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七零女知青[穿书]》第68章


“你动心了?”苏敏问他。
陆建军说:“怎么说呢,开车总归是一种技术活儿,你学会总不怕没了工作。转正后的工资也不低。”
“那你还犹豫什么?”
“当司机我得重新学,最少得当一年的学徒工。那工资就少了很多。钱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儿,我又没什么大花销。主要是当司机就得跑外地,少说三五天,多了那就是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那咱们相处的时间也势必会少很多。而且你一个人在县城里没什么熟人我也不放心啊。”
敢情还把我也考虑进去了,苏敏觉得自己成了陆建军在考虑人生大事时的一个顾虑,有种暗爽的感觉。
不过她还是说:“那你也太小瞧我了吧,再说老师这样安稳的工作能有什么意外呢。”
陆建军忍不住说:“现在看着还好,谁知道会突然发生什么事情呢?想想前几年,突然间遭罪的老师有多少?我初中的一个老师被人打断了腿,到现在还是瘸的。尤其你还是教音乐的,万一被人说你是走 zi派怎么办。”
苏敏觉得他有些杞人忧天,不过她也知道那段历史留给人的阴影一直没有消散,就安慰他:“放心吧,我不是十一就要到市里接受表扬吗?人家市里的领导都表扬了我,就是有人想对付我也得想想,是吧。”
陆建军又犹豫:“可我一旦成了司机,咱们就不能常常见面了。”
苏敏伸着手点了他一下鼻头;“好不知足啊你。如果我没有当老师的这个机会,那我现在还在村子里种地呢。而你呢,在县里工作。我们能见面的机会又有多少呢?现在是我也在县里,你才能一有空就来找我。”
陆建军忍不住叹气:“是啊,说实话,明明你才来县里十来天,可对我来说感觉每天都充满干劲儿。总想着好好工作,一下班就可以去见你了。以前我们没有办法时时见面,可现在有了机会,我实在不愿意见不到你。”
苏敏被他说开心极了,小心的伸出右手拉住他的左手:“来日方长嘛,再说我们也不是一直不见面啊。像货车司机这样的工作,你干完一单活儿就能休息好几天吧。”
“话是这么说,但是以后我们结了婚,我长期在外头工作不回家,多不好啊。”
苏敏被他逗乐了:“你想的也未免太长远了吧。再说你也说了当司机是一个好工作,你到时候要是又不想做了,还能找门路去做别的嘛。最起码转职干公交司机也容易啊。当然,我不是非劝着你换工作,而是我觉得你自己心里边挺想换的。”
陆建军拉着苏敏的手舍不得放开,他的确舍不得这个机会。
要是做了司机,趁着年轻多干些活儿,再私下投机倒把,一年攒个一千块是没问题的。
干上三四年,最起码能攒三千多。
有了这钱就不需要等着单位分房了,而是可以自己在县城里买个小院子。
哪怕位置偏一些,但也就是上班费些劲。
县城也不大,骑车也就十几分钟。
倒时候住着也舒服啊。
他还记的苏知青闲聊的时候说不喜欢现在的楼房呢。
单位分的房也都小,转不开个身儿。
虽然结婚的日子远着呢,但该准备的都得提前准备好吧。
除了房子,还有其他东西也都得准备啊。
要是在钢铁厂,想买个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都没什么门路。
这几种票不好弄,像他和建民的自行车还都是用着大哥二哥寄回来的票。
没个自行车他们回村也不方便,爹这才同意他们买的。
两个哥哥结婚宴是爹娘办的,但彩礼什么的都是哥哥们自己准备的。
到了自己结婚的时候自然也是一样。
三转一响都得自己想办法弄来。
总不能别人结婚都有这些,到自己结婚了,苏知青就没有吧。
除了这些,还有奶粉啊,麦乳精啊当了司机弄这些就更方便。
苏敏身体不好,得多吃一些好的。
还有什么珍珠霜,雪花膏,裙子大衣。
陆建军想了几天,觉得当了司机的话最起码弄起东西来方便很多。
毕竟货车司机跑的地方多,还一般都是和各个厂子打交道。
可他真舍不得苏知青啊。
好不容易能时常见面,就算什么都不做,就这么和苏知青一起在河边散步也很开心啊。
第55章 
陆建军最后还是换了工作; 他想着趁年轻多挣些钱,等以后结婚了,大不了再换个清闲的活儿。
他现在只想着挣钱,还没有意识到换了工作后他最大的收获不是金钱,而且开阔的眼界和一个商人的思维方式。
苏敏去了市里接受了表扬,还被个记者采访了半天。
和她一起接受采访的都是一起接受表彰的先进个人,道德模范。
这些人有的业务能力强; 更多的是乐于助人; 为人很是无私。
记者问起来苏敏为什么有勇气救两个孩子,苏敏就说起她的生活经历; 说起她插队老乡对她的帮助。
然后引出原主亲生父亲和后妈继妹的事。
苏敏知道这样的采访稿要是上报纸也最多是市里的报纸,省里的报纸。
原主老家和她插队下乡的地方隔着十万八千里,老家的人是看不到这样的报纸,也不会在舆论上对原主的亲爹后妈有什么打击。
但她要先在本地把自己被亲生父亲抛弃的人设立起来。
她对于未来还没有太多的打算。
只是想着要考大学。
至于考什么大学; 电影学院她是有心但她作为这个学校的学生; 在看校史的时候知道在恢复高考后北影是有招生的; 可名额及其稀少。
而报考的学生多是文工团; 话剧团,电影厂那些有表演经验的人。
苏敏很有自知之明; 在恢复高考的前三年,电影学院的名额她应该争取不上。
所以她想选择其他学校; 她自然是希望自己可以去大城市。
考北京的大学,上海的大学。
但她又不知道自己现在自学的是个什么水平,作为保底的打算; 她最起码要考林城的大学。
她现在下乡的地方就是林城下面的一个公社。
留在林城那她和陆建军其实也还是在老家,只是从村里到了市里。
林城又是省会城市,以后虽然不如北京上海这种一线城市,但也是很有名的大城市了。
要是将来真没机会考到北京而是留在林城,有苏敏现在说的这些话,讲的那些被亲爹后妈继妹欺负的故事。
改革开放后,就算原主的爹不要脸的找到林城来,苏敏不搭理他们也只会被说他们活该。
而且苏敏打听了一下,她是下乡知青,她受到表彰,她老家那边负责管知青这些事儿的部门是会得到通知的。
应该是连着她的采访稿直接邮寄到老家。
一般这些消息就是记录一下,但万一有多嘴的工作人员把这事说出去,原主亲爹这个副厂长在市里也是个人物。
苏敏说的这些事又都是事情,没有一点子瞎编乱造。
到时候原主那好面子的亲爹后妈,还有原主那因为有个副厂长儿子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的爷爷奶奶,都少不了被人指指点点。
这个时候人们道德观还是很重的,以前的原主不过是十来岁的小女孩,别人就算知道她过得不好,经常被家里其他家人冷暴力。
可这个年代又没有冷暴力这种说法,在很多人看来,有吃有喝有穿有住这就是在用心养孩子了。
唯一值得诟病的就是原主年纪那么小就下乡,而后妈带来的拖油瓶却找关系进了厂子里。
这个时候学生下乡这件事是正确的,有觉悟的,只要原主亲爹后妈一口咬定是原主自己觉悟太高,一定要下乡建设祖国,那谁也不能说什么。
就算心里嘀咕,但质疑一说出来那就是觉悟不够,也就没什么人敢明面上替原主抱不平了。
至于原主下乡之后,她亲爹后妈有没有给原主补贴,那外人是不知道的。
就算猜测到没有,只要原主后妈说她给原主寄了东西,或者说是原主写了信说不需要家里补贴,面儿上也就过去了。
可现在不一样,苏敏是见义勇为的“英雄”,是道德模范,她这个时候再说出原主的那些经历,就够原主冷漠的亲爹,伪善的后妈喝一壶。
苏敏特别希望她老家管理知青这些事儿的工作人员能八卦一些,把这些事情通通传出去。
最好把那家子的脸皮扯下来,不论是原主父亲工作的厂子,还是继母工作的医院,都知道他们的真面目。
这样不仅能解气,还能避免她以后被这些人纠缠?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