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国师(鲈州)》第218章


情。
“微臣刘同寿,参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行了,免礼平身罢。”真人一露面,便知有没有,刘同寿三叩九拜方毕,就已经显现出与众不同了。一、二甲的进士入殿,说是觐见,其实就是叩拜一番,然后在角落里瞻仰一下圣容。新科进士的位置在六品官后面,属于相当偏僻的地方,说是角落一点都不为过。
整个过程中,皇帝一句话都不会说,想想也是,好歹也快一百号人呢,一个个的闲扯过去,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但刘同寿显然不同,刚一叩拜,皇帝就亲切问候上了,语气里的那股子亲热劲,连夏言这个吏部尚书都羡慕的眼睛发红。
“儒道双修,很辛苦吧?”
“全仗陛下指点有方,借着陛下的洪福,微臣方能一举建功。”不辛苦,演戏有啥可辛苦的?用枪手都辛苦的话,那在场的其他人还不得勒脖子上吊啊?
“嗯。”嘉靖满意的点点头,这就是他想要的〖答〗案,借着这个机会,他也想给新科进士们上一课,让他们知道在嘉靖朝做官,应该秉承怎样的理念和风格。
“对了,你开蒙得晚,现在还没有字吧?”
“陛下英明。”
“你道家的老师仙逝得早,儒家的老师顾虑又不甚周全,师徒一场,朕却不能亏待了你。这样吧,借着今天这个好日子,朕赐个字给你,嗯,就叫‘探huā’如何?”
“……微臣谢主隆恩。”嘉靖的突然袭击,搞得刘同寿都是一阵诧异,以至于他反应都慢了半拍。
赐字探huā?这比考出来的那个探huā含金量还足哇!这不是名词的问题,而是荣誉!想想看,考出来那个,三年一次,每次都会换个人,而赐下来这个却是绝无仅有,天下独一份的!
刘同寿都迷糊了一下,其他人的反应更是可想而知。夏言等人有心出声劝谏,却找不到先例。
就算皇上跟小道士那个玩笑似的师徒关系不作数,但新科进士,本来就有天子门生之称。老师给徒弟起个字,有啥可奇怪的?这规律也只能在刘同寿身上应验,能撑到殿试这一关的,即便是年轻人,也是那种自幼苦读,早早开蒙的,又岂能无字?
新科进士们更是晕头转向,真正是悬梁刺股,不如道法高深啊!枉自大伙儿读了这么多年书,不如皇上金口一开。就算没有功名,就冲着皇上赐的这探huā二字,就已经足慰平生了,走到外面去,逢人便称:刘探huā,这是何等赏心悦目的一件事啊!
吴山当场就呆滞了。
他辛辛苦苦做戏,终于把跟刘同寿的关系撇清了,只是付出的代价却超乎想象!随着,皇帝赐字探huā之事风传天下,他这个真正的探huā郎很快就会泯然众人,既生瑜何生亮,有了刘探huā,谁还会记得他这个吴探huā呢?
人生际遇之惨,无过于此啊!
实际上,他并不是最惨的那个,就在殿内纷乱之时,外面的唱名也已经结束了。唯一没被唱到名字之人,正孤零零的站在圈外,满面惶然。
黄齐贤的不祥预感应验了。
看着其他人庆幸中带点同情的目光,他很想大吼一声,这嘉靖朝,到底还有没有道理可讲了啊?
第199章什么情况
觐见罢,接下来的事儿,跟刘同寿就没多大关系了。
发榜公示之事,由礼部全权负责;嘉靖皇帝事毕回宫,而正式的御街夸官之荣耀,属于三位鼎甲,刘探花已经抢过状元郎一次风头了,当然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没完没了。
按照规制,其他的进士应该去礼部衙门候着,等前三名游完街,大伙儿一起吃顿庆功饭,这个程序叫琼林宴。
刘同寿本有心开个小差。这年头没有网络,没有人肉搜索,当面错过大神,日后谁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再见?可还没等他开口请假,一个笑眯眯的胖子出现在他的面前,一句话就打消了他所有的杂念。
“陛下召见,刘大人,这就跟咱家走罢。”
刘同寿扁扁嘴,不甘不愿的跟在了黄锦后面,甚至还依依不舍的回头张望了几眼,赢得了无数的艳羡和赞誉之声。
羡慕是必然的,这里面有个规格问题。
御赐琼林宴,别看有个‘御’字,其实跟嘉靖本人的关系不大,他顶多就是在礼部请旨的时候,做了个批复而已。进士们可以自豪的,顶多就是有机会跟皇帝共用了一个厨房,吃了御厨做的菜罢了。
别人吃大锅饭,刘探花却得到了皇上的亲自召见,说不定还有小灶吃,其他人怎么可能不眼红?也就是刘同寿名声在外,新科进士们已经接受了他是御前红人的事实,要是换个别人,吸引的恐怕就不单是羡慕了,而是仇恨。
有了吴山和黄齐贤这两个活生生的反面教材,至少在明面上,没人敢表示出对刘同寿的不满了。跟小道士作对的人,一个是功名成色削减一半,另一个则是直接被黜落了!一个比一个惨,就像是冥冥中有神明护持一般。试问谁还敢得罪这样的人?
加上小道士临走时,那**的一回眸,更是给墙头草们创造了契机。
苟富贵,不相忘;贫贱之交不或忘;重情重义不忘本;扎根群众。不好高骛远……各种或高雅,或低俗的评价,随着阵阵低语,在人群中浮动着。
天知道,堂堂进士,什么时候变成了贫贱之交?太扯淡了吧!但无论言者还是听者,都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俗话说,货比货得扔,人比人么,自然就分出三六九等了。
实际上,小道士只是着急回家找人,但又有谁会在乎这些呢?
出了礼部衙门,刘同寿自己都把这个念头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甭管身份是道士还是进士。他的职责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忽悠皇帝,而且要把皇帝忽悠高兴了。相对正事而言,追星找助手的事大可以先放放。
趁着左右无人,刘同寿悄声问道:“黄老哥,皇上此番召见,所为何事啊?”
“放心,是好事。”黄锦口风很紧,只是神秘兮兮的回答了一句,然后任凭刘同寿刨根问底,他都紧紧闭着嘴,不肯再多说什么。
神秘主义害死人。刘同寿本来只是随口问问。想提前多做点准备,结果被黄锦这么一搞,他的好奇心开始泛滥了,怎奈胖子又不肯露口风,他也只能等着谜底揭开了。
大体上,乾清宫可以划分为三部分。即中殿和东、西暖阁。前者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大臣的地方;后两者则是皇帝相对私人的地方。一般来讲,皇帝召嫔妃侍寝,都在西暖阁;书房、餐厅之类的功能性场所,则是在东暖阁。
其实上述的规矩,自弘治朝开始,就不大适用了。
弘治皇帝只有一位伴侣,侍寝的场所比较无所谓;其后的正德帝更是个不走寻常路的,这位爷压根就不在乾清宫住;嘉靖跟这俩前辈都不一样,他找女人,喜欢自己送货上门,大概,这也是他不喜欢别人猜到自己思路的一种表现吧。
而本次召见的地点,却是东暖阁。
这多少还是能说明点问题的。首先,嘉靖没把刘同寿当做普通的官员臣僚,将私人场所对其开放了;其次,嘉靖确实有请小道士吃饭的打算;第三……第三点,刘同寿还没来得及总结,因为在那之前,他已经到地方了。
进了暖阁,卜一打眼间,刘同寿就知道这顿赐宴的含义,远在他猜测的之上。
屋里坐着的,除了笑吟吟的嘉靖帝外,还有两女人。尽管是第一次见,但只要看看那二位发髻上琳琅满目的珠光宝气,身上的大红凤尾裙,有点常识的人都能将这二位的身份猜个**不离十。
“微臣参见陛下,二位娘娘……”
“不用多礼,皇后,端妃,这就是你们一直慕名已久的上虞小仙师了。”嘉靖心情甚好,笑着摆摆手,“同寿是朕的弟子,就如朕的子侄一般,不是外人,都不用拘礼,就当这是家宴,有什么问题,尽管问便是,呵呵。”
两名贵妇入宫都不是一两年了,尽管嘉靖这番话让她们大为惊异,却也没贸然当真。两人低低应了一声,并不开口,只是上下打量着刘同寿,像是小女孩第一次看见大熊猫似的。能让嘉靖帝说出这种话的人,比大熊猫可珍稀多了。
换了普通人,被这么三位尊贵人物盯着,肯定会局促不安,但刘同寿可不是普通人,作为魔术师,他最不缺的就是被人围观的经验。他不但没有畏缩回避,反而大大方方的一一回视对方,举动有些失礼,但他的目光坦坦荡荡,并不惹人厌烦。
比目光更有说服力的,是小道士那张嘴。
“微臣尝听人说,嘉靖朝,宫中多巾帼,皇后娘娘端庄大度,端妃娘娘丽质天生,难怪皇上每每念及时,连?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