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大师在古代》第40章


秋芸芸口中的农夫白亦容此时正在帮谢秉章指挥着自己雇佣的小厮帮谢秉章搬行李。
谢秉章这屋子不大,却干净得很,是之前白亦容差使春江她们帮谢秉章打扫干净的。为此,谢秉章很是感激。
自打来到了京城,他的起居饮食以及搬家事情都是白亦容一手包了,省了他许多力气。
地主豪强们的反抗来得汹涌而猛烈,好在永和皇帝登基后,禁止地方养私兵,所以这把火才没有燃烧到殷都。不然,这些地主妥妥的是会造…反的。
在这时候,皇上又提出了要设劝农司。
左相联合众多官员,举荐了户部侍郎杨思义作为劝农司的长官司农卿。皇上原本属意白亦容的,见此情景,也不得不重视百官们的意见。
一位言官出列道:“白亦容虽实干,然而为官不久,对全国事务不如杨思义了若指掌。臣以为,杨思义是最适合任司农卿的。”
见永和皇帝还在犹豫,左相出列道:“臣有一法子。”
永和皇帝这才说:“爱卿请讲。”
左相说:“不如举行一场赛事。”
永和皇帝来了兴致:“你说。”
左相侃侃而谈:“给这两人每人一座山头,谁开垦的荒地最多最好,谁就赢得这场赛事,皇上意下如何?”
永和皇帝为难了:“这得找两座几乎一样的山才行,不然厚此薄彼,也不太好吧!”
左相说:“可以圈定几座山,然后抽签决定谁先选。谁先选谁有优势,这也是老天的意思,怨不得别人。”
永和皇帝问:“那这个又多又好,要如何确定?”
左相沉吟一下,说:“可以看谁负责的山地纳的税最多,谁就是司农卿。”
永和皇帝点头,拍板说:“好,就这么决定了,众爱卿可有意见?”
所有人纷纷摇头。
当日,这个消息就传到了白亦容的耳朵里,他很是无奈。这种比赛太坑爹了,想动手脚也很容易,亏得他们想得出来。不过,永和皇帝显然对白亦容充满了自信。而且,白亦容察觉得出来,这些人都在等着看好戏。
既然都是种田的,那就看谁的能力更胜一筹。白亦容虽然很有把握,然而还是在心里将那提出这个意见的左相骂了个狗血淋头。
这就是在找事啊!
那么多人支持杨思义,白亦容也知道自己不占优势,要是田地被小人折腾坏了,找谁算账?
虽然白亦容不太情愿,但是这事情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了,容不得他反对。不知道左相此举意在哪里,但是白亦容还是很担心会有人做手脚。
永和皇帝显然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便承诺了会派官兵驻山,还有开垦山林的流民也会在田地附近建房子,看守田地。
当天,白亦容和杨思义抽了签,结果是杨思义先选。
只见,他朝白亦容微微扬起一抹笑,然后不客气地选定了最大的那座山。
白亦容选来选去,最后选定一座包括大河在内的小山。
比赛时间截止到明年九月份秋收时分。
税收中,旱地作物比水田作物要交的税少,所以种水稻才是最有利的。
接下来是招募没有土地的流民来耕种,皇上允许他们自行招人,并且承诺这些田将会分发给垦荒的流民们。
白亦容忙得脚不沾地的,一一查明了个个流民的背景,然后又亲自面试这些人。
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当天回去,杨思义也招了许多人,打算开垦荒地。当然,对杨思义来说,人是越多越好。
到了八月份的时候,白亦容在自家种的那棵野生稻苗成熟了。白亦容收获了一些稻种,根据籽粒、质地、外形等方方面面判断,这应该是前世古代曾经备受农民欢迎的早白稻。这让他狂喜异常,连带着这些日子笼罩在头顶的阴霾也消散了几分。
早白稻,米粒粗硬而多饭,产量高,出饭率高,十分耐饥,这种作物自然是十分受农民的欢迎。
白亦容小心翼翼地将稻种保留下来,打算等来年春季再来播种。
杨思义选的那座山也是有河流的,只不过是山涧而已,水流并不大。
他采用的是刀耕火种的种法,在白亦容的前世,这种田地叫畲田也叫坡田。他开垦的荒地都是就着河流开垦的,并且还积极开沟引渠,将河流引到了另一边的山地,争取让所有田地都可以方便的灌溉水。
他这座山的面积是白亦容那座小山面积的一倍,杨思义也不是没考虑过白亦容那座小山,只是那条大河水深得很,沿岸极为陡峭,不是那么好开发的,光是挖渠引水就得花费大半年时间,不划算。
就算不在质量上面取胜,他也要靠数量取胜。
在轰轰烈烈的开荒中,杨思义花费了近两个月就将大半个山头都开发成田地了。
而白亦容却仍旧进展缓慢。
这日,他去跟皇上汇报开垦进度的时候,碰巧遇到了白亦容。
白亦容很客气地跟他打了声招呼,他心里虽然暗喜白亦容动作慢,却还是保持一副冷淡的样子,朝白亦容点了点头,算是打招呼。
白亦容见他一副冷淡的样子,也不热脸贴着冷屁股,打过招呼就继续走自己的路了。
能够爬上户部侍郎这个位置,杨思义绝对不是个蠢人。他走着走着,便思索着白亦容进展如此之慢,是为了什么。而且,为什么看起来,他一副不着急的样子?
白亦容这个人到底是对自己太自信,还是败局已定自暴自弃了呢?杨思义缓缓思索着。
作者有话要说: 读者“南瓜”;灌溉营养液 5
读者“王丛丛”;灌溉营养液 1
谢谢两个哈尼的营养液,啵啵啵~
这章写得我有点压力,总觉得自己在异想天开,嗯~
第34章 垦荒比赛
白亦容进入了圣安殿; 永和皇帝正在看奏折; 见他来了,便将奏折放置在一边; 然后看向他。
“白爱卿,听说你还没开始播种,这是真的吗?”皇上关切地问他。
白亦容不慌不忙道:“是的。”
虽然这只是一场比赛,但是永和皇帝还是希望白亦容能赢; 毕竟他这颗没有背景的棋子比较好使。不像杨思义,是站了队的。然而,永和皇帝还是私心里想选个种田更胜一筹的。于是,白亦容和杨思义两人的较量由此开始。
永和皇帝微微蹙起眉头; 想要问白亦容; 而后想想,便作罢了。反正到时候,结果自然会揭晓。
今年西北又是大旱,然而,却没有发生饥荒。永和皇帝得到了这个消息时,心中是惊喜万分。看来,白亦容所谓的砂田法奏效了。
他下令下去; 令整个西北地区推行砂田法。其实,不用永和皇帝开口,那些人家也已经开始了整砂田种地。
那些没听白亦容话的人则是悔得捶胸顿足,他们早先就是见白亦容不过十三岁少年,认为他年少不懂农学; 却不曾想被现实狠狠地打了一记耳光。
到了今年,差距就明显地拉开来了。那些将田地整成砂田的人地里头还有收获,那些没跟随潮流的人家则是庄稼全都枯死,颗粒无收。
于是,那些没搞砂田的,纷纷向已经弄好砂田的农民请教。当地的农民对白亦容简直是感恩戴德,奉若神明。要不是他,恐怕今年他们还得饿肚子。
消息传到了殷都,永和皇帝龙心大悦,又赏赐了白亦容,还把他的官职往上提了提,从正六品成为了从五品。
杨思义得知这个消息后,内心里很是忐忑不安,倍感压力。他是地主豪强们推出来,直面白亦容的一颗棋子。
经过税收改革一事,地主豪强们意识到如果让白亦容继续安稳地升官发财,对他们的利益毫无好处。既然无法挑拨离间,亦或者拉白亦容沉迷于黄…赌…毒,那么就推出一个比他更厉害的人来主持农事。而他们千挑万选,最后选中了杨思义这个人。
杨思义,年龄四十五左右,早年家庭贫困,父母双亡,自己是一边种田一边读书,在三十五岁那年才考中了进士。从此,他飞黄腾达,最后爬上了户部侍郎这个位置。一个没有背景的人能爬得这么高,可见其人的心机和手段。
地主豪强们选中他,是因为在所有官员中,论对稼穑一事的了解,恐怕没人比得过杨思义。在杨思义考中进士之前,他种了二十多年的田地,对田业一事恐怕是了解得不能再了解了。
今年夏税刚过,接下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