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考科举》第63章


话是这么说,可谁也做不到该吃吃该睡睡,因为他们面临的问题显然是能不能中前五,而不是前一百,这差的根本就不是一点半点好吗?!
方长庚现在突然有一种想揍那两个探报人一顿的想法,同时心里也开始认命,难道老天这回真要给他路上扔个绊脚石?
*
放榜日这天,万人空巷,方长庚直到星子黯淡、天光微亮时才睡着,然而不多时就被外头闹哄哄的声音给惊醒了。
他一点都不觉得累,利落地起身穿戴齐整,推开门时徐闻止和沈霖也正好从房里出来,加上小九一共四人结伴往外走。
周其琛和方沅君原来也想一起去,但实在是这天人太多,去了也多半是走散的命运,索性就留在院子里,倒是最为灵活的小九自告奋勇,沈霖也觉得小九靠谱,就带上了他。
然而真的到了街上,方长庚才绝望地发现以这个趋势,恐怕日落都看不到榜单,男女老少,有关无关,全都想挤到衙门前看一眼桂榜,好像看了这一眼就能沾到喜气似的。方长庚都想叫沈霖他们打道回府了,这妥妥一不小心就要发生踩踏事件啊。
徐闻止是觉得这么挤来挤去有失风度,沈霖却是嫌这群老百姓吃饱了没事干,非要跟看榜的考生凑这热闹,气得都要骂人了。
估计是考生们都很气愤,一时间都嚷叫起来,主考官刚贴完榜,见到这种情况立刻让身边护送的官兵去维持秩序,先礼后兵,总算把看热闹的人给赶到远处,考生们抓住机会蜂拥而入,挤在最前面的一边嚷着“別挤别挤”,一边紧张地看榜,按着名次一个个往下喊。
“第一名!承天府王宏!”
周围考生一个比一个兴奋,击鼓传花似的往外围传递消息,自己找名字的同时期盼能从最前面那人嘴里早点听到自己的名字。
“第二名!永州府——方长庚!”
……
彼时方长庚几人都站在离最外圈还有一点距离的巡抚衙门墙根边,对那边的消息都只能听到模糊的响,所以当小九拎着一只被踩掉的鞋跑到他们面前,并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出每个人的名次时,三个人都是懵的。
“恭喜方公子!高中亚元!”小九兴奋地说,心里对方长庚是万分的佩服。明明两人一样的年纪,可是自己只是个小小书僮,方公子却是堂堂举人大老爷了!
沈霖一巴掌拍在小九后脑勺,没好气道:“到底谁是你家公子?净会长他人志气。”
小九憋憋嘴,一瘸一拐地到墙边靠着穿布鞋。
方长庚至今还有些恍惚,他第二,沈霖第四,徐闻止第五,竟是真的都在列五魁首!?
第60章 回家
回去路上; 沈霖似笑非笑地说:“没想到我们几个人之中竟是你得了最高的名次,我爹以前与我说起你时我还不以为然; 看来是我自视太高,以后可不能再小看任何人了。”
徐闻止也加入进来调侃:“沈兄有所不知了; 长庚这人千万不能用想当然的思维去衡量; 至少在考试这件事上,我可从来不敢小看他。长庚啊长庚; 这下你的名声可要响彻湖广了!”
方长庚此时就像在云里翻了几个跟头,通体舒爽; 比起院试得知成绩时更胜百倍,他丝毫也不遮掩自己的喜悦,笑道:“名次前后不过是考官一念之差; 你们别拿这个挤兑我。再说了; 我前头还有一个解元王弘; 这人可是鼎鼎大名的天之骄子,当年协助总兵于屠鹰寨剿匪的事迹你我皆知; 有他在,我还有什么风头可言。”
沈霖、徐闻止两人立即哈哈大笑。
“依我看; 主考一定是看在他是承天府人; 又向来有名声; 在文人中一呼百应,却三考不中; 所以才给他这个解元; 至于他的文采嘛; 还未必如我呢!”沈霖眉一挑,神情颇为骄傲。
方长庚不置可否,王弘的文章他也读过,沉稳大气,逻辑缜密,虽然没什么亮眼的地方,但也配得上解元的头衔。至于为何之前三考未中,其中的内情就不得而知了。
沈霖这人虽然聪明,但性格有些偏激,让人不好评价。毕竟以后要想入仕,必须要在人群中有存在感,让人注意到自己,否则就只能在角落里变凉,从这一点来讲,沈霖却是方长庚应当学习的榜样。
因为心情轻松,三人都走得很快,感觉不一会儿就到了住的四合院。
方沅君和周其琛在院子里等他们,见人回来了,方沅君高兴不已,少见地开起了玩笑:“一个亚元,两个经魁,你们这一走进来,小小的四合院蓬荜生辉,让我都有些惶恐了!”
原来在他们看榜的这段时间,报喜队伍已经来过了,是以方沅君他们都知道了结果。
而在同时,另一支报喜队一路敲锣打鼓地拐进了老方家开的悦来酒楼,鞭炮轰鸣,正在酒楼吃饭的客人们纷纷从座位上站起来,围住正在接喜报的方家人,随着一人起头喊了声“恭喜”,其余人也与有荣焉地叽叽喳喳开始道贺,夸赞声以及羡慕的眼神迅速淹没了处在人群中央的老李氏他们,就连街道的路人也都挤进这不算大的酒楼讨个吉利。
小李氏捂着嘴,眼里泪光闪烁,不一会儿脸颊上就都是泪痕。
方大山连忙把小李氏揽在怀里,笨拙地安慰道:“儿子中了亚元是好事,你别哭啊,快笑一笑,你看看咱娘,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她中了举呢。”
小李氏想瞪他,又忍不住看了眼老李氏,只见她笑得眼睛只剩一条缝,被恭维得都找不着北了,一点都没有平时的精明。
小李氏自己也没忍住笑了出来,眼里满是幸福。是啊,她现在觉得老天一点都不亏待自己,她有什么好哭的,就该一直笑,才对得起这厚爱!
“今天的酒菜钱就不收了!客官们尽情地吃,不吃得肚儿圆可不准出这个门!”老李氏中气十足地说,顿时又引来一阵轰动的叫好。
中举到底是别人家的喜事,可今儿个能吃到免费的酒菜,那就是真的同喜了!
小李氏看了眼立刻在门口排起长队要吃饭的老少们,虽然心里闪过一瞬的抱怨,但很快就被充溢内心的满足感压下去了,任劳任怨地进了厨房,一边心想,要是她儿子会试能中,别说一天,就是让县城老百姓白吃一个月,她也心甘情愿!
*
第二天,所有新进举人们都要参加巡抚衙门举行的鹿鸣宴,主考、学政以及参与阅卷的内外帘官都要出席,一省的大官济济一堂,让新进举人们充分感受到这个身份给他们带来的无上荣誉。
所以当方长庚几人穿着新衣出席宴会时,看到的便是一张张写满春风得意的脸,但没人觉得碍眼。作为举人,他们能与知县平起平坐,称兄道弟,就连知府还要千方百计地与他们这群有文化的“地头蛇”打好关系,身份尊贵不言而喻。且自古以来,只听过“穷秀才”,却从未听说过“穷举人”,有举人头衔加持,有的是人上门来送好处。
又有地位又有钱,不就是考科举的这些人梦寐以求的么?
按照规矩,拜见过主考还有学政以后,方长庚几人就分别去拜见当初批他们卷子并向主考推荐的同考官,因为从很大程度来讲,没有同考官赏识,他们的卷子根本拿不到主考面前,中举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同考官是他们的“恩师”,这话并没有错。
方长庚的“恩师”是一个面相和善,略显高胖的中年官员,姓李,看到方长庚以后顿时抚掌,笑眯眯地说:“年少出英才,你是今年新科举人里年纪最小的,实在是前途不可限量啊~”
方长庚低下头谦虚道:“学生能被老师赏识,实在是学生的荣幸。”
李同考继续言笑道:“今年的五魁首年龄都在三十以下,是十年难得一遇的奇景,说明我大昭人才济济,长江后浪推前浪,是大吉之兆!”
方长庚只好跟着应和,实在觉得除了点头称是还能说什么。
这时李同考话锋一转,思索了一下后,用有些亲近的语气问道:“你如今年已十五,家里可曾给你订亲?”
方长庚心中警铃敲响,他问这个干什么?总不会要给他介绍对象吧?!他对包办婚姻还是有抵触情绪的,谁知道对方是高是矮,是圆是扁,又是什么样的性格?
于是他暗中憋劲,脸颊浮起一抹红晕,语气支支吾吾,害羞笑道:“学生……学生……”
李同考眼中流露出一丝失望之意,遮掩似的笑道:“你别紧张,我只是问问而已。你?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