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君来救国》第142章


终于,前军已经到达渡口,早已准备好的渡船就接应上这些士兵,往南岸运送。
前军过河之后,回到位于邺城的军营,等待他们的有丰盛的宴席,大家都可以大快朵颐。
临近午时,皇帝的御林军出现渡口,天子旌旗飘扬。
房彦谦和慕容三藏看到天子旌旗,都望眼欲穿,皇上呢?怎么还没有看见皇上的身影啊。
其实,高伟已经到了,不过,他先让御林军渡河,帮他挤开一条通道。
多日不见,他有些想念冯小怜了。
但他听到禀报,南岸都是百姓,一眼都看不到边。
欢迎他当然是好事,不过人多容易出事。
要是有人挤伤了,那都不是他愿意看到的,不吉利啊。
等御林军过了河,强势的推挤百姓,留出了一条大道,可供车马入城了,高伟才骑着马,一身天子冕服,现身北岸渡口。
遥望皇帝大驾到了,文武大臣都跪伏在地,高声喊万岁。
百姓们也跟着跪下去,高喊万岁。
这么多人一起喊,声音传得很远,连河对岸的高伟都听见了,笑着朝众人招招手。
渡河有条不紊的进行着,高伟也渡过了河,坐上天子使用的马车,朝邺城而去。
两边的百姓都激动得一路跟随,喊着万岁。
这人潮一动,更加的拥挤了,御林军和士兵们都紧张得要死,拼命朝外推,免得惊扰了圣驾。
被夹道欢迎的待遇,让高伟很兴奋,也有些紧张。
现在是打了胜战,百姓才这么热情,若是打了败战,还有人来欢迎吗?
怕是都躲起来了吧。
回到宫门前,高伟看到胡太后带着冯小怜和一众宫妃在门口迎接。
胡太后虽然行为不端,但毕竟是自己的生母,高伟就下了马车,向太后问安,然后打发她回宫去,好好待着,别乱跑了。
等胡太后走了,高伟才走向冯小怜,看她泪眼连连的望着自己,高伟碍于文武大臣都跟在身后,不好表现得太过热情,就淡淡的说了一声:“爱妃辛苦了,朕回来了。”
冯小怜躬身问安,表现得很得体。
晚上,高伟在含光殿大宴,庆祝胜利。
殿内的金漆雕龙宝座上,高伟高高的坐着,旁边陪着笑意盈盈的冯小怜。底下,歌舞升平,衣袖飘荡,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点起的檀香,烟雾缭绕。
下面,群臣按照文东武西,分两边坐好,每个人面前一个小木桌,摆着酒菜。
这些菜自然是用老办法煮出来的。高伟弄的那个炒菜的方法,目前只是在军中使用,还没有普及道宫内来。
这种场合自然是拍皇帝马屁的好时机。
“臣敬皇上一杯,皇上功高盖世,力挽狂澜。”
“皇上圣明,自古之君,未有及皇上者也。”
这是喜庆的场合,高伟也不计较了,随便他们说,自己只是笑眯眯的听着,也不往心里去。
他们如果想通过这种马屁话,在高伟心中留下好印象,那他们就想错了。
高伟想看到的是他们的能力。
周国暂时败退,但他日势必卷土重来,还有北边的突厥,南面的陈国,哪一个对大齐不是虎视眈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虽然该庆祝还是要庆祝,提高一下士气,但不能沉湎于安乐,到时候灾祸来了,哭娘都没有用了。
房彦谦一向严谨,这个时候也来给皇帝敬酒。
高伟笑眯眯的给了房彦谦面子,和他喝了一大口。
“房爱卿,朕不在邺城的时候,爱卿你多费心了,朕也敬你一杯。”
高伟打的主意是,能者多劳嘛,房彦谦这么能干,不好好笼络一下,让他替自己干活,岂不是浪费。
皇帝单独敬酒,这样的待遇也只有他房彦谦、慕容三藏和段德举三人而已。
房彦谦顿时有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冲动,皇上提拔自己,恩遇自己,自己一定要为皇上的事情耽心竭力死而后己。
酒宴临近结束,高伟封赏了一批有功之士,让出了力的人都能得到好处,下次再出力。
回到后宫,冯小怜一把抱住高伟,抽泣着说:“臣妾甚是想念皇上。”
高伟就轻轻的拍着冯小怜的肩膀,温柔的说道:“朕这不是好端端的回来了吗?”
“那皇上下次就不要再亲自领兵了,让大臣们去吧。”冯小怜请求道,她不再想与皇上分开,日夜担心。
“好吧。朕答应你就是了。”
高伟随口说道。
但说他心里清楚,若是再遇到危急情况,怕还是要御驾亲征吧,这江山是他的江山,他不去爱护,别人也不会替他心疼的。
高伟喝了不少酒,就提出去御花园走走。
白天是暖阳,夜晚是溶溶月色,御花园一片静谧。
高伟携着冯小怜,举头望月。
皓月之下的冯小怜娇艳无比,楚楚动人。
高伟心生一种成就感。朕拥美人月下散步,宇文邕,你现在躲在哪个山旮旯呢?像不像丧家之犬,哈哈!
“皇上,你在笑什么?”
“朕心里高兴,所以就笑出声来了。”
冯小怜就“哦”了一声,跟着高伟举头望月。
第192章 堆积如山() 
一夜春风无数,高伟第二天精神抖擞的上朝。
这是时隔多日之后的第一次早朝,高伟还有点小兴奋。
邺城有点品级的官员都参加了朝会,高伟坐在高高的龙座望着满朝文武,心想,当初那么多人都弃官而逃,现在这么快就补满啦,看来上次自己举办的科举还是很有效果的嘛,不然说话的时候,听众都少了许多。
于是高伟有高兴的问:“各位爱卿,有事就奏。多日朕没有理政,想必事务颇多吧?”
皇上话音一落,地下的官员纷纷抱着厚厚的奏折喧扰起来:“臣有事要奏。”
“臣也有事要奏。”
朝廷一时间就如同喧闹的菜市场一般,吵得高伟头都晕了。
可惜他不能抱怨,因为是他下旨让大臣们奏事的,人家遵旨行事,有什么不对呢?
房彦谦看到形势不对,这么吵下去,一上午也说不了一件事情,就替高伟解围:“诸位大臣,静一静,静一静。”
还好,房彦谦的威望足够,大臣们都给他面子,渐渐的声音小了一些。
房彦谦就高喊道:“上午就先说大事,小事日后再议,先从户部开始吧。”
户部尚书就上奏道:“臣接到济州急报,整个冬天都没有下雨下雪,马上就要春耕了,请求朝廷拨粮救济。还有,冀州刺史奏报,冀州任城王所部缺饷”
高伟不想听了,不是要钱,就是要粮,自己是个摇钱树吗?摇一摇就能生财?
“诸位爱卿,这样吧,都把奏折递上来,朕晚上看,看完了,给你们一个批复。”
这话一说,群臣们纷纷递上奏折,内侍们收个不停,不大一会儿,高伟面前的奏折就堆积如山了。
这事情也太多了吧,高伟有些为难。
高伟想起了以前读过的资料,明朝就是内阁制,小事情都由内阁的大学士们处理,大事才由皇帝决策。
现在什么事情都来找自己,累死也做不完啊。
于是,高伟收下奏折之后,让房彦谦、斛律孝卿、户部尚书、慕容三藏及段德举留下来,然后宣布散朝。
高阿那肱有些失望,这次出征皇上没有带着他,他反而有些庆幸,因为他觉得这一次出征是凶多吉少。
没想到,皇上鸿运当头,没有打败战反而打赢了。
现在,皇上宣布了几个重臣的名字,虽然不知是什么事情,但没有自己的名字,颇感失落。
房彦谦、斛律孝卿、户部尚书、慕容三藏及段德举也有些闹不明白,皇上不议事,把他们留下来做什么。
高伟指着龙案上面堆积如山的奏折对他们说:“诸位爱卿,大家看看,这么多奏折朕处理得过来吗?”
房彦谦等人都点点头,是啊,皇上也不容易啊,虽然就喝得多一点,老婆漂亮了一点,但这业务量不只是多一点。
高伟看到他们有同感,于是说道:“这些事情朕来处理,没有问题,只是朕一个人精力有限,无法及时处理,到时候耽误了政事,让官员百姓怨声载道,就于国家不利了。所以朕决定成立一个机构,叫做内阁,诸位都是内阁的成员,共同协商着处理这些奏折,大家都可以发表看法,如果看法不一致,就都表表态度,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