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成女神农》第269章


当然这都是秦少贤离开中州以后的事情了,彼时秦妙仍留在中州州学附近的宅子里,照看她的玉器铺子。玉器铺子里面的每一样玉器都是价值千两的宝贝,防盗措施必须得做到位,她留在中州没有离开就是为了寻找有身手能防贼的伙计,晚上住在铺子里看守。
不想会身手的伙计没找到,却是听到同一条街上做生意的一个商人传话说秦少贤在去京城的路上染上风寒病倒了。
秦妙知道自家大哥是个有担当的,若非病得很,是不会让人给自己传话的。一时间秦妙担忧无比,问清楚了大哥养病的地方之后即刻就动身出发了。好就好在她自己就是大夫,不用在找大夫一事上浪费时间。
秋天的天气,正经的晴朗日子没多少,一场一场的秋雨伴着凉飕飕的秋风,赶路时不慎淋了雨,再被秋风这么一吹,不染上风寒才怪了!
秦妙前世的历史上,科举中的会试明明在乡试第二年的春天,称作春闱。可谁知道这个时空是怎么回事,乡试放榜之后紧接着就要去京城赶十月下旬的会试。好像皇帝等不及的要快些从天下学子中选拔英才似得。这么一赶,倒好了,大哥这不就并在路上了吗?
秦妙离开的匆忙。等唐渊和冯秋从州学里月休回来的时候,秦妙的房间已经人去屋空了。
冯秋倒没什么,他早就习惯了秦妙来来去去自在随意的作风。唐渊倒是有些不舍似得,在秦妙的屋子外面站了好一会儿。
州学里面的每个月有固定的月休时间,除开固定的月休之外,像冯秋这种家里离州学近的,可以申请回家住宿,这样每天都能回家。唐渊心里隐约有些后悔,若是知道她走得这样急,这个月他就不该一直留在州学不回来。
当然这些心思只是唐渊心里淡淡的惋惜,离开秦妙曾经住着的屋门外后,他又能像往常一样帮着冯三娘做杂活了。
只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唐渊有时候会想起来,那个在记忆里变得很遥远的晚上。
那时候爹娘都还在,就连二哥也好端端的在家里。那时候自家和秦妙家关系还是很要好的。那时候妙妙七岁,自己六岁,二哥十三岁。那天晚上娘对爹说,将妙妙说给我们家狗蛋,狗蛋就比妙妙小了一岁而已,年龄相近,应该很般配。
唐渊记得那时候自己正是贪玩的年纪,虽不知道说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可是想着能和妙妙在一起,心里却是极欢喜的。
可是二哥拦住了娘,问,娘,为什么就不能将妙妙说给我?
当时爹娘都愣住,说是妙妙和二哥年纪差的太多,二哥到了说亲的年纪是妙妙才只是半大的姑娘。
当时二哥是怎么说的?他说,妙妙年纪太小,我可以等。
唐渊渐大之后,回忆起那遥远的往事,终于明白二哥的苦心,妙妙的确是个值得等待的女子。唐渊知道自己和秦妙是没缘分的,心里祝福着自家二哥能抱得美人归。可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心里总还是存着点念想。也许,他唐渊也是可以等的。像二哥等秦妙长大一样,等待着和秦妙之间那不太可能出现的缘分。
却说秦妙一路急赶,终于赶到了大哥养病的这个小镇。
镇子并不在中州到京城的必经之路上,秦少贤在客栈中病得确实很重,据客栈的小二说帮着给他请了不少的大夫,药也吃了不少,可就是不见好。
短短了几天里,秦少贤消瘦不少,见着秦妙的第一句话便是:“我没事,别告诉爹娘让他们担心。”
秦妙一面替他诊病,一面抱怨:“你这是中了毒了,还说没事!再耽搁半个月,就没有命了!”
“哪里有你说的这么严重,我不过就是淋了场雨……”
秦妙有心问问大哥这一路上都遇上了什么人和事,怎么就中毒了呢,可是大哥现在病得厉害,她急着给他治病,事情一忙起来旁的事情都顾不上了。
如此花了七八天的时候,在秦妙精心治疗下秦少贤终于恢复了健康,此时距离京城里面会试也没多远了,秦妙不放心大哥一人赶路,于是重金雇了速度快的马车,陪着他进京考试。
第386章 京中的亲戚
因着秦少贤路上染了病,从中州赶到京城足足花了近一月时间。
秦妙陪着大哥来到京城之后,堪堪赶上十一月的会试。
秦少贤一入京便开始紧锣密鼓的准备考试。相比之下秦妙进了京之后就闲散多了。此番她跟着进京主要是为了照料自家大哥大病初愈的身体,现在大哥身体已经恢复的不错全力以赴准备考试了,她便闲了下来。
开了几个铺子,赚了些银子的秦妙,在地方上还是很有些优越感的,可是一进了京,顿时就感觉到自己太过平凡,说白了,天子脚下,她不过就是一个平头小老百姓而已。
秦妙扮了男装,满目新奇的走在京城的大街上,这里虽比不得她前世城市的霓虹璀璨热闹繁华,却是自有着一种这个时空的极致繁荣在其中。可以说最好的房屋建筑在这里,最好的商品物质在这里,最荣华富丽的景致在这里,最富贵有权势的勋贵也集中在这里,甚至于最有风度的倜傥公子,最曼妙有才情的大家闺秀也都集中在这里。
走在这里的大街上,秦妙如此清晰的认识到自己在这个时空的位置——一个从贫民发家到平民的小丫头而已。
不过作个平民没什么不好的。她觉着最大的自由,往往自由平民才拥有。有权势的人固然能拥有特权,进而获得平民得不到的些许自由,可是她有空间,因此不稀罕什么权势。
可是秦妙喜欢自由逍遥的平民生活不代表其他的人也不稀罕权势。
这会儿秦妙逛京城逛得有些累了,便进了间茶肆准备喝杯茶顺便歇歇脚。这几天全国的举子们来京城参加会试,少了附庸风雅的学子们来饮茶,茶肆中生意相对要冷清一些,不过坐着几个富贵闲散的爷们儿在无聊的侃天。
秦妙在茶肆中选了个角落坐了下来,点了一壶茶来,开始歇脚。
只听得那几个侃天的爷们儿侃道:“今科的学子们都是有福的,明年初圣上要推出不少新政,正是用人之际,过了会试的人,明年金銮殿上肯定能谋得好官职。”
有人开始不解了:“这新政什么时候推不行?非得赶着明年春天?瞧瞧最近赶着考会试的举子,乡试一放榜就得赶着进京,离京远的几乎赶不上。”
这是只听先前说话那人突然就压低了声音,说了那么一句悄悄话。不过秦妙的耳力好,即便是悄悄话她也能听得到。只听那人解释说:“这你就有所不知,听闻圣上身体违和很久了。我估摸着他老人家是想在能处理国事的时候一展帝王的抱负。”
“咝……这你是从何得知的?圣上好端端的怎么就身体违和了?”接话的人面色半是惊讶半是刨根问底的八卦。
“谁知道呢,年纪大了谁没个病?不过依我看,圣上可能是忧心过度。”答话的人四处看了下,见周围没什么人,这才接着道,“听说有位道行不浅的道士说了,当今圣上并非天命所归的天子,虽然他现在坐了皇位,可是这大熙的命数其实短的很……你说圣上能不为此忧心吗?”
和那两人一处喝茶的一个一直没说话的男人忍不住接话:“这有什么好忧心的,直接杀了那道士就是了,圣上掌握着天下的生杀大权,难不成还被一个道士给唬住了?”
“这个你有所不知,那道士说当今圣上并非天命所归,乃是因为当今圣上手里没有传国的玉玺。当初圣上带兵进京入主皇宫,整个京城都是一个空壳子,这是天底下的人都知道事实,杀了那个道士也没用啊,天下人都知道当今圣上的手里没有传国玉玺。”
“谁规定了掌管江山的人必须要有传国玉玺?只要能让天底下的百姓丰衣足食,那就是好皇帝。”
“可不是,圣上如此着急的推行新政,就是为了天下长治久安,证明他没有传国玉玺也照样是个好皇帝……”
几个男人凑在一处,说话声音极低,很是热衷于这种家国天下题材的八卦议论。
亏得秦妙耳力好,才将那几人的议论听了个清楚。当今圣上是不是个好皇帝秦妙不知道,单单从那几人能将关于圣上的小道消息拿到市井之中公开讨论就足以证明当今圣上是个开明的极有包容能力的帝王。
这样开明的帝王怎么不是天命所归?还有刚刚他们议论到的传国玉玺又是怎么一回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