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先生请赐教》第398章


“这些故人,也是时候一处叙叙旧了。”
………………………………………………
韩家军归来之事已传得满城风雨。街市茶坊依旧不停地议论。自然,再怎么议论,总不会是天子的错。
以和止战,似乎目的也是止战,并不不可。
但才收复的土地白白去了一半,到底可惜!也有人说,是韩世忠兵力不挤,皇帝为大局考虑,故而召回。
而朝堂之上,皇帝一面肯定了秦桧的议和之功,一面又嘉奖了韩世忠的军功。皆大欢喜,两不得罪。
本当韩家军此次归来,虽不至连根拔起,多少也受些惩罚。
可眼下的境况,却叫人越发看不明白。
百姓们自然还要,但议论一阵也就过了。不似满朝文武,私下已生了许多心思。
王府的庭院中,杏花开了满天。莹白无瑕,正应了临安的江南之风。
“父亲,”王绍宣行了个礼,正立在杏花之下,“陛下如此做,究竟是怎个意思?摆明了不让打,回来偏又有嘉奖?”
王老爷坐在摇椅上,捻须道:
“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且不说这议和能不能成,便是成了,边境就真太平了?到时还不是要靠着韩将军岳将军么?再说,秦桧这才复相几日,还不趁着机会立个威?便宜还能都让他占了!”
王绍宣似恍然大悟。
想着失去的国土,又有些愤愤。
他方道:
“说句大逆不道的话,这件事,总是陛下做得不地道。”
王老爷捻须的手顿了顿,蹙眉:
“你是越活越回转!口无遮拦!”
王绍宣自知这是沉不住气,可心头窝火,许久不曾这般痛快地说一句。
他缓了缓气息,方道:
“父亲赎罪,日后不会了。”
王老爷看他一眼,点了点头。
王绍宣并非不知轻重之人,能说出这番话,到底还存得分男儿血性。
“也罢。”王老爷道,“对了,你三弟近日做些什么?”
提起王绍玉,王绍宣朝他的院子看了一眼,方道:
“前阵子秦棣北上,他遂不大出门游荡了。成日闷在房里,倒得了些文稿。”
“什么文稿?”王老爷一惊。
三郎这小子,不是不喜念书么,竟还折腾出文稿来?
王老爷又哼笑一声:
“也不知是什么胡乱写来,不通不顺之物!”
王绍宣干笑了两声:
“这回父亲还真算错了。那些文稿儿子看过,虽不是治世文章,倒也算得一流。”
“哦?”王老爷一时眼睛大了些。
“是记录汴京风物,人烟往来之文。”王绍宣道。
说罢,他又随口念了几句。
只见王老爷神色有些黯然,只轻叹了一口气。
“三郎多情,到底是念旧啊!”王老爷沉吟,“汴京……汴京……为父都快忘了汴京的样子。”
而王绍玉之文,又让整个汴京跃然纸上,勾起思忆无限。
汴京,真好啊!
王绍宣看向父亲,隐见他眸中泪光闪闪。一眨眼,却又转瞬即逝。
但他懂那个表情。
王家在汴京立足已有百余年,兄弟三人皆是汴京长大的。故而,王绍玉才能写出那样的文章,王老爷才会如此动容。
王老爷看了眼头顶的杏花,方道:
“天气好啊,也该出门走动走动了。听闻韩将军家的杏花极好,也不知有没有眼缘一睹。”
“父亲的意思是……”
王绍宣渐渐压低了声音。
虽说父亲一向主战,可并未与军中之人又过多交情。皇帝多疑,最忌讳结党营私。王老爷近来仕途平稳,也多亏得多年的谨慎。
“这个时候,顾不得这许多了!”王老爷道。
如今谈的和议,像一枚定时的火药。眼下国土不全,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王绍宣正要细问,却见王绍玉自不远处来。
他一身十样锦袍子,手握一枝杏花。风流少年,像是夜里的星,也像是乱世的希望。
“父亲,大哥,我出门去!”绍玉打了声招呼,脚步却不停。
“诶!”王绍宣唤住,“家中闷得受不住了。寻秦棣么?夜里留饭不留?”
绍玉挥了挥杏花:
“久不出门,去陈二哥那里坐坐。”
陈二哥?
陈酿!
王老爷与王绍宣皆是一愣。
从前在汴京时虽多有一处,只是靖康之后也就疏远了。尤其当年陈酿自王府带走七娘,似乎再无甚交集。
听闻数月前,二人还险些在断桥上打起来。
这会子又成“陈二哥”了?
“三郎,”王老爷唤,“你过来。”
王绍玉一愣。不情不愿地过去,心头着急:
“父亲,我急呢!你有何事?”
“你是去寻人家麻烦的?”王老爷狐疑地看着他。
这小子,许久不惹祸了,还不会皮痒了吧!
王绍玉有些无奈。
他摊摊手,撇嘴道:
“真有事!叙叙旧而已,你别大惊小怪的!”
王老爷又打量他一回。
这小子笑嘻嘻的,春光满面,似乎也的确不像找麻烦的。
他方道:
“既如此,你帮我带个东西过去。且等着。”
“你也找他?”王绍玉有些不解。
话音未落,只见王老爷已向书房行去。绍玉愣然,许久反应不过来。
一旁的王绍宣摇头笑笑,一掌拍上绍玉的头顶:
“混小子,发什么呆?”
“大哥,这……”绍玉指着父亲离去的方向。
“这什么这!”王绍宣道,“让你等着就等着,哪来那样多废话!”
☆、第二百二十章 杏花天2
王绍玉行上街市,握着父亲交与的信。直到现在,还有些愣头愣脑的。
分明是秦棣与他说了七娘的消息,他打算去找陈酿问个明白。
怎的又成了送信人?
父亲与陈酿应没甚交情啊!况且当年陈酿带走七娘,态度傲慢,甚是无礼,母亲不喜的。
他蹙眉望着手中的信,一时不解,只得揣入怀中。
街市上依旧喧闹。
早市买菜的大婶正要回去,午间卖布的少女又撑起了摊儿。人群来来往往,招呼应和,似乎已忘了此前韩家军征战又召回之事。
于百姓而言,仗没打到家门口,便是无关紧要的。日子总还是要过。
行过一家黄酒铺子,绍玉顿住脚步,转身行进去。
白日的酒铺子人不多,零星几个熟客。掌柜的上前寒暄一阵,而伙计们多是坐在一处聊闲话。
“王小郎君!”掌柜热情的声音,热情的姿态,直叫人有些消受不起。
“今日吃个什么酒?”掌柜道,“可真是好酒量啊!”
王绍玉算是常客,出手又大方,自然要更热情些。
绍玉不自在地笑笑。
此处酒虽好,唯有一处,便是这掌柜太烦人。
“打绍兴酒吧。”绍玉道。
打酒收钱的速度倒是很快,绍玉拎着酒坛,又走上街市。
身后传来掌柜的送客声:
“王小郎君,常来啊!”
绍玉笑了笑。若非心头不痛快,谁愿成为酒铺子的常客呢?
不过,近来常吃酒,也见得些酒的好处。吃点酒,话就更亦说开了。
若非前日与秦棣吃接风酒,还不知他对他家妹妹存了那样的心思!虽说秦榛并非秦家血亲,可这样的事,到底有些荒唐。
情之一字,果然是无甚道理可讲的。
至参军府时,陈酿倒也不惊讶,只在莲塘旁的三角亭上见了绍玉。
他不惊讶,绍玉却有些惊讶。
陈酿方道:
“早知你要来的。我还想着,你沉了好几日的气,比我预计的要迟。”
绍玉方笑了笑:
“陈二哥,既知我来,自然也应知我所为何来。”
陈酿点头:
“不急,我慢慢同你讲。”
“吃杯酒吧。”绍玉拍了拍酒坛子。
陈酿颔首:
“好。”
………………………………………………
天色向晚,明月朦胧,早挂在天上。
不觉间,二人已喝到这个时辰。
都说酒逢知己千杯少,可这二人也不算知己。不过各自怀着各自的心事,却吃了同一局酒。
适才,陈酿已将七娘之事同他讲了个明白。
绍玉猛吃了几壶,已然烂醉如泥。他时而大哭,时而大笑,时而又囫囵些听不大清的胡话。
陈酿摇头笑笑。记得上一回见绍玉喝成这样,还是那年汴京的上元节。
七娘因着灯谜之事伤心,与绍玉来了个不醉不归。最后还是陈酿寻着,背了七娘回府。
陈酿抬手推了推他:
“王小郎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