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身星球》第14章


不过这一次冰期对全球气温几乎没有形象,寒冷的空气止步于南纬四十五度附近,而且持续时间远没有“雪球星球”时期漫长,仅仅一千万年,这些冰面就慢慢融化,海平面又开始上升。但这时的原始星球又进入到了地质活跃期,板块移动,时升时降,极不稳定。这就迫使生活在浅海水陆交接的水生植物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开始寻找出路。
它们的目标几乎都指向了面积不断扩大的陆地。
最先做出改变的是藻类植物,它们中的一类最先登陆陆地,它们在浅滩喷出无数的孢子,在海平面下降后,这些孢子就停留在有水的凹坑里,大部分的孢子没有遮蔽,很快就在阳光曝晒下死亡,但有一些孢子幸运的留在了岩石附近的水坑,有了岩石遮挡阳光,它们就在那里开始慢慢生长。
在几万年里,这些陆生藻类为了应对陆地广泛的干旱环境,渐渐地进化出了管状细胞,这些细胞构成了维管结构,维管结构可以高效迅速的将水和养分运输到身体各处,还能使它们在缺少海水的浮力下,在陆地站立生长。陆地的天空会下雨,不过都是淡水,为了获取生命所需的微量元素,它们只好开始向地下进发,于是开始长出发达的根部和茎部,并长出了羽毛状的叶子,通过维管组织使彼此相连,它们叶子向四周伸展,使光合作用的面积大大增加。
有了根、茎、叶的藻类植物已经可以算是高等植物了,它们在复杂多变的陆地上开始站稳脚步,并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
第二种登陆陆地的是一种蕨类植物,它们也是把孢子洒向海洋中,等海水退去孢子就留在了陆地的凹坑中,不过它们要幸运的多,它们停留的地方是个面积巨大的火山岩区,这里的火山岩被海水侵蚀,形成了几万个大大小小的凹坑,最大的直径有一公里。凹坑很深充满了水,阳光无法照射到底部,孢子们就在坑壁上成长为新的个体。因为这里的环境很潮湿,不需要进行输水结构的优化,所以它没有进化出完整的根、茎、叶,仅有细弱的二叉分枝茎轴,在茎轴下又长出了假根,假根用于吸收水中的水分和养分,不过它还是进化出了维管。
它们体型矮小,仅有十几厘米长,表皮出现了角质层和气孔,这些角质层是蕨类植物的表皮细胞分泌出糖类和脂肪在空气中硬化形成的,用于防止水分过度蒸发;还有的表皮细胞特化成气孔,在白天将气孔关闭减少水分的蒸腾,夜晚则打开气孔进行气体交换。它的枝端长着莲蓬一般的孢子囊,孢子囊包裹着一层坚韧的木质外壁,用于保护囊中的孢子,它产出的孢子极轻,现在不需要水来传播,一阵空气就能将它们吹走,这有利于扩大种族群的数量。
跟藻类陆生植物一样,缺少水的浮力后,蕨类植物进化出了一根用于支撑身体的中柱,这根中柱在茎轴的中央,由强度很大的细胞组成,这些细胞的细胞壁有大量的木质素,使它们的韧性更大。中柱能使蕨类植物身体立起来,有利于吸收更多的阳光。
无论是陆生藻类植物还是陆生蕨类植物,进化到后面都不再仅仅依靠孢子进行繁殖活动,它们开始以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交替的方式进行繁殖。它们的孢子体产出孢子进行无性繁殖,为了应对更为复杂的环境,孢子会发育成配子体,配子体产生精子和卵细胞进行有性繁殖,精子和卵细胞组成合子,合子最后再发育成孢子体,然后无性繁殖、有性繁殖依次交替循环。
水生植物登陆陆地五千万年之后,在盘古大陆和另外两个大陆边缘已经能看到一小圈象征生命的绿色,大陆中心仍然是荒芜的沙地,五千年万年中,登陆陆地的植物越来越多,最先登陆的藻类和蕨类植物已经分化出了几十种不同的种类。陆生藻类植物的根系越来越发达,能深入地底五米寻找水源和养分,它们主干上出现了分枝,分枝顶端长出了宽大的叶子,这更有利于它们进行光合作用。蕨类植物的顶枝则简化,主轴更加粗壮,孢子囊聚合生长,出现了拟叶,他的枝开始缩短,孢子囊由顶生演变为侧生,形状也由莲蓬状变成了肾状,孢子囊沿边缘切线裂开,更容易使孢子扩散。
这些植物无一例外都变得更加耐旱,它们随着时间慢慢的向内陆进发,二十五亿年前它们的祖先最先征服了海洋,现在它们又最先开始征服陆地,死寂了六亿年的大陆开始变得生机勃勃。
从现在开始,原始星球的进化道路就与地球不同了,这里面的植物是我以藻类植物和裸蕨类植物为原型二次加工而成的,算是原始星球特有的植物吧,后面我还会创造些原始星球特有的动物,大家有什么奇怪动植物的灵感,可以在评论下方留言,我会一一总结进行创造,谢谢大家。
(本章完)
第19章 贝壳姑娘与触手怪() 
生命的每一个种类都是在不断死亡又不断繁衍出的一个个全新的物种,对于地球时代的生物来说如此,对于原始星球海洋里的生物也是如此。
生物在有性繁殖之后,雌雄双方的染色体互相排列重组,产生了一些奇妙的后果。诞生下来的小生命与它的母体总有些不同,小生命之间也总有细微的差别,这就是我们总是说的个性。
原始的蠕虫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演变出了扁虫、转轮虫、线虫等不同的种类,这些蠕虫类与它们的祖先相比,更加适应现阶段的生存环境,它们大多都进化出了消化腺、排泄孔和血管,身体左右对称,可以分出头、背、腹和尾巴,它们的头部出现了脑神经节和眼点,使它们可以接收到周围环境反射的光,从而看到图像。从头向尾部,出现了两条或者多条腹神经索,中间用横的神经纤维连接,中胚层的肌肉组织更加强大,它们现在可以靠体壁肌肉收缩着移动寻找食物。
现在它们的三胚层形成了原体腔,里面有少许的内脏组织,消化道基本上直上直下,前端是用于进食的口腔,后端是排泄口,消化道有神经环,神经环分出神经索连接口腔周围的感应器。它们大多都是雌雄异体,少数的是雌雄同体,但都是进行有性繁殖。
而它们产生的后代就更多了。
距离原始蠕虫诞生,已经过了三点五亿年,原始星球现在一天有二十个小时。
韩辰正在观察一种海底的小动物。
它体长不到五厘米,两侧对称,头位于前端,有一对触角,触角上长着眼点,身体腹面扁平,有能支持它缓慢移动的肌肉群,最奇特的是它的背后覆盖着一圈盾牌形状、向外凸起的贝壳,贝壳由碳酸钙构成,在危险的时候它可以缩进贝壳内保护整个身体。
贝壳下面是双层细胞结构的外套膜,外套膜可以分泌出蛋白素,蛋白素有很强的黏性,就是依靠它黏住碳酸钙形成贝壳。外套膜下是内脏膜,外套膜和内脏膜之间有一个空洞,里面有许多对外呼吸的腮,腮上有血管、神经和肌肉,用几丁质的骨棒增加强度。塞得表面布满纤毛,这些纤毛摆动使水流不断再空洞里经过,用于气体交换和不是微生物。
它的口腔位于头的前端,嘴里长着几丁质的细齿,他的舌囊上也长着密密麻麻的细齿,舌囊上附有伸缩肌肉,可以靠伸缩肌肉将舌囊伸出体外,刮取食物,食物进过食道进入半圆状胃部,然后在消化腺里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它的体腔位于身体中部,体腔包围着一颗心脏和消化肠道,体腔后就是肾脏和排泄器官,肾脏将食物残渣中的养分再次进行重吸收,然后再有排泄器官将无用的废物排除体外。
这个贝壳动物本体很柔软,主要依靠背上坚硬的贝壳进行防御,它的祖先是原始蠕虫演化出的一种叫转轮虫的生物,它还有一个亲族,是一种环节动物,环节动物呈圆条状,身体由前后相连的许多环节合成,环节是表皮细胞分泌粘液然后吸附碳酸钙组成,但是没有贝壳动物那么坚硬。它们的体侧有多条足状的突起,这是附肢,用来帮助运动,它们的腮在身体前的环节下,用于呼吸和收集食物。它们一般生活在海底沙粒下,少数的在海水中,腹部有大量的刚毛可以使它们游动。
韩辰观察的软体类动物只是海洋中软体动物的一种,还有许多种披着壳的动物生存着。
最大的一个种群与前一种有点不同,它也有壳,不过是两个壳而且上下开合,掩盖背腹两面,大的叫腹壳,小的叫背壳。壳体后部隆起一个特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