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孕连连》第131章


至少,杜明月从儿子们的口中,都是听到了一二的天下事。
比如,蜀地又换主子了,然后,又是雍州跟荆州打了起来。反正翻开了舆图,天下除了大唐境内外,似乎哪儿哪儿都在打仗。便是无尽山脉更北的地方,听说,也是乱了起来。
总之,天下似乎又是烽烟乱起的样子。
长兴二年,秋。
已经年满十二周岁的赵箓,是一个真正的半大小子了。
作为一个有理想的少年,赵箓在用一种学习的目光,看待了他爹教导他的成人世界。
也是这一年,一统了雍州和并州的汉王钱廖,出兵兖州与豫州。
在世人眼中,汉王一定完蛋了。
因为,大唐朝可是占据了七州之地。以区区二州之地与七州相抗衡,这怎么算,都应该是失败之举才对啊。
事实却是长兴二年的秋,大唐朝在兖州与豫州的军队败了。
一时之间,汉王钱廖可谓是气焰滔天,雄据中原四州之地,真一派英主的气象。总之,就在一些书生们给这位汉王上书,要上尊号,请汉王称帝之时。
冬,第一场雪时。
一直在幽、冀二州虎视眈眈的豪族石氏一门起兵,逐汉王大军。
这一战,未分出胜负。
至长兴三年,春。
石氏与符氏结盟,双方过同出兵,与汉王钱廖的大军,展开了连翻的大战。
至夏,汉王钱廖大军丢失兖州。
至此,石氏首领自称幽王。符氏的家主,原徐州府尹自称宋王。幽王占据幽、冀、青三州。汉王钱廖占据雍、并、豫三州。宋王占据徐、兖二州。
原本还据天下七州的大唐朝,转眼之间就剩下了荆州之地。
也同样是一年的春,元月时。
金陵城的长兴帝,暴毙。
摄政王刘元德的名望,自然是大受打击。
此时,大唐朝的帝位,可谓是名不符实。同样的,真正有实力称帝者,已无一人。
天下,十三州大帝之上,似乎注定了烽烟再起。
封县城,赵子殷本来在迟疑不决的。但是,在金陵城那边的长兴帝驾崩消息传来后,这位县令大人同英德郡的其它县令一样,也是同样效忠了宋王。
因为,大唐朝已经完了。至少,对于北方的普罗大众而言,大唐朝是没啥威信了。
赵子殷原本不懂的,就是这六州之地,为何失陷的如此之快?直到石氏和符氏两个家族结盟,倒是让赵子殷知道了一些底细。
因为跟蓬莱仙门的关系,赵子殷很清楚了,这两家背后的靠山为何?
不用置疑了,石氏背后是莲台寺,以及周国公府当年的余孽,还有便是幽州那些投靠了大梁朝,由大草原上牵来的蛮族部落而转化而来的幽州豪门啊。
至于符氏嘛,赵子殷倒是拿捏不太准了。
蓬莱仙门给的暗中消息,很明确的表示了,符氏身后的人,有些神秘。
长兴三年,秋。
把一切的资源,都放在赌桌上后,刘元德领军亲征了。这一回的目标,便是徐州。
对于大军的到来,赵子殷在投降宋王符氏后,再一次又投降了唐军。
而且,还是亲自去跪迎了领亲卫入城的摄政王刘元德。
对于曾经的上司,再次见面时,赵子殷心中的感慨万端。只不过,他这等小人物,有时候就是这般的可悲啊,这不,哪边都是惹不起。
刘元德对于赵子殷,还是有些印象的。
不过,也不是什么特别记忆深刻的印象。还是看在了米家的面子上,赵子殷投降的爽快。所以,他的封县城县令,没被撸掉了。
继续任着县令,赵子殷就的封县城,就成了刘元德大军过境后的大后方。
“爹,你是不是觉得摄政王会赢?”
在赵子殷过了刘元德的难关,于衙门里忙碌归来后。长子赵箓提了问题。
对此,赵子殷倒是点头了,他道:“此一战,摄政王的赢面很大。至少,有六成。”
“当初输给汉王,那是因为摄政王想借机清除异己。只是没想到玩大发了,变成了大军溃败……”
说到这里,赵子殷也是想叹啊。
刘元德那等打击了敌人的手段,简直就是伤敌八百,自损三千啊。
“而现在嘛,却是不同了。”
赵子殷嘲讽的说了这一句话道。
第124章
赵箓听得亲爹的话,颇是赞同; 道:“大唐已经到退无可退之地; 是当破釜沉舟。”
对于此话,赵子殷点头; 也是一样的看法。他道:“为父已经得到消息; 月前宋王长子突然染上恶疾病逝。宋王膝下幼子尚小; 又是早产出生; 能不能养大还是两可之间。”
“若是宋王无嗣; 这兖州、徐州之基业; 何人可继承?”
话到这里时,赵子殷都想呵呵。他心中也不得不承认; 大唐朝的国命尚未摔败到不可挽回啊。毕竟,若能吞并了宋王,摄政王能握得四州之地,这大唐朝再是中兴,又不是不可能。
最主要是的; 赵子殷给跪得这般容易,也是宋王真不像是真主命啊。好好的大胜后,长子病逝,幼子体弱; 这不是摆明了后继无人嘛。
而封建时代; 一个主君没有继承人,那就真不是一个让人安心的主君啊。
哪怕符家是名门豪族,那又如何呢?
至少; 赵子殷从英德郡其它县中得到的暗里消息嘛,这宋王大家都不太看好啊。因为,宋王之前能聚然得逝,靠得就是长子符青琉这位领兵善战的长子。
余下的符家子弟,还不是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人物。
而接下来的半个月的时间,一切的发展行势,也没有出乎了很多的预料,符家如大家伙所预料的。那有挡住了大唐的军队。
至于说幽王和汉王嘛,倒是派了小股的部队前来,至于大军增源什么的,就是没有了。毕竟,肃冬啊,真不是一个征伐的好时间。
连连大乱,哪怕是诸侯之间,也是家底不富裕了。
不是哪路的诸侯,都有大唐朝的家底那般荫实。
宋王败而降,全家被摄政王刘元德的大军押抵回金陵城。
次年,长兴四年,摄政王刘元德称唐王,继续延用长兴年号,以示不忘记正统。
这一年,赵箓十四岁。
作为一个少年郎,一个可以说亲,具备成家立业的少年郎,赵箓开始走上了他的个人奋斗历程。
长兴四年,春。
“我要去投军,爹娘就要二弟、三弟、四弟,你们多多孝顺。”作为一个有抱复的人,赵箓起了去金陵城的心思,是因为他在金陵城的大姑母,给亲爹寄来了信件。
唐王世子刘平安,将挑了近卫牙军。
作为了一个未来的唐王啊,他的近卫自然是需要信得过的人。那么,作为刘平安的隔了那么些关系的表兄,赵箓求个名额的话,真不是什么难事。
“好啊,大哥此去,弟弟祝你一翻风顺,前程似锦。”赵策拱手一礼,笑得开心的模样。
作为和赵箓同一日出生的兄弟,赵策这些年里,倒是读进去书了。对于赵策而言,他更想专研了学问。
对于武道一方面,赵策还是欠缺了那么一点天份的。
所以,赵策准备跟赵家的世兄赵菩,再在封县城里继续多钻学钻学。
至于将来,赵策在公府的那些伴当生涯里,倒也是受够了所谓的富贵前程。
赵策是自己没心思去投了军,不好武事。
那么,赵简嘛,就是年纪尚小,爹娘不同意出远门。所以,赵简是巴巴着舍不得大哥啊。
就是赵简身边的赵箐,也是同样舍不得大哥。
谁是赵箓是一个好兄长呢,简直就是吃苦大前,享受多多给予了弟弟们。
对于这等好兄长,自然受了兄弟们的敬爱。
对此,赵箓表示,那是因为他这人简单啊,能每日食肉,其它的,赵箓就是不太在意了。不在意,自然就乐得赠与了兄弟们嘛。
“大哥,你什么归家啊?”赵箐开口问话时,真是多舍不得,就有多舍不得。
没了大哥照拂,赵箐觉得往后的日子,爹娘肯定会管得更严格了。至于二哥嘛,在赵箐眼里,是笑面虎,哪像大哥那般好啊。
三哥,赵箐是不指望的,因为,这个哥哥在赵箐眼中不靠谱。
“等哥哥挣得好前程,将来,让弟弟们也能过好日子时,大哥就衣锦还乡。”在赵箓这少年郎的眼里啊,不得富贵,他哪?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