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生存攻略》第63章


沈瑜迷惑不解,只好先往中书省去。
中书省是朝廷掌握机密要政的所在。尚书正是丞相贾盛德。沈瑜见贾盛德在,连忙行大礼。贾盛德接过吏部的文书,倒是和气地冲他点点头,“沈状元,老夫正盼着你来呢。杨榜眼与陈探花亦已来到,你可先进去与他们打声招呼。”
他回得早,那两位竟是回得更早。
沈瑜也不多说,也不管中书省其他人看他异样的眼光,先往那个隔出来的单间走去。
屋子里正是那两人,正伏案整理文书。见到沈瑜进来,他们三个先分别见礼。问好后,沈瑜便按捺不住好奇,问道:“两位兄台,方才我从吏部一路过来,各位大人眼光有异,不知何故?”
陈鸿鹏眨眨眼,什么都没说,径自朝门口走去。屋里只剩下沈瑜和杨锋两人。杨锋看向沈瑜,叹道:“伯瑾刚回来,自是不知,此事,你我也是被牵连。”
新科进士要进吏部等待铨选,一般至少要两三年,历经各部,等到有空缺才能补上。
然而这群人来的时候刚巧,吴君翊继位后,刚罢免了一群官员。与其说朝中空缺甚多,不如说,吴君翊早有给朝中大换血的打算。
因这个想法,再加上这一刻进士又是他亲手挑选,他便主动提出,废除进士铨选的制度,直接给他们授予官职。
听到这儿,沈瑜心中已有几分了然。他也不知该说什么好。这的确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明宣帝……就姑且这么称呼他吧,这想法倒是为他们好,可惜操之过急了。
新帝此举,落在老臣眼中,就是新帝翅膀硬了,要抛下一干老臣了。
他也不问怎么解决的,杨锋悄悄压低了声音道:“言官讽谏陛下此举,嗯……是徇私,陛下大怒,最后贾丞相上了辞疏,陛下才收回成命。”
罢了,不必杨锋说,沈瑜也猜得到“徇私”二字的根源,因为沈玥嫁给了楚王,他身上多多少少背了些外戚的名声,自然不得清流好感。
沈瑜心中有了算计,就把陈鸿鹏叫回来,问两位各自领了什么职衔。
听杨锋说,他们两个都是校书郎,只是分配的地点各不相同。
沈瑜沉吟片刻,道:“我也有心与两位兄长一同校勘典籍,只是吏部那位员外郎大人,却让我跟着起居舍人修订起居注。我一时,也不知该怎么推拒。”
“这可是难得的机会,毕竟能一睹天颜哩!”杨锋急忙劝他,“你既有此境遇,显然是状元的优待,刑部文书已发,你且去踏踏实实干几日,圣上心中自有分辨。”
沈瑜与他们闲话一会,就出去往起居司走。
轮值的那位起居舍人自陈姓张,见他来,先点点头,很客气地说:“我已得大人吩咐,沈状元,你今日便跟着我去御前走一趟吧。”
第57章 第 57 章
张舍人正是不惑之年,对后辈也有意提点,既肯带沈瑜去面圣,一路上还在跟他嘱咐在御前的种种:“史官春秋笔法,许多事不需说的那么确切。譬如,陛下召见大臣,谈论朝政,自然要议论,可若是说起家事,记不记便在两可。”
沈瑜是第一次听说这些。他从前只道史官不偏不倚,下笔自然也是公正的。没想到其中还有这样的为臣之道。
张舍人见他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又压低了一点声音说道:“陛下也是常人,平日难免有诉诉苦,发发牢骚的时候,若是一字不落记录在案,岂非太过不近人情?”
说话间,两人已到了乾清宫门口。
李起就在门口候着,见到张舍人熟稔地一点头,倒是看见沈瑜略愣一下,便真心实意笑起来,“请,陛下正等着呢。”
张舍人已经说了,起居舍人是轮班的,一来不宜过于劳累,二来也防止史官倾向帝王,帮助隐瞒什么。而每日午膳后是舍人换班的时候。这个时候皇帝可以小憩片刻,舍人则把记录送回起居司封档。
有道是“君王不阅史”,除了皇帝驾崩,新帝继位编撰实录时掉出来作为资料,《起居录》是严禁外传的,否则是有窥伺帝踪之嫌。
两人进殿时吴君翊似乎刚起没多久,身上批了一条披风,正倚着靠垫看折子。沈瑜跟着张舍人踮着脚尖走到他身旁屏风后的位置处。张舍人坐下,沈瑜就只能在他身侧站着了。
“陛下,张舍人已经到了。”李起低声通传。
“知道了。”吴君翊头也不抬的说道,手里的奏折又翻过一页,毛笔落下,安安静静写字。
张舍人手中的笔也跟着落下,记:午后,上起,阅奏折。
过了一刻,也许是终于意识到只是起居舍人到位的消息,李起平日不会特地说一声,吴君翊终于朝屏风后投来一瞥。
这一瞥之下,他不由屏住呼吸。
“沈状元,是随张舍人来的?”吴君翊最终,只是淡淡一问。从屏风后看不清,他的手死死捏紧了那本奏折,把锦缎封片都捏出痕迹。
沈瑜躬身复命:“是。”
“既是舍人,赐坐。”吴君翊再次低头,重新执笔。李起早做好准备,将一杌凳搬过去,沈瑜谢恩后又冲李起道谢,才坐下。
张舍人的笔顿了顿,最终没有记下这一段。
一下午,沈瑜便坐在乾清宫中,冷眼旁观。他试图跳脱自身的经历和情感,以一个史官的角度去审视吴君翊的一言一行。
他们这位陛下年少却稳重,即使是倚在榻上,坐姿也十分端正,持着笔悬空写字,同样稳稳当当,足可看出书法高超。
他看折子的同时命李起在一边念请安折,手上批复,嘴里还不时点评几句,诸如,“废话。”“不必回了。”“准奏。”
根据他所说,李起便把那写折子分好类。
而吴君翊面前的桌案上,堆得像小山一般高的奏折也迅速的分作三类,一类最多,是驳回或留中的,一类较少一些,似乎是准奏,还有不躲不闪,一掌高的一叠,吴君翊没有做吩咐。
一下午,吴君翊感受到那束目光,只觉得坐卧不宁。
从前他只当起居舍人是个物件,或者和李起没有区别。可直到沈瑜坐到那里,他才意识到区别所在。
“这些,朝会上再议。”吴君翊话音刚落,就听李起奏报:“邓大人求见。”
“宣。”吴君翊说。
沈瑜暗暗屏息。他一直听说邓先的威名,从不曾亲眼见过,如今终于得偿所愿了。
谁知步入宫殿的,却不止一个人。
“臣邓先/冯远道/应昱,参见陛下,陛下万岁。”
“免礼,快起来。”吴君翊见到他们,顾不上客气。
应昱是鸿胪寺卿,主管外宾之事。冯远道调入京中,在邓先手下任职。兵部与鸿胪寺的关于一同前来,显然是军国大事。
沈瑜刚刚步入仕途,就能听到这等要事商议,自己都有些悚然。但没人提起他,张舍人在奋笔疾书,他于是也正襟危坐,竖着耳朵仔细聆听。
吴君翊忙起正事,也忘了在意那道若有若无的目光。
“陛下,南凉与代国使臣两月后将抵京。”应昱面沉似水地说道。“虽名义上是恭贺陛下继位,可是,来者不善。”
吴君翊冷笑道:“恭贺?只怕是给朕添堵的。”
邓先的脸色同样不好看。“宣庆之约尚有十年,若他们派人来只是为示威也就罢了,若是徒生变故,恐怕……”以现在国库的情况,绝不可能打得过鲜卑。
鲜卑原为匈奴崛起后建立的游牧民族,靠着与生俱来的骑射天赋,一扫军队南下。但他们天性好斗,扩张时分裂成了两个部落,并分别建国定都,国名为南凉国和代国。不过,大齐的官员子民一般还是习惯按地域称之为东西鲜卑。
先帝即位之初,东西鲜卑争端不断,然而后期却再度联手南下,先帝不战而降,主动求和,签订宣庆之盟,约定大齐称臣,每年纳贡,持续二十年。
沈瑜注意到,提起宣庆之约,吴君翊的瞳孔骤然一缩,张舍人的笔顿了顿。而他自己,也不由地握紧了拳头。
一阵沉默后,冯远道主动说:“入京之前,沿途各州县皆以戒严,臣以为,应限制使臣居于四方馆,派重军把守,谨防扰民,宫城亦需加强防备。”
他们稍稍商议了一番,吴君翊发下几道口谕。随后三人告退,吴君翊却单单把邓先留了下来。
“邓大人,大齐如何与鲜卑一战?”那两人的身影一消失,吴君翊就径直抛出自己的问题,字字掷地有声。
邓先毫无惧色,却保守地回答:“若无汴州事变,分而击之,或可一战。”
“如今只能徐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