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每天都在作死[穿书]》第32章


折子上例数了胡元泰的十大罪状,首先是思想方面,不敬皇恩,把朝廷变成自己的工具,然后是经济问题,生活作风问题,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制造了饥荒和流民,军事和外交上,是吃败仗和不平等条约的始作俑者。
历史上的大权奸,李林甫、秦桧和严嵩,成就也大抵如此。
刘岱的老师没有错判形势,胡元泰进行了强烈的反扑,刘岱被赶到了南京翰林院,而肖玮还没有撑到午门,就在诏狱中死掉了。
刘岱那时还有些不解,为什么明知道前途如此黑暗,还要往前走呢?
肖玮在狱中爽朗一笑,“未有今日,不复闻者。”
先驱者的声音,是暗夜里的一点萤火,虽然渺小,却能够指引后来者。
刘岱虽然敬重肖玮的人格和胆量,却也反思起斗争的策略问题。
胡元泰能历经风波而不倒,并不是因为他能力有多出色,或者多有人格魅力,完全是因为他拥有皇帝的支持。
皇帝需要一个听话且舒心的代理人,首先是要一切服从于他,然后,如果能料理事务,让他耳根清净就最好了。
看起来并不难,但是却很难做到。
刘岱的座师,在朝中极具威望,又才华横溢,可他不屑于这么做。不仅不做,还常常上折子责备皇帝不上朝,迷恋修道。
座师身边的下属和学生,也都是如此,刘岱回想起来,真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冥顽不灵。
明明一切的重点,争斗的关键,就在皇帝身上,你们却主动放弃了。
所有人都在围着皇帝拔河。而皇帝却能四两拨千斤。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刘岱迅速调整了自己的策略和位置,与胡党虚与委蛇,低调地帮助老师取得皇帝信赖,花了三年光阴,成功扳倒了胡元泰。
然而许多曾经的挚友,却对他说,“你变了。”指责他不再秉持公心,正直坦荡,而去玩弄权术,擅专利己。
这一次,不是生死相隔,却一样要与知交永别,刘岱知道,当人的成长速度变得不一样时,无论有过多么美好的曾经,分别都在所难免。
那就请不愿改变的人们继续坚守自我吧,而刘岱要向更高的权力宝座发起冲击。
只要把握住了皇帝,这天下便为我所有。
朱凌锶是刘岱仕途中的第三个皇帝,对于研究皇帝陛下,刘首辅很有心得。
天兴帝刚愎自用,朱凌锶他爹耳根子软,这样性格的皇帝标本很常见,但是小皇帝本人,让刘岱有些摸不透。
他必须清楚皇帝的喜好和厌恶,通过喜好去讨好皇帝,通过厌恶去打击政敌。
然而,政坛老狐狸刘岱,居然不太能看明白朱凌锶。
从小被文臣管束,没有一点儿逆反心理,学习非常刻苦,像是要去考科举;长在深宫,父母兄弟姐妹都十分奢华,没有一个穷亲戚,却十分节俭;传说幼年性情跋扈,如今一看,已经亲切到了有点缺乏威仪的地步,朝野上下,没有谁会害怕皇帝陛下。
不过也有十分执拗的时候,比如说造大炮,为了这笔银子,甚至还坑了谢靖的老师徐程一笔。
唯一找刘岱要过的东西,就是谢靖,可是到头来,谢靖除了多干活之外,也没落到什么太多好处,到现在也只是正四品,很少给赏赐。
小皇帝无论何时见了刘岱,都是十分敬重礼遇的模样,朝政大事都听从内阁的意见,内阁的意见,就是刘岱的意见。
朝中上下,无论谁有事启奏,别管好话坏话,哪怕是去骂他,皇帝也不会对那人流露出什么不满。
刘岱觉得,这皇上要么傻里傻气,要么深不可测,他的判断,时常在这两者之间动摇。
他虽然可以想皇帝之所想,急皇帝之所急,但是不知道皇帝的底线,就没有打击对手的核心武器。
其实,这也是何弦教的。
何弦说,皇上若是开口训斥了一个进言的臣子,那其余的人便都看在心里,说话前就要掂量再三。
如此,便不利于广开言路,兼听则暗,长此下去,一定会出现问题,被人蒙蔽,比如说胡元泰。
何弦把道理讲得很浅显,朱凌锶很容易就懂了。
其实广开言路这件事,对皇帝本人要求特别高,要心胸宽大,知识丰富,有大局观,分析信息的能力强,还要身体素质好,不能被骂几下气出就高血压。
朱凌锶自知能力有限,便把何弦的教诲,简化成了四个字,“骂不还口”。
当然,朱凌锶的“骂不还口”,也有客观原因。
首先是在词汇量上,他虽然已经很努力了,还是赶不上科举精英们,尤其是他们兴致一起,说话都带对仗的,听着特别有气势,朱凌锶只能闭嘴惊艳。
其次就是,这些人就算骂皇帝,还是比较讲究的,通常不直接说,而是用典,那么多典故,朱凌锶不见得都能记住,等搞清楚典故的意思,究竟是夸自己还是骂自己,已经错过了回嘴的时机。
何弦虽然因为身体原因,没法出仕做官,但毕竟是读书人,在给朱凌锶上课的时候,下意识地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一个无论何种情况下都能虚心纳谏、心胸宽大,绝不对劝谏者打击报复的皇帝。
但是何弦由于不上朝,没有亲身感受过那个氛围,也就忽略了一件事。
他没有说,作为一个皇帝,在被骂的时候,要怎么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要是谢靖知道,是因为这个,皇帝才老是委屈自己,一定要抓着朱凌锶补课。
刘岱虽然摸不透朱凌锶,但也掌握了他一个致命弱点,
他发现,皇帝是一个非常软弱的人。
朱凌锶非常害怕,奏折里出现人员伤亡的消息,无论是饥荒、征战还是牢狱,只要听到有人丢了性命,皇帝的脸色就非常难看。
那表情就好像是他真的有罪。
皇帝长在宫中,几乎很少出门,奏折上的人命,本该是数字,他却像是亲眼见过一般,哪怕是遥远的难以确认的数字。
这样一个皇帝,刘岱虽然说不上喜欢,倒也不讨厌,若是换一个,比如祁王,并不见得比这个好。
现在,刘岱手里的折子,看到了最后,落款赫然是:大理寺主事贾鹏程。
贾鹏程是隆嘉元年的状元,自然是徐程的人。
刘岱不禁摸了摸胡子,这第一把就这么大牌面,徐程手里,究竟还有什么王牌呢。
这些年来,弹劾刘岱的折子,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先皇和今上,不都也轻轻揭过了。
他就不相信,那个懦弱的皇帝,有胆量敢动自己。
第28章 图谋
贾鹏程的折子, 刘岱看过之后, 交给徐程。
徐程也是老江湖了,自然不会多说什么,张洮一看, 暴跳如雷, 他本来脾气就大, 一见有人攻击刘岱,立马炸了。
何烨是新入阁的, 还轮不到他说话, 默默看完。
这份折子原样封好,给皇帝呈上去。
接下来三天,并未有什么动静,刘岱想着, 皇帝该是把折子留中了。当然,事情是不能如此善罢甘休的, 那个贾鹏程, 既然这么爱挑毛病, 就别想着鹏程万里了。
本以为事情像以往那样平静地过去, 第四天寅时一过,刘岱依旧率领文武百官, 在午门外等候上朝。
到了武英殿, 百官分列站好,不多时三声鞭响,皇帝就登上御座, 他一脸柔和平静,看了一眼座下众人,便有人上前启奏。
最近这段日子,后明还算太平,长江和黄河流域,都没有出现什么大的灾情,看来今年大家吃饱饭是没问题了,说是个稍微富足的年份也不为过。
于是朝政之事,大多是些例行公事,朱凌锶耳朵里听着,不时点头称赞,心中却在悄悄盘算,不知谢靖的计划,能不能如愿施行。
一开始知道皇帝要参与自己的计划,谢靖很是意外。
徐程自是大喜过望,他和刘岱一样,深知皇权是唯一能左右政治斗争的武器,只不过他自恃高洁,并不愿意为了达到目的就顺从皇帝。
而朱凌锶,以往在朝政大事上,谁都不肯得罪,又爱充当和事佬,对刘岱颇为倚仗,因此徐程对他并不期待。
如今皇帝却提出要帮忙,真是天上掉馅饼,徐程哪有不乐意的。
谢靖却踌躇了。
刘岱做出那样的事,谢靖觉得自有把握在朝堂上斗倒此人,可要是轮到皇帝出手,只怕有人说他偏听偏信,暗害忠良。
刘党在朝中,势力广大,不可不防。
为君之道,重在制衡。自诩明智的皇帝,莫不是看着手下各派大臣互相撕扯,斗得精疲力竭,到头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