太后带着几万人马这一返京,人心立刻稳了。孝庄皇太后带来了5万多精兵,加上镇守京师的八旗军和绿营兵,加在一块,人马突破11万,要算上远征朝鲜李氏王朝的几万军队,大青仍然实力雄厚,而且现在,远征朝鲜的这几万军队在鸭绿江边还打了胜仗。
摄政王多尔衮和小皇帝福临虽然没了,但是有孝庄皇太后这杆大旗还在,她们心中的大清精神就不倒。因为明眼人都知道,顺治小皇帝,只不过是一个被人扶到皇位上的傀儡,摄政王多尔衮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孝庄太后的俘虏,这个30多岁的年轻女人所拥有的手腕和魄力,已经征服了大清的臣民,他们认识到,这才是他们真正的主子,孝庄太后已经成了大清的人心所向。
孝庄皇太后到达京师之后,立即大封文武,拜汉臣冯铨弘文馆大学士兼内阁首辅,巩阿岱为太子太保,议政大臣兼礼部尚书,任命蒙古王官吴克善为内阁次辅,擢军机大臣刚林为兵部尚书,大臣冷僧机为吏部尚书,拜尹图为户部尚书,蒙古王公满珠习礼为工部尚书。
(本章完)
第892章 兵困盛京(一更)() 
?? 在锦州城休整兵马数日之后,朱由崧得报,义州和黑山两地的清军已经望风而遁,弃城而逃。
“呵,皇上都没了,还打个什么劲儿啊,不战而逃,算他们识相!”小柳是挥舞着两只小手,像个演说家一样,兴致勃勃,笑得像个仙女。
朱由崧果然兵不血刃,接管了义州城和黑山城。
张献忠主动请缨:“陛下,这里离大清的盛京只有二三百里了,微臣不才,愿意率本部人马攻下圣经,迎接陛下进城。”
这次李自成没有出来跟他争功,但是朱由崧摇了摇头:“有一个女人,我们不能小瞧。虽然爱新觉罗福临和多尔衮已经不在了,但是大清还有孝庄太后,这是个不容小觑的女人。”
朱由松此言既出在场的张献忠,李自成,宋献策,以及他的几位美妃都用一样的眼神看他们的陛下,一个将近覆灭的边夷王朝的太后,至多是男人的玩物,并非什么巾帼英雄,否则他早就领兵挂帅,跨马征杀了,如今望风而遁,一定是一个文不能安邦,武不能治国,就是后宫的一个寡妇,有什么了不得的?
朱由崧看出了众人的疑惑,“各位爱卿,并非朕危言耸听,故弄玄虚,朕观察过,虽然清军不战而逃,但是他们走的一点也不狼狈,这两座城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可用之物,因此他们只多是撤退,而不是逃跑。撤退是一种策略,而逃跑,则截然不同。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还是谨慎为上。传朕的旨意,从现在开始,不管是鞑子的八旗军,还是绿营兵,当然包括汉奸军,愿意投降归顺者可以免死。”
朱由崧这道旨意下,众人感觉诧异。他知道他们的陛下最恨鞑子和汉奸,所以对大清开战以来,这些俘虏或者愿意投降的大清人,一律杀无赦。但是现在变了,可以免死了,究竟什么意思?
最好奇的小柳是晃着小脑瓜,一脸不解的看着自己的陛下。
朱由崧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以前之所以杀降,那是因为这些鞑子无故侵犯中原,鱼肉百姓,汉奸丧失了民族血性,帮虎吃食。斩杀他们不只是为了出气,有杀鸡骇猴,杀一儆百的意思,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以黑山为界,出了黑山从现在开始是征服之战,这位雄心勃勃的大明帝王要征服的对象不只是一个大清,王师所到之处当然不能全都杀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随行的文武百官大臣,从他们的陛下对待俘虏的变化上,他们可以感受到,这位弘光大帝心比天高,真正的是胸怀天下,而绝非简单的驱逐鞑子。
留下几个总兵官,副总兵官,带领几千人马驻守锦州,义州和黑山,大小凌河和女儿河等战略据点,作为他们的后方支撑。这些地方被明军攻下来,当然要驻军。防止那些来无影去无踪的满洲鞑子和蒙古鞑子来偷袭,这里离漠南蒙古是那么的近。
黄得功的人马一路上也是势如破竹,他们的队伍现在已经打到了蒙古的翁牛特部。
朱由崧要把对大清的战争胜利进行到底,他亲自统率30万远征军直逼大清的京师盛京而来。
黑山离盛京只有200多里的路程,远征军所过之处,所向披靡,清军不是一触即溃,就是望风而遁。短短的一周之内,大明远征军端掉了盛京城外的所有战略据点,然后将盛京城团团围住。
与此同时远征军的水师沿海岸线北上,相继拿下了营口,盖州,占领了大半个辽中半岛。
朱由崧的运营军帐,朱由崧和宋献策,李自成,张献忠等正在商议如何攻取盛京。
李自成和张献忠主张速战速决,工程兵爆破兵,配合炮营,能轻而易举地打开盛京的大门,然后远征军一走一过,就把大清的京师给踏平了。
朱由崧觉得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