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在前一世,曾几何时,他对于这一首绝笔理解,还有些迂腐之责。当事到如今,身处危难之际,却感同身受,霍然明白过来。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抉择关头。是坚持,是执著,或是放手,充满了不可确定性。
人心最难测之地,很多时候,往往自己都难以把握控制。
千古艰难惟一死,谈何容易?
但自古以来,却总有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打下一个理想的朗朗乾坤。
很多事情,是必须有人不怕死地去做的。
否则,那淳淳教诲,那千秋经典,那凝聚无数人心血的启蒙道理,岂不都成了空话、假话?
假大空泛滥,再无从依循,天地人间,安将焉附?
叶君生有所感悟,谓然一叹,再抬头时,一脸平静。
目光所见,风雨为之停歇、雷电为之沉寂,那高高在上的慈悲佛像,轰然倒塌,分崩离析,再不复存在。
叶君生慨然而起,大笑起来。
大圣感受到了老爷的内心喜悦,以咆哮相应之。
正文 第两百七十八章 圈套
(感谢诸君的打赏和月票!)
“噗!”
十里之外,一座荒山上,建有庙宇。
其时青灯古佛,臭和尚正盘膝而坐。他猛地一口鲜血喷出,血溅于地上,触目惊心。
“失败了,竟然败得如此彻底。”
臭和尚一脸悻悻然,运气调息,半饷,狠声道:“暂且让你逃过这一劫,风云齐聚京师,另有安排。那一关,由定远师伯亲自出手,看你怎么逃得过去。”
……
一人一牛,疾走千里。所到之处,镜花水月,虚妄尽破,再没有事端发生。
第三天,京师雄伟的城池已遥遥在望,终于到了。
叶君生松一口气。
坐下青牛,一条大舌头吐出来,喘气急促。
拍一拍牛首,叶君生道:“大圣,辛苦你了。”
大圣瓮声瓮气:“老爷,你说得哪里话?”
“进入京师,想必已经他们甩开,暂可松一口气。”
大圣道:“老爷,不可掉以轻心。以我对三十三天的了解,他们不会轻易放弃,善罢甘休的。”
叶君生点点头:“那倒是……走吧,进城。”
等差不多靠近京师,却翻身下牛,让大圣进入宝印的乾坤空间。他则背负书匣,作游学的书生打扮,迈步入城去。
时恰上午,进城的民众很多,排成队伍,络绎不绝。
叶君生皱一皱眉,见边上有一座亭子,可供憩息,正感觉甚是疲倦,便先走过去,要坐一会。等人没那么多了,再进入城中。
亭子内,已然有人。村姑打扮,一方土布包裹青丝。她面容端正,倒算秀丽。
时已八月,秋老虎横行,虽然时辰还早,可气候已变得闷热起来。
村姑从身边一个篮子中拿出一罐水,小口小口地喝着。见到叶君生坐在面对。有些口干舌燥的样子,便递过来,道:“这位公子,可要喝水?”
叶君生瞥了她一眼,微笑摇头:“多谢好意。不用了。”
村姑“哦”了声,把水收回去,秀眉紧蹙着,不住打量京师方向,似有心事。
叶君生端坐不动,却不闻不问。
过了半响,村姑又开口:“敢问公子可是京城人氏?”
“不是。”
“那一定是进京赶考的士子了……对了。距离乡试,也就几天时间了吧。”
叶君生道:“差不多,你也关心乡试?”
按道理,一个村姑。不该如此了解。
村姑叹了口气:“我家夫君,亦是士子。”
叶君生恍然。
村姑幽幽地看着他:“我家夫君姓刘,名讳‘耀明’,不知公子可曾认识。”
叶君生微笑道:“抱歉。无缘识荆。”
村姑自言自语:“我这趟进城,就是要给他送一身衣裳。他寓居在白马寺中。勤读诗书。只是在此期间,他一向不愿我来打扰。见了我,恐怕会生气。”
叶君生摸摸鼻子:“怎么会?夫人爱护,他高兴还来不及呢。”
“真得吗?”
村姑得他安慰,顿时高兴起来,又从篮子里拿出一幅卷轴,递过来:“我夫君擅长丹青,这一幅画,便是他画的。公子你看看,是否还可以。”
她还真是自来熟,不过妇道人家,唠叨些在所难免。
叶君生固然心怀警惕,可也不怕对方会搞什么鬼,接过来,展开观看。
这是一幅山水丹青,笔法写意,风格简约。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山体沟壑。又有林木郁葱,曲径通幽。
一脉流水自高而下,形成一道小型瀑布。
瀑布下面有水潭,潭边有人结庐而居。又圈起篱笆,养着鸡鸭之类。隐隐一副男耕女织的温馨景象。
这一幅画……
叶君生心里一跳。
这一幅画风格成熟,笔法炉火纯青,乃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名画呀。
村姑问:“公子,此画可入眼?”
叶君生头也不抬,回答道:“笔下生精神,观之如身临其境;不错,真不错。”
村姑笑眯眯道:“既然不错,那公子多看一会吧。”骤然伸手,捏一个法诀,往前一挥。
叶君生正感觉到不对劲,嗡的一下,天地为之变化,再不复所见所闻。
他霍然竟进入到一个新的世界之中。
……
随着乡试临近,京师繁华到了顶点。比起昔日举办天下第一才子的扬州,还要热闹几分。
大街小巷,熙熙攘攘,随目可见,都是身穿儒衫,头戴儒巾的书生士子。老的少的,一应俱全。
天华朝,科举有所不同。三年一届乡试,天下士子都要奔赴京师来参加,于是便造成这幅繁华热闹的盛世景象。
当年唐朝,太宗站在午门城楼处,看新晋进士们鱼贯入朝廷,不由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之彀矣。”
若果当今皇帝,现在登高一看,相信也会做如斯感言。
除了进京赶考的书生,另外亦有不少鸿儒名宿,趁机出行,来京师游玩一番。既可拜会老友,还能顺便提携后生。毕竟对于他们来说,每次乡试,定然有门下门生前来参考。
李逸风与黄元启早结伴来到了京师。两人一方名宿,以前也在京师当过官,交游广阔,知交满天下。进入京师后,一连数天,都在宴席上度过。
这一日,他们来到白马寺,拜会老友了愿大师。
一番寒暄不提,闲谈之际,不可避免论及诗词文章,字帖丹青。
那了愿大师笑道:“前一阵子,老衲得了一幅好字。”
李逸风道:“但请一观。”
“那是当然。”
了愿大师便拿出一幅字来。
李逸风粗粗一看,有些疑惑:“这是草稿不成?怎么纸张都皱了。”
了愿大师解释:“说来不怕你们笑话,这字乃是从垃圾堆里拣出来的。”
黄元启啊了声:“莫非是书圣墨宝?”赶紧拿过来细看。
“子曰:逝者如斯夫!”
七个大字。
他看着看着,面上现出古怪之色。
李逸风问:“元启,怎么啦?”
黄元启道:“逸风,你也看一看,确定一下。”
“确定什么?”
李逸风接过,只看了一眼,立刻嚷叫起来:“叶君生,毫无疑问,这是君生手笔。”
黄元启叹道:“这小子,果然一早就到了京师。”
“走,找他去!”
正文 第两百七十九章 私奔
四合院,大门紧闭。问及左右邻居,言道叶氏兄妹在前一阵子出门,奔赴扬州去了,至今未归。
闻言,李逸风狠狠一跺足:“君生这是在干什么?”
黄元启恨铁不成钢地道:“这都什么时候了,他不在书房温书,好端端跑去扬州做啥?”
昔日才子竞赛完结,叶君生不愿即时赴京,接受圣上嘉赏。冒天下之大不韪,转身却出海去了。
幸好圣上闻讯,并未发火,才让顾学政等放下悬着的心。
如今乡试在即,合计着叶君生会提前来京师,早作安排。没想到他来倒来了,依然不得安生,在紧要关头居然又下了扬州。
李逸风喃喃道:“屈指一算,距离乡试不过五天功夫。”
黄元启吐一口气:“我想,君生绝非不知轻重的人。眼下应该已在路上,肯定会准时赶回来的。”
小说推荐
- 南朝春色
- 南朝春色作者:林家成正文第一章 献望着前方巍峨华丽的宫城,张绮素白如玉的手,紧紧绞着衣裙。吸了一口气,她转过头看向她的夫君。好几年过去了,她的夫君仍然如初见时那般俊伟。挺秀的眉毛,眯起来有点阴有点冷神光深邃的眼睛,还有那高高的鼻梁。在夏日白晃晃的阳光下,她甚至可以看到夫君鼻头上那浅浅的黯色印痕。见她
- 最新章:第250章
- 南朝凶猛
- 作者:轩辕鸿鸣第一章泪奔的青春公元363年4月16日,那天没有战争,没有名人死去,有一个孩子钻出子宫,面向世界大声啼哭。没有人知道他的一生将会怎样,但传说中,他是天上的战神(注:采用公元纪年,是因为那是个皇帝批发兼零售的年代,当时神州大地上光提得上号的国家就有五个(东晋、前燕、前秦、前凉、代,年号有
- 最新章:第52章
- 南朝驸马gl
- 作者:荞面馒头文案名动天下的长仪公主要嫁给长宁藩王那个废物没用的世子?整个皇朝都不淡定了。大臣甲:听说长仪公主性情暴烈,老朽本不愿害了自己的孙子,没想到坑了长宁世子…真是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老夫对不起长宁藩国啊!大臣乙:听说长宁世子重疾缠身命不久矣,可惜了长仪公主恐怕要年少守寡…大臣丁:我什
- 最新章:第68章
- 南北朝之诡道
- 简介:我们只愿意看向金字塔的塔尖,因为眼睛长在头上,但我们却不愿意去凝视脚下的尘埃。135746第1章 楔子)公元三九九年,乙亥年六月初五,大凶,诸事不宜。混乱的年代,总会出现混乱的人,混乱的事,混乱的想法,混乱的一切“轰”火药的爆炸声,带来震天地巨响。这千百年后杀人的利器,如今早早地登上了历史舞台
- 最新章:第306章
- 南明朝那些事
- 作者:月明羌笛】前言:祖国历史给我们留下的,除了长城、运河、故宫这些物质财富外,还有唐诗、宋词、元曲这些精神财富。两者至今仍在充实着我们的心灵,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开阔着我们的视野。但还有另一种精神财富—气节,在千百年岁月之后,通过教育的传递,她的基因,已牢牢地沉淀我们血液深处,平常时份,静静潜伏,非
- 最新章:第111章
- 南朝春色(林家成)
- 【更多免费好书 登陆】作者:林家成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动乱后,南朝陈国文帝继位,南北两地,同时出现了少有的繁华安定。有着极美的容颜,还有着不堪又混乱的前一世记忆的女主,重生在这个繁华世间。她想,这一世,她不会是妖孽,她一定要在这外表靡华,实质却是荆棘遍地的世道,求一个最高贵最优秀的天之骄子也不敢求的:现
- 最新章:第257章
- 南风何为朝云起
- ]书名:南风何为朝云起作者:霍三文案非校园文。年上大叔攻,年下纯情受。云飞:如果没有遇见李毅,我会幸福的像个傻子,可是如果没有遇见李毅,我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幸福。楚箫南:如果没有遇见云飞,我想我这一辈就会这样平静生活着,可是如果没有遇见云飞,我可能都不会知道,我为了什么而生活。是谁说的“最好不相见,便
- 最新章:第46章
- 南明朝那些事儿
- 作者:洪兵【由文】正文前言 祖国历史给我们留下的,除了长城、运河、故宫这些物质财富外,还有唐诗、宋词、元曲这些精神财富。两者至今仍在充实着我们的心灵,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开阔着我们的视野 但还有另一种精神财富—气节,在千百年岁月之后,通过教育的传递,她的基因,已牢牢地沉淀我们血液深处,平常时份,静静潜
- 最新章:第113章
-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 手机访问 m╮欢迎光临︱田︱田田╬版 权 归 原 作 者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陈寅恪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陈寅恪魏晋南北朗史讲演录绳楠整理二合肥:黄山书社本稿是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四八年,我在北京(当时名北平时,所作的笔记。整理时,参考了五十年代高教部代印的、陈老师在中山大学历史系讲述两晋南北朝史时
- 最新章:第5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