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这剧情不对》第92章


“山庄那边……是不是出了什么事?”
楚衡失笑:“能出什么事?我把所有现钱都用来买粮了,剩下的那些田产铺子有陈管事搭理,还有些钱在他手里。万一宜州受不住了,我已经叮嘱他们拿了钱,各自逃命。”
陆庭神情一变,往前迈进不已,紧紧贴着楚衡,看着他那双沉静的眸子,嗓音低沉:“宜州不会破,不仅不会破,我们还早晚会夺回归雁城。大延的国土,只能扩张,决不能割让。”
楚衡看着陆庭的双眼,只觉得胸腔内心如擂鼓。
大概每一个男人,心中都有这样激动地时刻。就如同少年时期,总是期盼着自己能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那样,想要说很厉害的话,做很厉害的事。
他信宜州不会破,也信西山营迟早能拿回归雁城。
即便他早已做好死的准备,也不妨碍他相信这个男人说的每一句话。
当日晚膳后,陆庭在营帐内给赵贞写折子,楚衡又去了趟主帐,回来时庆王的低烧终于退了一点,药也喂得比之前都顺利。赵笃清还留在主帐那边,跟昏迷的庆王说着自己在大夏的那些经历。
楚衡也算是听了一耳朵的冒险故事。对于赵笃清被引诱入梭尼城,遭遇沙暴,却被梁辛安护着拐入了大夏,然后二人互相扶持,直到迎来陆庭的搭救,楚衡觉得又好笑又心疼。
笑赵笃清苦中作乐,却有人全心全意陪着一起生一起死。
心疼陆庭餐风露宿终于把人找到,一回来就马不停蹄忙于奔波营地里外各种事情。
回到营帐,他头一件事,就是解开身上的大氅,一屁股坐在陆庭身旁。
“怎么?”写完最后一个字,陆庭将折子晾在一旁,扭头看着楚衡问,“不是去主帐了吗?”
“我听世子说了你们在大夏的事。被大夏人发现追杀的时候,你怕不怕?”
陆庭失笑:“怕什么?”
“怕没有香火,怕宏图未展,怕自己到死都没能让人知道,生父的身份。”
陆庭不再笑,伸手将人揽到怀中:“我不怕那些。但是我怕你难过。”
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从来不是扭扭捏捏。就如同他们的开始,虽然是源于意外,但过程的畅快彼此心知肚明。
如果有一天不能再抱这个人,陆庭想,也许到那时候,是他们彼此老死的时候。
二人在帐内一番亲昵,正互相解着衣裳,外头有人来通传,说是宫里来了消息,世子请他和楚大夫去主帐商议钥匙。
两人收拾好匆匆往主帐走,帐内,庆王仍未苏醒,赵笃清坐在一旁,手里握着密信,神情凝重。
楚衡跟着陆庭进帐,还未开口,赵笃清批头便是一句“皇上求和了”。
第75章
“为什么会求和?”陆庭坐在赵笃清下首,看着床上仍旧昏迷不醒的庆王,他皱了皱眉头,问道,“大延从未向任何人低过头。一向只有别人臣服的份。”
“成檀你并非不知,先帝在时,其实已有迹象,只不过碍于当时是父王一直在归雁城守着,来犯者打出去,打得多了,别人也就只有服软的份。”赵笃清将手中的密信递给陆庭,“但是父王重伤,虽说瞒着消息,并未传回燕都,但归雁城破,西山营退居宜州的事,想来让朝廷里的那些家伙们胆怯了。”
陆庭嘲讽一笑:“所以,就赶紧低头求和?这是向大钺氏服软的意思?”
赵笃清沉默,显然这封密信上的内容十有八九就是陆庭的这个意思。
那些久居高位的人怕了。怕死,怕家里没了银钱,怕身份地位不保。所以,只要能苟且偷生,能活得好好的,低个头而已,他们能够接受。
“大钺氏会同意吗?”楚衡问。大延这么一块巨大香甜的蛋糕,难道大钺氏就愿意在这种时候,因为一个低头,就握手言和?
“会。但,是暂时的。”
沙哑的声音突然发出。赵笃清和陆庭几乎是瞬间站了起来,一下子站到了床边。
“父王!”
“义父!”
楚衡扭头吩咐外面的亲卫去喊军医,而后上前,伸手先给庆王号脉。
因为昏迷太久,庆王的脸色并不好看,嘴唇虽时不时沾点水,但仍旧有些干。梁辛安端来温水,小心地喂给庆王,不敢多喂,直到楚衡确认没事,这才继续继续喂。
“儿无能,累及父王/义父受伤!”
军医们来去匆匆,楚衡与人商量着减少了药方中一味药材后转身回帐篷,正好看见赵笃清与陆庭二人跪倒在床前,重重磕了几个头。
庆王的身后摆了几个厚厚的垫子,斜倚着并不难受。
“把信里的事,与我仔细说说。”
刚从昏迷中醒来,赵笃清并不愿让庆王太过操劳,但一生戎马满腔家国天下的庆王哪里愿意就这么躺着,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
陆庭心知庆王的脾气,撞了赵笃清一胳膊肘,后者无奈,只好坐起,将密信上的事,仔细说了一遍。
楚衡也借机听懂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
大延开国前,前朝国事衰微,周边诸国三不五时便会侵扰国境。时间一长,边民民不聊生,不得已前朝的皇帝们便开始施行和亲政策,以此来换取和平。
会以公主的身份远嫁和亲的,大多都是一些藩王的女儿,很少出自皇帝的亲生公主里。
但和亲公主的身份并不是什么重点,重点在于前朝低头和亲的这个态度,在某种方面,使得那些关外诸国发现,原来用这种强硬的手段,可以另一个大国低头,双手奉上他们想要的东西。
这并不是什么好主意,以此培养起来的习惯更是造成了之后数十年的狼狈不堪。
最终,前朝灭亡,大延立国。
大延立国之初,那些蛮夷小国也曾那同样的手段试图对付大延,从大延王朝手中夺一二好处。
但赵家先祖敢于马背上争天下,敢于推翻前朝,就不是一个这么容易低头的人。
那一年,大延十万骑兵驻守边关,将那些侵扰边境百姓的番邦胡人尽数斩杀驱逐。
至此,大延边境太平了些许年。而那十万骑兵,也就是西山营的前身。
但这一切,从明德帝登基起,就发生了变化。
边关依旧稳如磐石,谁也无法撼动。
可朝堂之中,重文轻武的倾向在明德帝的默许下,越发严重,丘家只手遮天,几乎将整个朝堂掌控在手中。明德帝更是惟命是从,只始终记得自己曾经答应先帝,不能动西山营,不能动庆王。
“归雁城一破,那些人的胆子也就跟着破了。再加上,这些年朝政混乱,兵部户部拨给西山营的粮饷和军备大半要被某些人私吞,只怕有心之人都明白,西山营的战力不比从前。”
“与其担惊受怕,不知道什么时候宜州也跟着破了,还不如早先求和,说不定还能把大钺氏给安抚下来。”
“皇上……”赵笃清嗤笑,对于那个穿着龙袍却看不出真龙模样的堂弟,他只能摇头,“他还是太年轻了一些,丘家倒了,他能听到的声音就多了,心里头一乱,最后竟然听了太皇太后的话。”
太皇太后的话并非不能听。
然而,对于庆王等人来说,太皇太后的眼界过于狭隘。
世人常说妇人之见。并非所有的妇人都见识短,但位居高位的妇人说是见识过短,偏生又手握重拳,却是件极其可怕的事情。
在归雁城出事后,朝堂之上就因此事分分两派。
和之前的情况不同,这一次的两派,却是泾渭分明地站在了朝堂之上。摄政王赵殷在丘家倒台之后,以极其锐利的姿态,站在了人前,强硬的让人折服。
摄政王赵殷主战,认为唯有一战,才能让大钺氏永不进犯,即便不能承诺永不进犯,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内,以大延的兵力国力,只要把他们打得心服口服,就段时间内绝无复起之望。
以太皇太后为首的文武大臣们,却主张求和。
求和,这是战败一方向胜者示弱的信号。
这也是当年前朝灭国前曾一度主张的举动。
为此,赵殷几乎上下奔忙了数日,更是几度求见太皇太后,希望能说服她,借此也说服现在犹豫不决的赵贞。
只可惜,太皇太后一意孤行,明知大钺氏狼心狗肺,绝无可能因为求和便退兵千里,还是决定派遣使臣,前往归雁城,向呼伦王求和。
而赵贞,似乎在丘家倒了之后,便再也无心朝政。犹豫不决后,最终选择相信太皇太后,同意了求和。
在送到西山营的密信中,就已经提到了此番求和所派遣的使臣姓甚名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