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明天下》第89章


利用现在鸟铳,改用精铁打造,枪口变小,枪膛加长加上膛线,制造改进小型子弹,点火绳再改成撞击式打火石,那么,基本拥有了后世现代步枪的雏形,在以后的打仗中,武器绝对处在先进领先的地位!
哇塞,我好聪明!苏荣高兴的手舞足蹈。
“公子,有什么吩咐?”雷仲海敲敲门小心点问道。
“哦哦哦……我没事,雷兄,我真的没事!”
“那就好,那就好,早休息公子……”
“……”
哈哈,还是兴奋的睡不着。
……
晚上失眠的人,早上会赖床的。
“大人,大人……有情况!”
一大早,一军兵来报。
苏荣自从组建新军后,神经紧绷,即使睡觉休息,也会提防有敌军突袭。此时听到有情况,他一半还在梦里,另一半已经跳起来了床榻。
“慢慢说,什么情况?”
“回苏大人,台州没情况,是台州府北南两方向的宁波府和温州府,以及福建的宁德、福州等地,发现多股倭寇……”
“这么多地方……”苏荣喃喃自语道。
“请朱大人,卢将军,谭大人,传各参将到大堂!”
“遵命!”
……
浙东铁卫大堂。
“苏大人,这么多倭寇同时来袭,如今可如何是好?”朱纨等人急得在屋内来回渡步,见苏荣到来纷纷迎上前去询问。
“朱大人,卢将军,谭大人莫要着急,方才在路上我已经听到禀报。各地虽有多股倭寇骚扰浙江福建沿海,但数量并不多,每股倭寇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而且他们之间并无联系各成一派。这次扎堆来袭,既不是相互通信统一行动,但也不是巧合……”
朱纨几人听苏荣讲起,听了前半部分心里有了底气,神情放松下来。可后面几句着实听不懂。
“既无统一行动,也非巧合……苏大人,明示……”谭纶不解的追问。
“哈哈……是的!各位大人将军莫要心急,听苏荣慢慢道来。这次忽然多股敌人同时来袭,但根据我提前布置的探子来报,他们也是各自为政,各抢各的,并无联系……至于扎堆来凑热闹,是因为……季节……”
“季节……?”
苏荣见他们仍然满面狐疑,笑笑后继续解释道:
“对,季节!
一般来讲,倭寇,不论东瀛日本还是盘踞在大明东海各岛屿上的伪倭寇,都是集中在春秋两季。抢劫不同于走私,后者偷偷摸摸,而前者光明正大的掠夺,需要速度快。而春秋两季正是季风气候,有利于大型船只的东西航行,可以满足他们速战速决的要求和目的。
现在此时,正处在秋季末尾,为了赶上今年掠我大明的最后一班车,所以,这些不同派系的倭寇,他们才扎堆来袭……”
众人听了觉得有道理。
遥想往年,也大都集中在春秋两季,听苏荣分析来也颇有道理。
“嗯……既然他们不是协同作战,那就不足为患。我们各个击破就好。卢将军,你赶紧调遣福建各卫所,组织兵力去狙击宁德福州两地的倭寇。”朱纨对卢镗下命令道。
“末将遵命!”
朱纨转身看看苏荣道:
“至于浙江,那就由苏大人安排就好。另外,如今浙东铁卫兵强马壮,士气高涨,在浙江对付这几股倭寇绰绰有余。本官希望苏大人能调遣部分铁卫军兵,去福建协助卢将军剿倭可好?”
苏荣如今被皇上钦点为总兵,掌这个浙江海防。但隶属负责浙闽军务的总督朱纨管辖。浙东铁卫的发展壮大,他出力不少。
如今他提出借兵,又是为了去邻省协助抗倭,自然无法推辞。
“朱大人,出兵既为抗倭,何来不妥,苏荣遵命!”苏荣领命后,又对众参将下命令:
“陈大成参将,王如龙参将,你们各自率兵一千,协助卢将军到福建剿倭。准备下立即动身”
“遵命!”
“遵命!”
苏荣转身再次命令道:
“艾参将,率一千人去温州剿倭。朱钰参将,你率一千人奔赴宁波剿倭。准备下马上出兵!”
“遵命!”
“遵命!”
“雷参将,陈子銮参将,童子明参将,你们作为后卫留守台州,随时警戒台州和浙江剩余地方,预防倭寇突袭。并时刻准备支援宁波、温州、宁德、福州等地!三位参将可否听明白?!”
“末将明白,遵命!”
“遵命!”
“遵命!”
……
众参将领命下去后,朱纨询问道:
“苏大人,目前浙东铁卫共有八千精兵,宁波、温州、福州、宁德等地仅出兵一千抗倭,台州还剩四千,可谓兵力充裕。
苏大人,何不多派兵力去抗倭,增加战胜的把握呢?”
苏荣看看满脸疑装的巡抚大人,回应道:
“哈哈,朱大人,兵不在多,在于精。
记得在黄岩时,倭寇洗劫仓头街,我与汪大人组织官吏及百姓抗倭。可惜我方是临时拼凑的一群乌合之众,没有战力可言,而倭寇实力远胜我们,甚至可以以一抵十。
没办法,布置作战任务时,我就按照八至十人对付一个倭寇来安排……
想想那时真是窝囊啊!
于是我就想,将来我领导军队,要是能训练成以一敌十的虎狼之师!该有多好。
如今,不满大人,我对浙东铁卫严格要求,甚至是按照以一敌十来训练和要求。
所以,这次剿倭,浙东铁卫出兵与倭寇相当,已经是不少了。”
苏荣说完,笑容满面的看着朱纨。
第103章 上架感言() 
明天就要上架了!
说实话,心里挺复杂的。自从开书到现在已经三个月了,白天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码字从未断更。但新人新书,文笔一般又不懂什么套路,更没有人气,一直裸奔到现在,成绩很差。
有时感觉自己在单机码字没人关注,甚至一度失去创作的动力。
凡事没有绝对。现在发现,仍有一部分人在看,这让我重新有了信心。即使只有一个读者,我也没有放弃的理由,给仍在关注的书友一个交代,更对自己一个交代。
写书给大家看,又何尝不是写给自己呢?
习惯了每日码字,努力每天进步一点,也是我最大的收货。
感谢书友20180121123708306投的本书第一张推荐票!感谢I忆·往昔的第一个点评,感谢书友liushizaixhy、151101130700467一直以来的支持!感谢每一个收藏的书友,谢谢!
更感谢编辑虎牙!负责那么多作者,仍及时答复我的每一个问题,有的甚至是属于新人的幼稚问题。难为她了!
关于上架,签约后总归要上架的,然后经过无数夜晚埋头码字后完本,希望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另外,本来20万字就可以上架,但我一再延迟25万字才上,也算对关注本书读者们,表达的一份诚意。
简单的说说本书。作者酷爱历史和文学,两者结合产生了想码字的想法。在选取哪段历史时,我毫不犹豫的把历史背景订在了明朝。
提起明朝,似乎是个尴尬的朝代。它没有秦朝一统六国、开疆扩土的雄魄,没有汉朝“凡犯汉者、虽远必诛”的强悍,没有唐朝的包容大度云兴霞蔚,没有宋朝风情万种、闪耀理性的光芒,没有元朝的赫赫武功、摧古拉朽霸道,甚至还不及没落清朝的勤奋敬业。
明朝的文官体制、小农经济和儒家思想,是支撑国家的三根支柱。明朝是沉闷平庸无趣的,甚至除了朱重八、朱棣“两个不识字”的武皇帝有所作为外,其儿孙多是昏庸之辈,执政乏味可陈,甚至不止一个皇帝多年不上朝理政。蟋蟀皇帝、顽劣皇帝、修道皇帝、木匠皇帝、短命皇帝…。。出格太多。且宦权把政、锦衣卫、东西厂卫残忍恐怖,奇葩的时代…。。
但明朝是有亮点的:驱逐胡虏,结束了蒙古人在中原的统治,朱棣建都北京,促成了中国的版图和重心北移,收回丢失几百年的幽云十六州,设立奴尔干都司和贵州布政使司,稳固了东北和西南版图。
大明开创海上“丝绸之路”杨国威万里,编制《永乐大典》比西方的百科全书早了300年。内阁等官制创立,甚至影响至今。《本草纲目》问世对世界医学贡献巨大,四大名著中的三部也是在明朝完成。成化丰彩、宣德青花、景泰蓝、瓷都景德镇是中国标签的浓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