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如许 作者:七叶》第150章


“不了,这几天家里也要忙着秋收,一大堆的活儿呢!”山子背好背筐,又叮嘱道,“灵芝什么的你得坚持着吃,别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那是养人的好东西,等吃没了我再给你弄。”
“放心吧,就冲你这份心意,我也肯定好生吃着。”许杏儿冲山子微微一笑,把手里拧得半干的凉水帕子拍在他的脸上,“擦擦汗再出去,路上别着那么着急,挑阴凉地儿走。”
山子盯着许杏儿淡粉色的嘴唇,看了片刻才强迫自己收回目光,转身道:“日头晒,赶紧回去吧。”
送走山子没一会儿,叶氏就顶着大太阳回来了,进门直呼热死人了,倒了碗凉茶仰头喝了个精光。
“娘,咋顶着大太阳就回来了。”许杏儿赶紧给她拧帕子擦脸,等她把汗都擦了,才拿扇子慢慢给她扇风。
叶氏又喝了一碗凉茶,才总算缓过气儿来说:“家里还这么多活儿呢,哪里有空多待会儿,等忙过了秋收,到时候农闲没有活计了,到时候再回去也使得。”
随后几天,许杏儿帮着叶氏一起,腌黄瓜、芥菜、豆角、芹菜根,翻菜翻得两个膀子酸疼。
忙碌中,很快就到了七月廿七,第二天就要正式开始秋收,叶氏本打算切点儿肉,晚上做顿好吃的,没想到许老三和许杏儿一直要求吃得清淡些,说觉得之前吃的肉都还没消化利索,这会儿根本吃不下荤菜。
叶氏闻言拿了几个新鲜的芥菜疙瘩,细细地切成丝,在热锅里慢慢炒熟,加点儿盐翻匀盛出,放在一个带盖碗的容器里,用湿布盖住接缝处,尽量让里外无法透气,放在碗柜里闷着。
打发桃儿去买了一小条里脊,细细剁成肉糜。
家里豆角正晒得半干不干,切碎加上辣椒和一点儿肉糜,又香又辣地炒一盘出来,十分下饭。
剩下的肉糜加上葱姜和盐,朝一个方向搅上劲儿,上地里拔了个萝卜擦成丝,一大锅热气腾腾的萝卜条汆丸子,一掀锅盖,又香又热的味道弥漫在灶间,馋得包子伸着舌头,口水滴滴答答地流了一地。
饽饽和茄子土豆一锅里蒸出来,黄澄澄的饽饽,紫汪汪的茄子,嫩黄色的新土豆蒸得开了花,一个个咧着嘴似的被拣出来。
大蒜在石臼里捣碎,连糜带汁一起刮进碗里,添一点儿凉水激出辣味,然后倒上酱油又点了两滴香油,让人顾不得烫都想赶紧吃几口下肚。
“收拾桌子开饭!”叶氏在灶间一声招呼。
桃儿飞快地摆好碗筷,自己乖乖坐好,等着许杏儿把菜端上桌。
芥菜丝闷了一个白天,依旧还是脆脆的口感,但闷出一股子特殊的辣味,跟辣椒的味道不同,呛得人忍不住一个激灵,却又觉得浑身的毛孔都张开了似的那么舒服。
这是全家人都爱吃的东西,许老三大口大口地吃,被呛得眼圈泛红还是撂不下筷子。
许杏儿量力而行,但不小心还是被呛了一下,一股子热辣顺着口鼻直冲脑门,瞬间觉得鼻子里通畅得不行,连脑子都跟着清明不少,倒像是以前吃芥末的感觉。
桃儿又馋又不敢吃,被呛了一下,干脆就小鸡啄米似的,一根一根地夹着吃,也不知道这样能吃出个什么味道来。
鲜嫩的茄子撕成一条条,面烀的土豆从中掰开,蘸着蒜酱入口,这种保留了食物本身味道,在微甜中带着咸鲜的口感,是什么菜干完全不能比拟的,这估计是今年最后一次吃新鲜的茄子,全家都吃得肚子滚圆,还直抱着汤不舍得撒手。
第一百四十二章 颗粒归仓
七月廿八这天一大早,叶家兄弟三个就赶着车来了兴源村,在许老三家拴好了牛,略坐坐就直接去了老屋,大家寒暄客气了几句,就也不再浪费时间,扛着工具下地去收高粱。
青壮劳力在田里割高粱,许老二和许老三两个伤员把割下来的高粱收拢起来,打成一捆一捆,扛到田埂上交给叶氏和许玲子。
叶氏和许玲子坐在田埂上,接过成捆的高粱,右手虎口抵住刻刀子的卷刃,对准穗杆儿向外斜推,将穗杆儿截断,然后把秫头一颠一倒地摞在左臂上,摞满了就放在身旁的秫秸上,攒几胯摞在一起,约莫三十来斤的秫头捆成一捆,整齐地摞在身边,等着运到晒场上去晾晒。
说起来简单的活计,可真在地里做一整天,可就不单单是累这么简单的了,但是这一天的成果也是喜人的,家里的高粱差不多收了大半,许老爷子看着天色不早,招手道:“走走,回家吃饭去。”
叶家三兄弟住了一夜,又帮着割了一天的高粱,吃过晚饭就告辞了回去。
吃晚饭的时候,许老头十分高兴,比平时多喝了两盅酒,连连夸赞道:“老三媳妇,你娘家三个兄弟,可都是干活儿的一把好手,亲家真是有福,这么好的三个儿子。”
许老四故意打趣道:“爹,你可是有四个儿子在这儿呢,光盯着别人家儿子干啥!”
“我看啥,看你啊?”许老头故意瞪圆了眼睛说,“要是让我看,四个儿子都顶不上人家一个。”
“咋就顶不上了!”许老太太先不乐意道,“看着人家儿子好,你就上人家过去算了。”
“娘,我爹这不是跟我们逗闷子呢么。”许玲子连忙打圆场,给老太太成了一碗汤,“喝点儿汤,蘑菇汤鲜亮着呢!”
“你娘从来都是这样,就会给人泼冷水。”许老头哼了一声,自己继续就着菜喝小酒。
许老太太摔盘子摔碗地起身走了,弄得满屋子的人也都没了兴致,都各自埋头吃饭。
晚上各自回家睡了个好觉,第二天起来,大双和英子被打发去晒场看着晒秫头,许杏儿领着桃儿和小双,在地里翻找昨天没收干净的高粱穗,其余的大人都背着背筐,上苞谷地里掰苞谷去了。
村里人口少或是地多的人家,也已经都开始收割高粱,到处都是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不时有人扬声说个笑话、逗个闷子,引得周围的人都哈哈大笑,倒是给繁重的劳动增添了不少乐趣。
苞谷掰下来以后都堆在老屋的院子里,许老太太领着媳妇和女儿在家扒苞谷,外层的老皮拔掉不要,只留几片内层的嫩叶,翻过来捋到尾后,编成玉米辫子,长长的一串串,挂在屋檐下通风晾晒,要等着干得差不多了,才能放到苞谷楼子里。
晒场上的秫头晒了五六天,许老头过去翻看一下,随便捡起一穗捏开看看,点头道:“差不多,明天可以打场了。”
转天早晨,许老大给牛套上石砘,牵着牛来回地在秫头上碾压,许老三跟在后头,不时把刚压过的地方翻过,然后再次碾压过来,如此往复循环。
许老头看儿子干得还算像样儿,自己就也不去搀和,背着手在晒谷场随便溜达,看看别人家的收成如何,再跟自家比较一番,不管输赢如何,都还心平气和地继续溜达。
一圈儿转下来,许老头笑着回来说:“我看了一圈,咱家今年收成算是不错的,虽不敢说是最好的,可总是比较靠前的,都打起精神来,把这几日忙完,把外头的饥荒还上,冬天有得是歇着的时候。”
秋高气爽的天气,太阳依旧还是很毒辣的,晒得人脑门冒汗、肩头发烫,一直忙到太阳偏西,才能够收场。
许老二和许老三用木叉把打过的穗子守在一边,码成临时的圆垛,用苫子苫好,拿石头压好。再把打出来的高粱用木锨收拢在一起。
许老头仔细检查过才放心,虽然如今看着天晴,但也不能大意。
第二天依旧是起大早,许老头站在院儿里,感受着今天的风向,高兴地说:“今年真是顺当,晒场、打场、扬场都连上了,半点儿时日都没耽搁。”
旁人家都还在晒场,许家已经开始扬场,许老大用木锨撮起高粱养起来,许老四用大扫帚在一旁配合,没过一会儿就把扬出来的草和糠皮扫到一边,两个人配合默契,干一段时间就换个位置,轮流地歇一会儿。
许老二跟许老三把昨天的圆垛扒散,继续开始打二场,最后还要再把所有的穗子、糠皮什么的都聚拢在一起,再全部碾压一遍,尽可能把所有的高粱都收起来。
剩下的草秆也都是可以利用的,收起来可以和草泥或铺草用,糠皮子留着喂牛或是沤肥,实在不行还能烧火填灶用,半点儿都不能浪费。
扬完的高粱装进布袋子里,暂时扎好口袋运回家去,许玲子和叶氏最后收尾,小心地打扫着晒场和周围的地面,把一些零碎散落还带着皮子的收拢起来,用石磙字再碾压一遍,最后又筛出来一小捧高粱。
还有许多扬场时候被吹出去的高粱,都落在场边的土里,也要全都扫在一起,用筛子筛去土和沙子,拿回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