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自传》第20章


第七章讨论“物质主义的挑战”,林先生分析近代四五个世纪的思想趋势,是由早期的偶像崇拜到十八世纪的人文主义转而到十九世纪的唯物主义,而最近则由唯物主义的路走到上帝及一种对宇宙的灵性解释,虽是一条多么奇怪的旅行路线,但其总趋向是“物质让地给灵性,多过灵性让地给物质”。这是令人兴奋的好信息。最后一章标题为“大光的威严”,描述作者到达了他信仰旅行的目的地后的感想。他说:“耶稣的世界和任何国家的圣人、哲学家及一切学者比较起来,是阳光之下的世界。”太阳升起,所有的灯光都可以吹熄。“在耶稣的世界中包含有力量及某些其它的东西——光的绝对明朗,在这里没有孔子的自制,佛家的心智分析,或庄子的神秘主义。耶稣说出对上帝最圆满的认识及爱心。他的教训是属于一个和已往的教训不同的等级。”他引用法国学者雷南的话说:“比耶稣更伟大的人将永不会产生。”他体味耶稣的教训,满有大光的威严:“那种在大马色路上炫花了圣保罗的眼的光,现今仍在世世代代中照耀,没有暗晦,而且永不会暗晦。这样,人的灵修借着耶稣基督而上接上帝的心灵,人的基本价值被证明,因为这个理由,人类将永远崇拜他。”这是作者对于宗教信仰的结论,也是他漫长的信仰旅行的终点。
我读完了林先生的这本书以后,感到有几点值得我们特别的注意:第一,今天世界上信仰上帝的人越来越多,各人信仰的动机与经过多不相同,但大别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地、直觉地起了信仰,例如有些受了疾病、灾变或重大苦恼问题的折磨,在无可奈何的顷刻,切切地求助于神,而出现奇迹,所谓“人力穷而天心见,径路绝而风云通”,于是顿起信仰崇敬之心;又如有些人出身基督教的家庭,耳濡目染,习与性成,不知不觉地成了彻头彻尾的基督徒。另一类是经过了千回百折、深思熟虑之后才起了信仰,例如孔子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足见孔子是经过长期的困知勉行,卓然自立,而后才相信天命的。很多大文豪、大科学家晚年归主,也和孔子有类似的地方。这一类人的信仰历程是很艰苦的,但他的最后所得也是很可宝贵的。经过了研究、分析、比较、参证之后,他的信仰格外稳定而坚固。这就是耶稣基督所说的:种子撒在好土上,结实数十百倍;房屋建在盘石上,永远不会动摇。由林先生的信仰之旅看来,他的信仰经过是属于第二类。以林先生这样智慧高迈,学识渊博,“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今古文章”的人,经遏数十年的取精用宏、详思约守,而最后选定耶稣基督作为他信仰的对象,这种审慎不苟、择善固执的精神,对今日崇拜林先生的知识青年来说,他们或正在忧苦烦闷的傍徨路上,或正在选择信仰的十字街头,应当知所取舍了。
第二,林先生虽然虔诚信仰基督,但不赞成某些特定的崇拜形式。他承认任何宗教都有形式和内容,宗教也常藉形式来表现,但他认为就基督教的情形来说,它的内容乃是耶稣的一切丰盛所赐,而它的形式都是人所加上的。耶稣当年建立他的“没有信条,而只以他在他的门徒中所创造的爱的伟大力量为基础的教会”,这种使门徒对主不得不爱的爱是基督教会的开始。至于形式,照耶稣自己的意见:是人用心灵与诚实自由崇拜。林先生慨乎言之:现在崇拜的形式已用传统及历史的发展为基础来制定,在这件事上,曾有许多固执己见的行为,导致各教会各宗派间的分裂。林先生认为各个信徒可以自由选择崇拜的形式,正如使用其自己的言语一样,无论是用德文、英文、法文或拉丁文都没有什么关系,只要用心灵和诚实来敬拜,形式不过是一种用来逢到同一目的的工具而已,所谓殊途同归,各人可以自择。至于某种形式有无价值,全视它能否领导我们达成和基督建立友谊的目标而定。林先生这种开明的态度,对于那些坚守“宗派”、“立场”的教会人士,亦足提供主要的参考,甚或促起反省的作用。
第三,林先生认为我们中国人信仰基督教,大多数人是因为和遵守基督教训的基督徒的人格有了亲密的接触,发觉他们之间“彼此相爱”以后而起信。在他的书中,他多次举出基督徒感人的故事,而使人跟着他信仰基督,包括他本人在内。这正是圣经里所说的有信心必须有善行。在四福音书里,记载耶稣的教训,在在唤起门徒要以他们的行为来表现他们的爱心。林先生强调这点,乃是对我们基督徒一个有力的警告,如果一个基督徒不能将上帝的爱心在他的行为上彰显出来,他就不能“得人如得鱼”,即使你会传福音,也不过是“鸣的锣、响的钹”而已!我们基督徒应该时时警惕,在行为上在在留心,给世人树立好榜样,来吸引更多的人归主,将天国建立在人间。
林先生平生的著述很多,但专门讨论他个人信仰宗教所由来的,只有这一本。此次译成中文,我庆幸得以趁先阅读,字里行间,在在与作者智慧的火花与灵性的光辉相接,衷心至感愉快。译笔流利畅达,相信必能拥有广大的读者,与我产生同样悦乐的心情。我这篇简单的序文,只不过希望引起朋友们阅读此书的动机而已。
张序于台北
周联华序
每一个人的灵魂在上帝面前都一样的可爱。每一个人,无论他是愚夫愚妇,贩夫走卒,或是像林语堂博士一样的才气横溢、著作等身的学者,他的灵魂在上帝面前都一样的可爱。他们都需要到上帝面前承认自己的欠缺,只有信赖上帝才能得救;只是富有的人,尊贵的人,有学问的人比较困难罢了,因为他们需要舍弃更多的财富、地位和学问。但是一旦这些人舍弃了一切,他们在上帝面前的地位和一般人虽然仍是一样,但他们却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如林博士者,就能写这样一本《信仰之旅》来说明他信仰之经历。
《信仰之旅》的原名是《从异教徒到基督徒》,其实应该是“从基督徒到异教徒再成为基督徒”。因为他自小生长在牧师的家庭里,他小时候就读经、祈祷、参加崇拜,就连他在自称是异教徒的一段时期,他仍是以基督徒的原则处世为人。他自称是异教徒,因为他不想做一个挂名的基督徒,他的名字没有记录在任何一个教会的教友名册上。他不甘心接受“装在箱子里”的信仰,当他抛弃“箱子”的时候,连“信仰”也一起抛弃了。然而他的基本人生观仍是基督徒的,也许他像齐克果(Soren Kierkegaard)一样,是一位“存在的”基督徒。
以林博士的真诚、反叛、不愿人云亦云,做一个应声虫,他要自己寻找探讨是必然的途径。他不肯做一盆在暖房里生长的鲜艳花朵,他宁愿在狂风暴雨中遭到打击,然而靠着挣扎和奋斗,仍然能开花结果。也许有人说:“当基督徒就当基督徒好了,何必浪费那么多时间,绕那么大的一个圈子,再回到信仰的起点,来信靠上帝?”以林博士来论,这个圈子是非绕不可的,绕了这个圈子使他更坚强、更确实,使他成为识途的老马,能够告诉许多寻求信仰真谛的旅伴,“我们要往那里去?”“这条航程怎么走法?”他终于抵达了彼岸。
在本书的绪言中,林博士说他的著作“并非为那些没有时间谈及宗教,且永不会加入寻求队伍的人而写”,“也不是为那些完全满意于他所晓得,那些自觉已有可靠的拯救,那些永不会有任何怀疑的自满、自足的基督徒而写”。他是为了在航线中的旅客,希望注视船上的测程仪,也知道这艘船所在的正确经纬度的人而写。但是当我读完本书的时候,也觉得是对我这样一个从事传道的人之宣判。因为我们常常把一些不必要的教条、礼仪加在信仰里面,使人看不见信仰的核心。
当然我们可以问:有没有不加包装的货品?有没有不穿衣服的人?每一次到书店去买书,找到一本喜欢的书,没有一个店员不帮你把书包起来的。我不喜欢包装,因为我走出书店的大门,已经在翻阅第一页了。但是店员拿一张纸把书包起来,套上一根橡皮圈是事实。林博士不喜欢穿晚礼服,他喜欢长袍布鞋,简简单单的衣着,但是他毕竟还穿了一件长袍,着了一双布鞋,衣着不仅是御寒,多多少少是在某一个文化背景中的一些最低的要求。信仰的外面总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