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风流》第158章


?br />
不过房氏这心里却一点都不踏实,她甚至在暗暗后悔自己以前的迟疑。
以前崔璩想让自己的女儿与王维正式定下婚约,可惜房氏当时却觉得,王维的家世终究有些差,不如先定下一个口头的,到时候若王维没法考中进士,就找个理由悔掉……'
可惜之后王维的崛起实在太出乎她的意料了,在王维之父去世后,王维似乎在一夜之间就成长起来,先是与那位文坛上的大佬贺知章搭上关系,而后利用贺知章给他准备的舞台,展现了自己的诗才……
再然后,王维又不知如何与韦陟的关系越来越好,随着时间的移,他的诗名越来越大,最终名动长安,而后科举之中一举登第,据说还因为策问太过优秀,导致他在当今圣上心中都挂了一个名字。
而且听自家夫君讲,王维考中进士的背后,似乎还有政事堂的某位大佬在保驾护航……
房氏以前非常看好自己家族的后辈房琯,虽然在洛阳的声势,并不比王维差,可惜与王维现在的实力一比,高下立判!
而且这位房琯,似乎也不想通过科举入仕,而是通过世家子弟的一贯的“隐居”入仕法,这与真正锐意进取的王维一比,也落了下乘。
房氏越对比,便越觉得王维实在优秀,而陆象先之女,比起自家女儿的身份来说,显然也更高,如果王维真的选择陆象先之女,那该怎么办?
房氏来到自家女儿的闺房,她又再一次腹诽自家女儿的闺房实在不像女孩子的房间,里面更多的,全是些她看不懂的书籍以及模型。
房氏见到自家女儿依然悠闲地在纸上画着什么,不由愈发焦急,她来到崔璎珞的身旁,忍不住说道:“璎珞,你怎么还这么闲,你难道不知道最近王摩诘的消息?”
崔璎珞抬起头,看着自家母亲,有些不解道:“我知道啊,怎么了?”
房氏觉得自家女儿实在太没有危机感,不由坐到她身边,苦口婆心道:“现在的王摩诘,已经不是当日的王摩诘了,你知道有多少名门贵女都盯着那个位置么,现在他是河东王氏的家主,没有长老团制衡的他,可以说是一手遮天……哎呀,说这么多,你怎么就不给个反应呢?”
房氏见到自家女儿又开始用炭笔画着图纸,她不由有些泄气,只能说出自己最担忧的事情:“你知道吗,王摩诘这次可以让河东王氏这么风光,可全靠了那位蒲州刺史、前宰相陆象先,传闻陆象先非常看好王摩诘,甚至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陆家嫡女的身份地位,可不比你差啊。”
崔璎珞听到这个消息,终于停下了自己的动作,却又听房氏说道:“况且王摩诘的家族在蒲州发展,与陆家结亲,疑可以让河东王氏的地位更加稳固。”
崔璎珞见到母亲这副忧虑的样子,心里一点也不着急的她,只能安慰道:“阿母,你且勿担忧,我知道阿维的性子,他是不会变卦的。”
房氏见女儿这么“傻”,依旧十分严肃地说道:“你可别被王摩诘那温文尔雅的模样给骗了,他的能力与野心,比你的父亲都要强,这样的人最在乎的是利益,很明显,他选择那陆家嫡女,最符合他的利益。”
崔璎珞见到自己的母亲对王维的评价居然这么高,不由心中为王维感到骄傲,要知道在这之前,母亲可是一直都委婉地告诉她,王维不是一个良配,那个房琯更好……
不过崔璎珞觉得自己与王维更加知根知底,在嫁给王维之后可以更自由,当然绝对会选择王维。
“阿母,你实在是多虑了,我一直都知道阿维是怎样的人,他有野心有能力,我最喜欢的,便是这一点。”崔璎珞如此说道。
“那你凭什么让王维选择你?”房氏依旧觉得不放心。
“凭我可以给他带来更大的利益,他不能没有我。”崔璎珞如此自信地说道。
房氏不知道自己的女儿为何这般自信,她其实一直在心里觉得,自家女儿很没个女孩的样子,就知道搞那些毫用处的东西,这样的女儿,又则能给那个王摩诘带来什么利益?
可房氏不知道的是,王维确实非常看重崔璎珞,不仅仅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所形成的深厚羁绊,还有崔璎珞在理工科方面的惊人天赋。
而有崔璎珞在,王维提出的不少新事物的构想,她都能将其真正制作出来,这是王维最看重崔璎珞的地方,有时候王维都想把崔璎珞的脑袋敲开看看,里面究竟是怎么长的,这种理论与实践都非常擅长的家伙,实在太厉害了。
求收藏票票~~~~~~
第223章 返回长安() 
王维回到长安的时候,已经是初秋时节了。
原本世家圈子里有关王维的话题,也渐渐沉寂下来,毕竟这也是一个新人辈出的时代,王维长久不在长安,时常见不到他那清新隽永的诗歌,与后世明星一样,长久没有曝光度,自然就会从公众视野中渐渐淡出。
王维现在已经没必要用诗歌来炒作自己了,须迎合权贵写诗,写诗对他来说完全是一种爱好了,这样一来,他写出来的诗,倒是更有味道了。
就像他在旅途中聊时,在小妹的撺掇下,便写了一首《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这是一首宛转含蓄的闺怨诗,写初秋月夜少妇的怨情。起句写秋月从东方升起,露水虽生,却是淡薄微少,给人一种清凉之感,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
第二句写女主人公在气候转凉的季节还穿着轻软细薄的罗衣,没有更换秋衣;暗示了因秋凉需要更衣而思念远方的丈夫。
第三句写女主人公的筝行动,实际是以乐曲寄情。结句以巧妙的构思和奇特的表现方法,通过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展示了她独守空房的哀怨。
诗的前两句是写景,秋夜微凉,景物凄清;后两句是写情,主人公寂寞难寝,所以殷勤弄筝。语极委婉,情极细腻,把儿女羞涩的情感掩蔽得严严实实。一经点破,怨情便展现在读者眼前,表达了诗人对女子的惋惜之情。
像这样的闺怨诗,似王绯这种颇具文艺细胞的少女,自然是最喜欢了,那种婉转、哀愁,仿佛写到了女孩们的内心深处。'
然后王维还运用晋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了一首《桃源行》,也算是将陶渊明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改用诗歌形式表现出来,他自我感觉还算不错。
比较巧合的是,历史上的“诗佛”王维,也曾在他这个年纪左右写出一首《桃源行》,后世的名人对这首诗的评价颇高。
清代王士禛:“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王维)、韩退之(韩愈)、王介甫(王安石)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谈》)
翁方纲:“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石洲诗话》)
沈德潜评此诗:“顺文叙事,不须自出意见,而夷犹容与,令人味之不尽。”
语言学家刘征评此诗:“《桃源行》一诗是《桃花源记》的精简版,相比之下,它更有旋律美,更具艺术特色。把一篇的美景浓缩成七言古诗,这一点看实属不易。虽然是作者的早年之作,但更具活力,朝气勃勃的。更佩服的是其想象力,写成如此的诗实在是佳作。不得不叹,《桃花源记》很好,《桃源行》更好一些,但此诗在唐朝也是低一点于其他高作的。”
王维以前虽然喜欢唐时的诗歌,但大都却是非常有名、脍炙人口的那种,“自己”写的这篇《桃源行》,他是并不知情的,看来他已经达到了抄袭的最高境界,在不知不觉中,“还原”出了自己写的诗。
这次王维返回长安,不仅带了弟弟妹妹,倒是还带了不少仆人,毕竟他现在已经有了官身,而整合完河东王氏之后,他的身家更是丰富起来,在长安购置地产,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
本来陆象先之子陆玉明想与王维一同来这长安的,奈何却因为一件事而生了芥蒂,即他极力撮合自家妹妹与王维,可惜王维却婉拒了,并说自己已经有了婚约。
陆玉明当然劝王维悔婚,而王维自然不可能做这种事,在他心目中,自己的表妹崔璎珞的地位,可是独一二的。
陆玉明在为这件事而感到辜负自家妹妹的期待时,又莫名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