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闯末世》第269章


陈蕃轻易就被宦官们击败了,袁氏却能将宦官集团一举剿除,正因他们有一个胆大包天、无视皇权,不惜砸烂一切、哪怕天下因此大乱的野心家。
宦官首领张让最后的哀泣:「我等灭绝,天下大乱啊!希望陛下自爱!」
确实是一句精准预言,被削除了百年来最得力助手的大汉皇权,已是何等虚弱不堪了,赤裸裸呈现在袁绍董卓这等野心家面前。
不惜玉石俱焚、快刀斩乱麻一扫而空,一举就让宦官集团销声匿迹在政治舞台近五百年。
单单此举就足以让袁绍拥有极重要的历史地位了,又岂会是大众通常印象中的“寡断”之人?
袁绍单凭自己所掌控的势力,其实就足够对付整个”十常侍”宦官集团,他力主请董卓大军进京。
就是为了把整个中枢朝局彻底砸烂,让整个天下彻底分崩离析,然后自己起兵,握有讨伐逆贼的大义名分。
然后去依次扫荡各地诸侯,最终牢固掌控天下,建立一个全新皇朝,这就是袁绍的真实目的。
因为从前王莽代汉的前车之鉴,和光武帝刘秀复国的成功范例,所以袁绍才拟定了这样一条先大乱而后大治的路线。
把起家地点放在河北,而非袁氏的大本营河南,最终目的就是效仿和重履刘秀的帝业之路。
在袁绍原本的构想中,他也应当一如之前的秦末之汉高祖刘邦、西汉末之汉光武帝刘秀那样成就帝业。
然后开启一个历史上崭新的儒家王朝和士族时代。
刘邦和刘秀顺应当时历史大势,是以起兵后势如破竹无往不利,英才贤士尽皆来归。
一个四年灭楚定河山,一个三年入主洛阳成帝业,既为人和,亦属天时。
然而,袁绍的两面性,便在于他既是深谋远虑的优秀政客,亦是个优柔寡断的不合格军阀。
他在大一统帝国的朝堂浸淫太久了。
哪怕曹操、刘备和孙权加起来,在汉末朝堂那种游戏法则,也绝对玩不过袁绍这种职业政客。
可作为政客的决断策划和作为军阀的决断,绝不是一回事。
史载曹操比汉灵帝大两岁,袁绍和曹操年纪也大致相仿,他半大辈子谋划的,都是如何去谋夺汉灵帝这个同龄人的江山。
反而对砸烂整个棋局以后,如何重新收拾局面,想的太理想化,或者是相信了两汉王朝关于刘邦刘秀如何得民心然后得天下的官方记载。
本章完
第326章 袁绍之败() 
袁绍的先天条件很好,家里面几辈都是做官的,做的都是大官,就是所谓的四世三公,袁绍不是嫡长子。
但因为长的很帅,又很会说话,他爹和叔父都很喜欢他,不到二十岁,就做了濮阳县的县长。
而曹操是太监的后代,袁绍这点就比曹操强多了。
后来董卓进京,把持朝政,想废掉少帝,立刘协为帝,袁绍这时候还是很英勇的。
据理力争,董卓气的拔出宝剑,袁绍也是如此,天底下只有你董公厉害吗,我的剑未尝不利,说完就离开洛阳。
后来天下诸侯反对董卓,袁绍还做了十八路诸侯的盟主,非常风光。
但是在救援汉献帝这一条上,袁绍差了曹操一筹,曹操把皇帝接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从这方面看,袁绍的政治眼光起码是比不上曹操的。
后来袁绍占据冀州,又攻打公孙瓒占据幽州,直至拥有冀州、青州、并州、幽州。
天下十三州,他自己占了四个,手下兵多将广,谋士众多,达到了实力的顶峰。
但是官渡之战,袁绍一败涂地,拥有这么强实力的袁绍为什么会失败呢?
首先说兵力,袁绍手下的将领和曹操相比还是弱了一筹,颜良文丑虽说被吹嘘的很厉害,但是被关二爷斩于马下。
其他的也就张颌和高览算是名将,但是在失去了颜良文丑后,袁绍手下能独当一面的将领就比较少了。
虽然兵力较多,但是从整个三国来看,并不是谁兵多谁就能赢的。
然后在看袁绍的谋士。
说起来,袁绍的谋士各个也都是很厉害的,四大谋士,审配、逢纪、郭图、许攸,还有田丰、沮授。
从这里来看,袁绍手下的谋士和曹操相比是不差的,但是袁绍手下的谋士虽然都是人才,但也都有各自的缺陷。
荀彧对此有过评价,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
除此之外,袁绍也是一个耳根软的人,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手下谋士也为了争权夺利互相攻击,内部集团没有曹操稳定。
而且,袁绍听不进手下谋士好的建议,比如官渡之战进行前,田丰就建议袁绍:
趁曹操去攻打刘备时,袭击他的后方,必能取胜。
但袁绍反而怀疑田丰,把田丰关进了大劳,有一首好牌,但是自己不会打。
此外,官渡之战袁绍失败,还有一个原因,许攸投降了曹操,肯定出卖了很多情报,并出计偷袭乌巢。
于是袁绍的粮草被曹操烧了个精光,没有粮食还打什么仗,失败也就是必然了。
虽然官渡之战袁绍败了,但是他还是回到了冀州,手下地盘还是那么多,实力还在,还是有很大机会能东山再起的。
可惜没多久他就病死了,临死前也没有安排好继承史书说袁绍的施政很得河北人心,死后无数人感怀。
其实这正说明他作为乱世军阀的极大缺陷——搜刮榨取领地最后一点战争潜力,用于兼并争战,才是一个军阀的本能。
而袁绍犯的正是和刘表刘璋一样的错误,临到最后和曹操的大决战,仍然根本没有充分发挥领地动员力。
而后来三分天下的曹操刘备孙权们,在这点都远胜于他。这也让袁绍最终功败垂成,一腔雄心壮志成空。
袁绍费尽半生心血,谋划巨大阴谋,终究成功摧毁了延续四百年的大汉王朝,开启了一个持续四百年的新时代:士族门阀天下。
因此他亦可算是此后三四百年士族政治时代的揭幕者。
即使是笑到最后的河内司马氏祖孙三代,也只是继承他遗志,效仿他事业的后辈罢了。
“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气自纵横。空招俊杰三千客,漫有英雄百万兵。
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更怜一种伤心处,家难徒延两弟兄。”
这首诗评可谓是对袁绍一生入木三分的写照。
袁绍,字本初,出身东汉名门望族“汝南袁氏”,家族有“四世三公”之称。
早年“凭世资,为郎”,后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十八镇诸侯讨伐董卓,时为祁乡侯渤海太守的袁绍被推举为盟主。
在汉末群雄割据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后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公孙瓒,一统河北,一度势力登峰造极。
更兼有兄弟袁术官至后将军,实可谓家底颇丰,实力强大。
后来成为气候并三足鼎立的三股势力,都曾经是袁绍的小弟。
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时,曹操才是典军校尉;讨伐董卓时,曹操和孙坚都只是归他调遣的先锋而已。
刘备更不用说,彼时暂居公孙瓒手下,还无立足之地,后更是兵败投奔在自己麾下,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如此大差距的起步起点,他人怎么后来居上了呢?为什么袁绍未能“三分天下有其一”呢?
呈三足鼎立之势,自然少不了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姑且不论曹刘孙三股势力的“发家之路”,单说一说袁绍为何“家道败落”。
绍术兄弟,未能一心断金。十八路诸侯会盟时,其弟袁术,心胸狭隘,贪功逐利,不发粮草致使孙坚兵败,那简直就是不捧他哥哥的场啊。
袁绍用人,不能知人善用,发挥出团队的最大能量。
不能纳田丰、沮授忠言,并下罪残害,以塞视听;文有郭嘉、荀彧、许攸,武有张郃、高览。
因不得重用,投奔曹操,并在官渡之战中为曹操出谋倒戈,致使袁绍大伤元气,也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后来有伟人评价说:袁绍这个人多谋寡断,有谋无断,没有决心,不果断,结果兵败于官渡。
所以有谋还要善断。这也算是绍成不了大事的一条致命缺陷吧。
对子嗣以及权力的继承安排,缺乏帝王及诸侯政治家的胆略和远见。
他把势力范围分别给了四个儿子,直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