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铁血少帅》第524章


为什么这么叫呢?其一,南洋的环境气候都适宜农作物生长,特别是水稻等粮食作物,一年三熟且高产,还有类似于橡胶树的工业原料植物,也在这里生长旺盛。
其二,中华的人口已经到了一种瓶颈,六万万人看似不多,其实以欧美的人均资源量来说,我中华还是略逊一筹。
尽管占据了广大亚洲地区,但是大部分都不是什么‘好地方’,比如西伯利亚,广袤无垠的高寒地带,一年中,只有短暂的夏季才能种植作物,说句不好听的话,恐怕粮食都要向外购买。
更有中亚地区,气候干旱,不适宜植物生长,原本就有上亿人口居住,要想再迁移过去,恐怕很苦难。
虽然以缅甸、高棉、安南等地为主的中南半岛,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是最佳的生存地区,但当地人口加起来足有一亿三千万,实属人口稠密区,并不逊色于本土。
为此,我国必须另找分流之处,而东印度群岛气候温暖、关照充足,植物生长的这般好,绝对是人类生存的好地方。
‘南下计划’并不只是一份军事计划,以中华军为主导,控制东印度群岛。
更是一份民生计划,在三到五年内,引流一万万中华民众,其中包括八千万本土华民、一千万中亚华民、五百万安南华民、三百万缅族华民、两百万高棉族华民。
分流各地区人口充实各大岛屿,其中加里曼丹岛、几内亚岛、苏门答腊岛做为主要移民区。
以东南亚之富庶,别说一万万人,就算再来一万万,也不成问题,之所以没那么做,完全是考虑到当地城市有限,基础设施不完善,一旦人口大增,压力绝对会超过中华的承受能力。
更何况中华不单单只有这个地方能安排人,西伯利亚再不好,也是地盘,而且底下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产资源。
中华完全可以把西伯利亚打造成工业地区,所以人口必须要满足需求,安排三千万人是最少的。
殊不知后世的老毛子大举迁移西伯利亚地区,靠着底下矿藏支撑了一个世界第二军事大国。
而且,中华有一个无法忽视的难题,那就是人口带来的粮食缺少问题,自古以来,中华就是农耕大国,不是不想成为战斗力强劲的游牧大国,而是不能,因为人口太多,不种地就得饿死。
就算现在已经初步建立了整个工业体系,但仍然有专门人负责粮食种植,那就是我们的农垦部队,以军团为单位,三万人负责一块区域,耕作热情何其高涨。
所以,‘南下计划’又被成为‘国本计划’,什么是保证中华万事永昌的前提,那就是百姓富足,百姓富足的前提则是吃饱。
有了东印度,就有了一个天然的聚宝盆,一块加里曼丹岛足以种植养活全国人民的粮食,一年三熟且高产的水稻那是国之命脉呀!
但是,这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中华不可能有那么多农垦军团,要知道他们说是说种地,其实也是军队的一种,只是战斗力和装备上逊色于正规军预备役。
要是大规模扩编,那政府财政压力就大了,所以只能另辟蹊径,而东印度群岛上有多达千万的土着,如果再加上菲律宾、马来亚,至少四千万的土着。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穷,一个个都生活在原始森林里,就算在城市周边生活的土着,都无法自食其力,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这样,那就是懒。
而这两个问题对中华来说都不是事情,穷好解决,只要他们愿意努力,自然就能富起来,中华人之所以能够在世界各国混的风声水起,难道真的是天资聪颖、经商技能点爆棚?
当然不是,最主要还是勤奋,众所周知,中华人是世界上最吃苦耐劳的民族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华工比印度人、黑人都受欢迎的原因。
至于懒,我想谁在生死边缘,也会选择拼命工作的,中华以强大的军队收拢土着,不愿意加入农垦军团的,那就是杀,杀到他们胆寒为止。
第七百三十一章 小日本的生意经() 
每只农垦军团都由中华吕宋军区部队负责,他们掌管枪和人。
而且,吕宋军区的部队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华裔或者在这里生活了不少时间的华人,对这里的原始森林自然不陌生,让他们去抓捕土着简直是如鱼得水。
原始资本的积累自然伴随着铁和血,中华虽然在这方面慢了欧美一步,但是最终还是要补上的,再说了,冯庸本就对东印度群岛的土着,印象特别不好,甚至认为他们的基因很低劣,加入中华只会拉低平均水平。
所以,没把他们清理完就算不错了,现在更是给他们进化升级的机会,这样不好吗?在农垦军团服役三年以上的土着就可以加入中华国籍,有积极表现者提前转正。
中华会给与每家五十亩地,并且分配工作,这种待遇,上哪去找?
原本这个计划没这么快的,因为按照既定步骤,中华强占东印度群岛,列强肯定会不同意,甚至有可能发兵,这必然会引发东印度的不安定因素,所以得不偿失。
但是,现在不用了,荷兰驻远东殖民总督府不但与中华签订了转让合同,并且在对世界宣布了这项决策,明明白白的告诉大家,中华的东印度是我送的,就是他们的。
主人家都发话了,还有什么说的呢?这样一来,英法美都没有可动手的理由,再说了,中华又没攻击他们,木见英属几内亚、澳大利亚都好端端的在那吗?
尽管东印度的归属权问题解决了,但是还有一个很大的难题,日本在英属马来西亚的战斗中,俘虏了五万余各人,当地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家属都被逮住了,加起来足有十万人,这批人的处置着实令人头疼。
中华是和平接管东印度地区的,但这里不包括英属马来西亚,为了撇清关系,英属马来西亚暂时被归为日本管辖,而中华手底下的那些荷兰人,原来占据着高人一等的地位,现在自是不可能了。
不管是官也好,平民也罢,都只是过客,于是中华将他们全部遣返回国,缴获的那些荷兰军舰,中华也看不上,一并送还给他们,当做工具,运输这些荷兰人。
这么做,也让中华在世界上获得了一个不错的名声,自古以来胜者为王,东西方亦如是,中华能完璧归赵,这就很好,且没有收拢那些荷兰平民的财富,这让荷兰平民对中华的感官更加好了。
但是日本不一样,他们属于中华的另一面执行者,不管是英国人也好、法国也罢,甚至是荷兰人,都对日本出手了,既然出售了,那就要付出代价。
日本政府开出了一名士兵五十华元,一名少尉两百五十华元,一名中尉五百华元,一名上尉一千华元,少校两千华元,中校五千,上校一万,至于几个准将、少将,甚至还有一个中将,统一二十五万华元,伙食费统一两百万华元。
而且,那些平民,日本以保护费为由,收取英法荷一名两百华元的价钱。
怎一个了得,至少这个价位能够给日本创造不少于一千万的收入,一千万华元,都能造一艘轻型航空母舰了,何乐而不为?
这场大战,最为郁闷的当属荷兰,一个卒尔小国,本来以为跟着大腿走,肯定万无一失,可没想到,一上阵就被人家小日本吊打了,何其难堪。
他们最初就是想防御中华,守住东印度,可最终交战对象是日本,而平白让中华得到了东印度,居然还是自己人让出去的,这就有些恶搞了。
但是,他们还真就没办法从中华那拿回东印度群岛,进入了狮子肚子里的肉,还想让它吐出来,那是不可能的。
从日本进攻英属马来西亚,直到中华接收整个东印度群岛,好家伙!不到十天,整个亚洲就换了个主人了,要不是几内亚剩下半边属于澳洲,恐怕中华会整个吞掉它。
于是,中华的藩属国地区又重新回到了掌控中,现在已经不是间接控制的藩属国了,而是直接控制的领土,尽管目前来说,力度不大,但假以时日就会成为又一个辽东省、辽西省。
别说荷兰人恐惧,就连英法都不敢往东印度派出一兵一卒,毕竟对手不是中华,人家就坐着看戏,你派过去干啥?开战吗?试问英国的澳洲还要吗?
所以,英法只能吃了这个哑巴亏,原以为一战能彻底打开局势,可没想到前期打通了巴黎的生命线,可人家德军也不是吃素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