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武神智圣》第56章


因此,当今天从这个一贯古板木讷的兄长口中听到“漂亮的美人”这五个字时,着实令马瞬心中吃了一惊,忽然有种看着书呆子开窍的感觉。
带着这样的判断,当马瞬突兀地发现藏身门外的向充在暗中观察马薇儿,倾听堂中对话时,才会不由得会心一笑。
“我这便宜堂姐倒真是抢手……”
安顿完向充,马瞬便抬着头看着向朗,等待着他的意见。
“薇儿自幼聪慧,又是季常之女,老夫实甚爱之,如能和充儿成对,亦不失为一件美事,但不知薇儿意下如何?”向朗捋须问道。
“向伯伯想听真话?”马薇儿平静道。
“那是自然,若薇儿看不上我向家的小子,老夫也定不会强人所难。”向朗答道。
马薇儿闻言,深吸了一口气,认真道:“向伯伯和家父交厚,薇儿也以父事之,按理说父母之命不敢不从。只怪薇儿命薄,与贵侄相识不过数面,仓促婚嫁,恐有失周全。今实乃非常之时,亟赖此举以搪塞张微,故权设此非常之计。若待来日,贵侄认为薇儿终非所宜,意欲再择良配,薇儿亦自愿领受休书。”
马瞬心中好笑,知道马薇儿的算盘,只不过是借向充抵挡这一阵,要是之后反悔,再一纸休书割舍干净。并没有长相厮守的决心和欲望。
但即便如此,在重视三从四德的古人之中,这样的法子对于礼教而言也是颇为激进的了,只会让女子平白背上了失贞之名。但马薇儿却愿意使用这样两败俱伤的计策,甚至不惜假戏真做,只求之后能落得个一别两宽,这等决心,也着实令马瞬感到震惊。
马瞬尽管理解马薇儿的处境,但他不禁还是要为向充考量,这个权宜之计是他提出的,于情于理,他都希望自己的堂姐能够和他的向兄走向圆满,而不是分道扬镳。
“向兄是个儒雅君子,一旦答应,定不会后悔。若是堂姐心不甘情不愿,也不要耽误了向兄,还白损了自家名节。”马瞬开口说道,言下之意,便是想要堵住马薇儿的退路。
马薇儿看着马瞬,嘴唇紧咬,恨不得将他一口吞了,她也并不想就这样轻易地嫁为人妇,把终身的命运拴在一个权宜之计上。
场面的气氛一时间变得紧张了起来,稍有不虞,便随时有可能谈崩。
但就在这时,一个弱弱的、从来都被人忽略的声音,在这个寂静的时候恰恰响了起来——
“那个……我不介意。”
马薇儿一惊,睁大了眼睛望着那个发声的人。
马瞬也像是听了什么天大的笑话一般,转回头看向那个书呆子。
回应他们的是一张人畜无害的笑容:“贤弟、薇儿姑娘,我不介意的。”
向充转头望向向朗道:“充自幼长在叔父家中,蒙叔父教诲圣贤之道,也曾闻孟子曰:‘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又戒之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耻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今薇儿姑娘为权贵所迫,义之所在,正当出手相援。患得患失,非是君子所为。”
见向朗目光含笑,微微点头,向充知道了叔父对自己的肯定,更朗声道:“贤弟和薇儿姑娘所虑者,唯一纸休书耳,且稍后,向充自便去写来。”
说罢,也不管众人的阻拦,向充自出了堂屋。
少顷,向充便带着一卷新写的丝帛回到屋中,放在马薇儿的身前。
只见丝帛上写道:“宜城向充,才疏德薄,忽遭逢大病,朝夕不能自保。有妻马氏年少,情愿立此休书,任从改嫁,永无争执。委是自行情愿,即非相逼。恐后无凭,立此文约为照。”
最后留着年月日未写,却已摁了指印。
“他日薇儿姑娘若是心属他人,自添年月,便可辞行,向充定不阻拦。”向充从容道。
马瞬见他这般耍帅强撑颜面,不禁担心道:“向兄,写便写了,这休书还是你自己保管吧……”
却不料向充回过头来,抓住马瞬的肩膀,笃定道:“贤弟,为兄知道你是替为兄着想。贤弟素来聪慧,只是年纪尚小,恐不知男女之情。若是两情相悦,便是这休书写上百封,此情亦难割舍;若是心比死灰,便是无此休书,亦已形同陌路。凡事贵在贯彻始终,今番请成全愚兄,好么?”
这番话说得恳切洒脱,却实打实是大丈夫之言。便是马薇儿也不禁抬头看着这个貌似老实木讷的向充,眼中满是不可置信的神色。
马瞬作为活过一次的人,自然知道男女之情,只是如今被向充这么一说,倒是真得没有任何反驳之词。
因为在向充的眼神里,马瞬已分不清是“善”还是“爱”,但归根结底,还是能化为两个字——“成全”。
沉默良久,马瞬才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好吧。”
第69章 蜀郡太守() 
向家与马家联姻的消息很快就在天府城中传开。
在这个丞相北伐大捷的日子里,这样的喜事总是变得愈发多了起来。
向朗的荆州故友们纷纷登门拜贺,他们认为宜城的向家和马家强强联合,必能在大汉的荆州人集团中再竖起一面鲜明旗帜。
但这桩“喜事”对某些人而言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呵,一个贬叔,一个丧父,这俩克家命倒还瞧对上眼了?”
刻薄的话语自堂中响起,也不管灵龛上还供奉着马良的牌位。
“马邈,给我安静点。”
如果马瞬在此,一眼便能认出来,说话的那人正是他的大伯,马氏五常中的老大——马静,字伯常。或许是因为长期调养,即便年过半百也显得颇为精神,一派养尊处优之色,若不是有那侵吞弟产,欺负孤儿寡母的斑斑劣迹,直教人以为是一名敦厚长者。
自从向充和马薇儿订婚的消息传入马静的耳朵,他的脸上便时常浮现出愁容,长于精算的他不时得分析其中损失,乃至于用餐之时,已经三次弃筷不食了。
思量半晌,马静方才开口道:“你不是和薇儿那丫头走得很近么?最近怎么不去热络了?”
马邈撇了撇嘴,冷笑道:“那妮子机灵得很,一听说咱们要帮她和张公子订婚,便再不听孩儿话了,更远远避着,形同陌路。”
“还不是你小子口无遮拦!”马静一想到这事就不由怒骂道:“要不是你这混球把消息走漏,现在岂会被他们向家抢先一步!”
马邈挨了顿骂,赶紧装乖绕到马静背后,替他捶背道:“哎呀,爹爹,事已至此,再责怪孩儿也没用,不如想条好计,叫他们成不了这桩好事。”
马静虽然窝了一肚子火,但毕竟城府深沉,不再呵斥,反而问道:“你这小子,平日里一肚子机灵。怎么?挨了马瞬的一顿打,反倒老实多了,省得为父再教训了?”
这话正好说到了马邈的伤口上,他手上劲力不由得一重,阴鸷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有得是出这口气的时候。”
马静微微笑道:“你能压住心中火气,足见有所成长。记住,不要只贪图一时快意,凡事都要往长远考虑。那个马谡,就是栽在这上头。”
“孩儿明白。”
马静点了点头,双手一抬桌子,缓缓站起身来,说道:“快去找几个下人,抬上张太守的聘礼,随为父去他府上一叙。”
“啊?”马邈不舍道:“爹爹,那可是两大箱子的锦绣和珠宝,您真的要……”
“废物!”马静吼道,恨铁不成钢:“吃下去的东西咱能吐出来么?这叫以退为进,好好学着点!”
——
《续汉书·郡国志》中有记载,东汉时期益州刺史部共设九郡:分为汉中郡、巴郡、广汉郡、蜀郡、犍为郡、越帯ぁ櫩驴ぁ⒂啦ぁ⒁嬷菘ぃ涣砩枞艄愫菏艄⑹窨な艄㈥艄?br />
在东汉末年,蜀中郡县数量又有增减,至三国鼎立时期,蜀汉境内共有郡二十余,既有新设郡县,诸如巴西郡、涪陵郡;也有改国建郡,诸如蜀郡蜀国改为汉嘉郡;还有北伐纳入版图的武都郡、阴平郡等。
起先,东汉时期益州刺史部的治所设在雒县。东汉初平二年,益州牧刘焉徙治绵竹。三年之后,东汉兴平元年,刘焉又将州治迁往天府。从此之后天府便成为了蜀地的中心,而天府在地理上又隶属于蜀郡管辖,故而蜀郡太守(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市长、市高官)的地位便开始直线上升。
建安十九年,刘备接受刘璋的投降,正式入主益州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