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有一段白月光》第6章


砩稀?br />
严清鹤呆住了,一时不知作何反应,却见大哥和父亲也在看他,这才想起来刚刚似乎隐约听到了自己的名字。
然而他思绪飘散,并没有听清楚他们到底说了什么,全然不知如何接话。他张张口想要说点什么,却又不敢贸然开口,唯恐圣前失言,一时间十分窘迫,越发紧张起来。
皇帝此刻却为他解围一般问道:“朕看世安面色不好,可是身体不适?”
严清鹤忙道:“谢陛下关怀,臣……臣确实稍感不适……”
皇帝玩笑般叹道:“唉,那可惜爱卿要辜负这月色了。”
严清鹤如今确实抱恙了,他只想早些离开。
“朕看世安脸色不好,是不是身体不适?”皇帝头一回要他的时候,就这样对他说,然而手上的动作却没有停下。他那时虽然下了决心豁出去,但能做到不推拒已经是极限了,想来脸色应该不是赤红就是惨白,哪里好看得了?但他只能强压着说:“臣……无事。”
可他没料到皇帝会这样轻薄,在此处与他打这样的哑谜。就在群臣面前,就在他的父兄面前,以一个皇帝的姿态,表达对一个臣子的关心和爱重。但言语之下,却像是在调情——更不如说是在提醒他。
可皇帝这样说,是不想叫他离开么?严清鹤思索着,回应道:“此四美二难兼具之时,臣不舍离去,稍事休息便可,劳陛下挂心了。”
皇帝只是点点头,转而又与严复良交谈了。严清鹤这才敢抬头看看皇帝,却见皇帝神色淡然,面色如常,仿佛刚刚所思只是他自作多情一般。
但他知道不是。他已经知道,皇帝善于做这样的变化。
皇帝与严沧鸿差不多的年纪,然而周身气度不同,使人看到时总是忘记他的年纪,而只记住他的威严。严清鹤曾见过先太子,太子是从小培养出的居人上且怀天下的气度,威仪自然不必说,然而更有一种浑厚内敛的柔和。
皇帝却不同。在没有做太子的近二十年里,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皇子,年纪不大,生母位分也不高。做了太子后,唯有手段才可服众人,因而有掩不住的凌厉。严清鹤不喜欢皇帝温柔待他,每次温存,皇帝越是温柔,他越是脊背发凉。大约是他明白柔情蜜意只是一时假象,转眼逆了龙鳞又是另一番光景。
皇帝也并未停留多久,目送皇帝离开后,严复良便责备严清鹤御前失仪。严清鹤无法辩解,只是在心中道,这于他来讲实在算不上什么失仪。
严沧鸿看出他心思在别处,悄声问他为何神游。严清鹤只好找个理由来搪塞:“我……我刚刚想到太子的事情……”
严沧鸿神色一凛,“想这些做什么,此事不要多说一字。”
严清鹤叹:“我自然知道,刚刚瞧见赵家人了,一时想起来而已。”
这样一说,严清鹤还真的想起其中的事来。太子,如今是没有的。但赵贵妃如今位分最高,她的儿子又是长子,所以大家都认为该是大皇子。
不过大家从前都是私下悄悄以为,今年以来忽然就有了传言,说是皇帝有立太子的意思。这传言不知是从哪里来的,但严清鹤总认为不可靠。一来皇帝正值壮年,身体强健,大皇子年岁也不大,这事不至于着急;二来皇帝并不喜欢别人猜中他的心思,这事传得越像模像样,反而越没可能了。
并且近日来他经历了许多,越发觉得赵家不该着急。赵贵妃毕竟是后宫里头一号的人物,婵娟公主的名声又大,如今再立太子,这恩宠太大,赵家受不起。
更何况,皇帝是什么出身,大家都心知肚明——他就一定会立嫡长么?
这些话,严清鹤也只能在心里想想,并不能去和赵冀说。即便是说了,赵冀也无法决定什么。且偌大的京城,当然不只是他一个人在想这事情,一定有人比他想得更远。
只是可能当局者旁观者所见不同罢了。
月亮升到中天的时候,宴席也散了。刘善问皇帝今夜如何安排,章颉想了想,说去赵贵妃处走走。
今天白日里为公主庆生,夜间又是中秋赏月,是热闹的一天。大皇子却被隔绝在这热闹之外,被要求与平日一般读书。他只是个孩子,本来就好玩闹,心中不忿,又见姐姐一日里清闲游戏,便更加气恼。
赵贵妃也知道今日逼着他读书,心思不在其中当然没什么用处。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份心意与姿态。
果然晚间皇上便来了,赵贵妃迎上去,说大皇子今日用功劳累已经睡下了,小寿星却等着想见父皇还没有睡。
章颉听罢果然显出满意,去看公主了。公主也才八岁,见到父皇便露出一个甜甜的笑来,笑到一半又忍不住打了个哈欠,逗得皇帝与贵妃齐齐发笑。
公主仰着头对章颉说:“父皇,他们说我是人间的明月——我有天上的月亮美么?”
章颉摸摸她的发顶,笑道:“天上的月亮不及玉蟾,但你如果不早早睡觉,就不如天上的月亮美了。”
章颉的心情还算不错,因此他不想追究到底是谁教给公主“人间的明月”这话。他只是与赵贵妃说了几句话,说到大皇子,他说:“他应该有这样的耐力与担当,这样才是将来能担大事的样子。”
赵贵妃听得心头一热,但仍然低眉顺眼地轻声道:“妾身不奢求阿禹能做什么大事,只要能平平安安的就好。”
章颉也不看她,只是又随意地说:“他又不是寻常人家的孩子,连他胸中都没点抱负,像什么样子?”
赵贵妃因为这几句话心中狂跳,她是头一回从皇帝嘴里听到“担大事”这样的话,难抑的激动,柔声应道:“是妾浅薄了。”
不过皇帝又说:“你久居深宫也许不知,外头竟然风言风语胡乱编排阿禹,虽说是小事,但人言可畏,不管管还是不行。”
赵贵妃又感到周身发寒,心头那团热火也烧不下去了,她正思考如何作答,皇帝却不等她回应起身离开了,留她一个人在原地惴惴。
章颉回到寝宫里,原已经脱去外衣躺下了,却终于还是起来,翻出一封信来。
他在灯下慢慢地将信拆了,只有一首短诗,寥寥数言。诗是望月诗,只是为了在十五这日送到皇帝手上,想必是早写好的,根本也不是望月所作。内容也平常,不过是望月怀人,又述年华不可留,往事不可追。
不可追。
章颉拿着信看了许久,到后来只是对着信纸上一个角落出神。
那是落款,写的是:弟 瑗。
第七章 
刘长承的案子终于被揭起来了,从永州到京城里一片哗然。然而刘长承自己却没等到被押回京,早在永州家中自尽了。
五万两银子还是五万两,余的五万两依旧不知所踪。
章颉召了群臣书房议事,众人看皇帝冷着脸,都默默站在一边,不敢作声。
去年永州官银失窃的案子一出,皇帝就动过一回气。那时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永州的人贬的贬,免的免,派下去的人将永州翻了个底朝天。然而十万两银子真如蒸发一般,没了踪迹。
谁也没料到,主犯真凶连同银子居然还藏在永州。
不过还是有人开口了。一个苍老的声音道:“陛下。”
皇帝略略抬眼,看了看他的丞相。
王怀仁在前朝就做到相位,传言他登第那年,曾有高人与先帝进言,道“此人可堪大用”。在地方上辗转磨砺了十年,回京后果然青云直上,乃至于先帝临终托付他辅佐新帝。
章颉不便动他,但很快便一步步削了相权。可不管怎么削,丞相依然是丞相,还是百官之首。
王怀仁从容道:“此事重大,虽是地方小员却犯下如此罪行,令人胆寒。此虽是个例,然而不可不防。”
王怀仁顿了顿又道:“陛下选贤举能,治世圣明,然而各州地方偏远,圣意毕竟难达,仍需严加防范。老臣以为忠言逆耳,愿陛下恕罪。”
章颉缓缓道:“王卿所言极是。但王大人以为,出了疏漏的仅仅是地方上吗?”
他的目光慢慢的扫过在场的众人,一字一字道:“一个地方上的小小官员竟然猖狂至此……但朕眼前的诸位,这京里的,朝堂上的大人们,都是清白的吗?”
这才是他想说的。前朝是怎么亡的——从根上开始烂的,这过去还不过百年。先帝在时一扫痼疾,大刀阔斧整顿吏治,如今先帝没了才几年,众人便都忘记了么?
室内的气流凝滞着,房里满是人,然而却是死一般的寂静。群臣被这一番话说得心惊,暗自揣度皇帝的意思。
皇帝起身,又留下一句话:“凭他一个小小的刘长承,怎么能瞒天过海,骗过朕,骗过这上上下下呢?诸位大人以为——他有没有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