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魔再世》第227章


只有江云反对,身为国师的江云再次入朝,提醒众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虽然这只黄雀很胆小,可它一旦化风而来,将会成身为目光如炬,直击要害的苍鹰!
言下之意,陈国是武国的心头大患,若在中土挑起战端,武国将腹背受敌,顾此失彼。
但武成天等人早已将南陈府兵瞧扁,认为不足为虑,更言其不敢战,也不能战。
但江云心里清楚,将者五德——智、信、仁、勇、严。
严勇只是左手偏锋,决定战争胜负,绝非严勇这么简单,两者与智信相对,严勇者善动,智信者善谋,难分高下。
陈国绝非是不敢战也不能战,而是慎战善谋,此等人如同吴下阿蒙,不出手则已,出手便让你死无葬身之地!
因为智信之道,属于右道,阴之道,在儒家善用此道者被成为毒士,死士。而与之相对的是勇士,义士。王者居中守仁,秉承厚土之德,是为无敌,谦谦君子。
这一子四士,便是隐与世间的儒家五常,同样不容小觑。
神仙也不能瞧轻了凡人。
等众人热切的讨论完毕,江云只说了一句话,如冷水泼头道:“四墙无有,屋将无立。”
江云不想与这些人讲说大道理,世间的人多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便是惨痛的失败也不能令凡夫俗子知道悔改,驭人之道寻情入理,江云在吓唬他们——即便南陈不算什么,难道你等忘了郑国与西南的忧患?忘了北有强鲁,东有世仇环视?四墙若无,屋将何立?
道家五情‘喜怒忧思惧’,江云抓住人心弱点,危言恐吓,这才令武成天不得不低头,打消了染指赵国之心。
而接来,便是要讨论如何解救薛国的事宜。
关于此点,江云心中虽然已有了计较,但他没说。
因为他准备出其不意,在所有人都没有反应过来的情况下一战定局,不能让当年的广阳之围重演。
道家认为,久战属于三刑之势,无恩持势,无礼自刑。是对彼此双方都没有好处的事情(无恩),而且容易自伤(自刑)。
所以道家兵者秉承:故兵贵胜,不贵久!
243。第243章 如消岁月() 
仲夏,近日传来消息,平安了十余年的天下九国战乱又起,源于鲁薛两国对陇东‘丰山’的归属,相传丰山出了偌大的金脉,世人逐利为金而狂,杀的昏天暗地。
据说赵国也要发兵北讨,一雪前耻,使得武国民众再也安稳不下去,武赵两国可是宿仇,难道武国也要北出祁山?
但这只是凡夫俗子之见,世人愚鲁,难通上位者心思,上位者类与仙家,不会因为黄白之物妄起刀兵之祸。
何为万恶之源?
普天之下最大的黑锅!
而道书言: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事物与事物间的不同,徼生万物之别,是**推动人心去改变世界。
万恶之源,欲也,人心也!
只是了解真相的人很少,但秋烟雨包括其中,因为她是当事人。当她听说北方战乱,短短数日间死伤数万,刚刚才恢复过来信心似乎又要垮掉,眼神极为空洞的望着窗外,那熙熙嚷嚷,看似歌舞升平的Ь┕懦恰?br />
‘中元节’将至,本该是地官赦罪之日,但地官会饶过她的罪过吗?
她因为一己私欲,害死了那么多人,甚至还会有更多……
秋烟雨如何也没想到,自己会错的如此厉害,她只是想保全师傅,真的没想到,会发生这些。
她糊涂了,其实她早就应该想到……
身后有脚步声传来,白衣素展的秋烟雨回头望去,纤消玉立,冰肌秀骨,难掩的忧伤将她衬托的更加美丽。
她散扎着头发,用一条似乎不见的黑色缎带束着,脸面上挂出为难之情。
她想又是禹岩送饭来了,但她吃不下。
可出现的那人令她错愕,是江云,秋烟雨感到羞愧。
今日的江云虽然仍是一身青衫,但显得并不那么随意,因为他峰骨鲜明的脸上挂着少有的凝重,似乎他的心已经化为铁石,将要去做那些如铁石般坚毅的事情。
当看到这副面孔时,秋烟雨又一次羞愧的低下头去。她了解江云,江云板起面孔的时候说明他将要去做自己并不想做的事情。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所累,这压的秋烟雨喘不过气来。
“听说你几日未食?”江云来到秋烟雨面前,看看她,又看向窗外。
“我要走了,但你让我放心不下,可言有宗,事有君,我也不想再劝你,我们说说未来吧,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自己可以活上几千岁,那时会做些什么?”
江云没有看秋烟雨一眼,似乎是在喃喃自语,那个活了几千岁的人就是他,他在思索。
而秋烟雨又一次落下泪来,细润无声,心头的酸楚涌起。但那并不是因为她对自己的悔恨,而是此时此地,那个人令她感到心酸,那是一种愧对与心的感受,忧伤而哀凉。
秋烟雨在为江云而落泪,因为没人能懂江云,秋烟雨从前认为自己懂了,但还是不懂。
她愧对了江云对自己信任,江云将她引为知己,唯一可以说说话的人,而她,却做出了如此糊涂之举。
还记得他年,盘龙高阁问天,冷风凄瑟,世态炎凉,端座堂前的秋烟雨也有过这样的感觉,似乎没人懂她,便是堂下的陪着她的懒散少年也只是做做样子,可能另有企图。
那时的秋烟雨认为,江云只是特别,做出了些非凡之举,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做样子在给她看,很快便会原形毕露。
于是她什么都不说,静观其变。
可是后来江云一切如故,只是在临走前,对她抱拳深拜。
这令秋烟雨有了挫败感,于是出言相寻,江云的感悟。
江云对她说:“我也给你讲个故事吧。”
那是关于一个师傅和一个徒弟的故事,也是一只猴子的故事,听上去有些滑稽,师傅很想教,但泼猴善挑,总问:“能得长生否?”
这样的提问重复了无数次,让秋烟雨觉得,猴子有些可爱了,但也仅是可爱,如同那时的江云,莫名其妙的陪了她那么多日,令人忍俊不止。秋烟雨并没能意识到,江云说的是他自己,而且那只猴子也不可爱,他的心里很苦。
修仙问道为的是什么?能得长生否……
有谁明白这句话中的含义,世间百魅千迷,总能令人眼花,仙途又何尝不是如此,便是秋烟雨觉得自己懂了,也悟了,可还是没能逃脱欲的迷乱。
所以秋烟雨很懂江云此时的心情,那是异与凡常的凄冷独处,不是江云想要这样,而是天道如此。
关于道,江云的境界远远超出了常人,没人懂他,虽然他早已有了自己的家室,但内心深处还是很孤独。
又或是,他想要类与常人,所以才有了自己的家室。
可天道又逼迫着他,不得不去做那样的人……
秋烟雨意识到,自己就是这天地炼炉中的一枚炭,不但燃烧了自己,还灼烧着他人,自己的修行还不够。
是以: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江云不争不害,他从没给任何人添过麻烦,但所有人都在炼化他,令他身不由己。
而这一次,灼伤江云的人是秋烟雨自己,她把江云架与炉中来炼。秋烟雨为此感到难过,心酸。
但她记住了江云的话:言有宗,事有君。莫能知,莫能行。
道理懂了,但不明证自己就能做到,修行就是克服情/欲之惑,顺天应人……
自始至终,秋烟雨都没有说过一句话,虽然她很想说声对不起,但她敬畏与天道的繁浩喝遥不可及,再不敢妄谈知天问道。
直到她抹干了眼泪,拿起江云留下的书册,认真观看。
书中写着——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不能见,莫不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江云这是在告诫秋烟雨,不要敬与天道的繁浩固步自封,君子与小人都做不得。天道当前,君子自缚牢笼,小人逐利忘命,而这都不可取。天机,为盗!
而盗指的是造化万物,为己所用。
这让秋烟雨深呼一口气,望向窗外,她又有了那样的感觉,如拨云雾见青天,心情说不出的畅快起来。
她笑了笑,返?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