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像一棵树》第41章


沈莹和那个领导模样的人说:“没关系,这个责任我们自己来承担。您只要给我们一个跟拍的机会就好了。”
那人有些惊讶,能从这个年纪的小姑娘嘴里听到这么有气魄的话,他是没想到的。
“好,小妮子,是个好记者。”
那个领导这样夸奖沈莹。
对此,沈莹没做什么回应,只是谦逊地笑了一下,把这个话题略过去了。
沈莹是想让全世界的人都肯定自己的职业,但这个全世界,是她定义的全世界。
沈莹定义的全世界,是那个社会底层的、边缘化的特殊群体。
她想通过自己的力量,所谓的正常人多多关注他们。
她也想让他们知道,她这样做不是施舍,不是怜悯。
她只是单纯地想要尽一个媒体从业人员的义务。
她要的,是这样的肯定,而不是这种浮夸的表扬和敷衍的赞赏。
**
得到领导的允许之后,沈莹就跟着领导到了民警的值班室。
现在还没下班,进去办公室,就是一阵烟味儿。
烟味儿里还夹杂着一种男人味儿。
之前上大学的时候,班上的同学把这味道戏称为“光棍味儿”。
沈莹一进去就有些受不了了,连着咳嗽了好几声。
民警大部分都是二十岁三十岁的男的看、
到一年轻的小姑娘被呛成这样,好几个人都把烟给灭了。
沈莹咳嗽得脸都红了,咳完之后,沈莹才说话。
她说:“你们好,我是省台的。这次接到任务要拍一个专题片,主要拍你们日常的工作情况。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还请大家多多照顾了。”
沈莹说话很有亲和力,再加上她长得比较孩子,大家伙儿都点头了,没一个不答应的。
派出所一群大老爷们儿,基本上都是单身。
好不容易看到个姑娘,态度当然是好到不行。
a:“一定好好照顾。这么可爱的小姑娘,哥罩你。”
b:“有困难,找警察叔叔。一定倾囊相授。”
c:“你们领导真够狠心的,让你一这么可爱的姑娘出来干这种重活儿。”
d:“就是就是,也不懂怜香惜玉。”
沈莹听着他们说话,脑袋都快炸了。
她印象里的警察都是很高冷的,就算话多,也不是这种多法儿。
这也太……聒噪了吧?
沈莹站在旁边,听着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一直没说话。
……
一直到大家调侃完,沈莹准备转移话题的时候,角落里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
“好久不见。”
沈莹闻声转过头去,看到在房间的角落里坐着一个人。
哦,她的前男友。
江岸。
沈莹跟他在一起一年多,大二到大三。
大四后半学期实习的时候分的手,是沈莹提的。
原因么,就是不喜欢了。
或者说,从一开始就不是那么喜欢。
因为没什么感情,所以沈莹再见江岸也没有什么紧张的感觉。
她冲江岸笑了一下,回他一句:“是,好久没见了。”
江岸看着她,说:“忘了跟你说恭喜,终于实现了你的梦想。”
江岸之前听大学同学说过沈莹的事迹,也知道她现在事业挺成功的。
沈莹说:“谢谢。”
江岸说:“不用。”
江岸和沈莹的对话有些暧昧,周围的人立马就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盯着他们俩人来回地看。
沈莹一直都知道,男人八卦起来比女人可怕多了。
这个时候,她选择了最理智的方式:保持沉默。
☆、第32章 chapter033
r033。
沈莹沉默,江岸也没站出来解释。
大家八卦了一会儿就没热情了。
等办公室里的人安静下来,沈莹又说:“你们自然工作就好,要先拍一些你们日常工作的画面。”
有个人说:“这好几台摄像机架着,情不自禁地就想演,哪儿能自然啊!”
沈莹和摄像对视了一眼,无语。
其实人家这个质疑挺有道理的。
正常人面对摄像机的第一反应,肯定就是演。
而且,就算他们平时出去巡逻的时候英姿飒爽的,在办公室肯定不会那么死板。
沈莹刚才进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他们最自然的工作状态。
但台里要做歌功颂德的专题,哪儿能把这样的画面放出去啊?
沈莹之前听过很多拍纪录片的人说过,要让被摄者习惯摄像机的存在。
有一个导演,要拍农民种地的片子,跟着农民在地里干了一年。
一年的时间里,他每天都把摄像机架在田里,久而久之大家就习惯了。
后来他找了个最合适的机会开了机,拍了一个很棒的片子。
这种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程序沈莹都懂,但她觉得为了一个这样的片子不值得。
别人那样,是拍纪录片。
她做的是专题,没必要下那么多功夫。
传媒业内对纪录片和专题片最主流的一种区分规律是这样的:
纪录片还原现实,不靠解说词引导受众,多用长镜头;
专题片有技巧地呈现事件,用解说词引导受众思维,多用大特写、近景。
国内的传媒制度,已经限制了专题片发展。
现在电视台做的基本都是专题式的纪录片。
之前她做过的那些片子,虽说是专题式,但记录的因素还是存在的。
现在这个,沈莹真是极度反感。
她就是不喜欢用这种浮夸的方式来褒奖人。
沈莹想了一会儿,说:“那你们就演吧。”
办公室里的人惊讶地看着沈莹,集体无语:“……”
后来,江岸先笑了。
他远远地看着沈莹,说:“你还跟以前一样。”
沈莹问:“什么样?”
江岸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沈莹说:“哦,谢谢。”
沈莹没给江岸继续说话的机会,她说:“我和摄像大哥从明天开始跟着你们,希望大家多多照顾。”
“嗯,一定照顾。”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
沈莹说:“谢谢。那我们先走了。”
**
从派出所出来,沈莹的心情一直不怎么样。
不是因为碰见前男友,而是……
这个采访,她真不想做。
沈莹才二十四岁,这个年纪,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激/情的。
她不缺钱,也不求名,就是想做点儿自己喜欢的事儿。
之前台里也给沈莹安排过一些她不怎么喜欢的采访任务,但是沈莹总能从这些任务里找到一些不一样的切入点。
这次,她完全找不到切入点。
沈莹对警察是很敬佩的,她觉得警察是很伟大。
但,一个群体的品质,从来不是需要用宣传来树立的。
……
沈莹回到台里,已经到了下班时间。
跑东跑西忙活了一天,沈莹都忘记跟徐民成有约了。
当沈莹看到徐民成站在电视台门口等她的时候,她才想起来今天早上那条短信。
徐民成在这里等了有半个钟头了。
看沈莹一脸疲惫地出来,徐民成走上去扶住她的肩膀。
徐民成问:“今天忙?”
沈莹说:“哎,别提了。台里领导给了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头疼死了。”
徐民成拉着沈莹的手,一边走一边问:“什么任务?能说么。”
沈莹说:“就省城a区的片儿警上xx台的新闻了,被表彰了。然后台里就要借着这个机会大肆宣扬。今天临时下来的任务,我都懵了。”
这是沈莹第一次跟徐民成抱怨工作上的事儿。
徐民成之前一直以为沈莹对自己的职业热爱到了不分是非对错的地步。
因为她当初问了太多伤人自尊的问题。
徐民成沉默了一会儿,问她:“你不是挺喜欢做这种的么?”
沈莹说:“谁说的啊。我可不喜欢。”
徐民成说:“我以为你喜欢。”
沈莹说:“你怎么又开始挤兑我了。”
徐民成说:“我没有。”
沈莹说:“你就有。你肯定又想起来我在s县的时候发生的事儿了。”
徐民成:“……”
沈莹叹了一口气,跟徐民成解释:“这个和之前根本就不一样。我做艾滋病的专题,是想让社会关注这个群体、破除歧视。我觉得我做的是有意义的事情。”
徐民成问:“那你觉得这次的主题没意义?”
沈莹说:“有什么意义啊。一切需要以宣传为手段的高尚都不能算高尚。真正的高尚不需要宣扬,大家都是有眼的。”
徐民成说:“别气了。谁叫你做的工作就是这个。”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