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朕是你的真桃花》第175章


?br /> 沐泽将崔氏调回京城后,将崔国公手中的兵平分给底下的三位将军:李晟、马遂、封常光。沐泽这么做是为了分权,防止一支独大出现叛变,所以这次围攻卢琛的军事行动,军中并没有设立一个最高军事长官,统一节度大军。三位将领职务一般大,手下的兵也一样多,导致这三人各自为战,加上沐泽后来从周边调集来的军队,这些军队也是各自独立,互相不听对方号令。
卢琛被水围困的时候,这些将领各有主张,有的要围,有的要打,有的观望。因为大军没有统一指挥,战事结束后就无法论功行赏,如果卢琛死了,功劳就是所有围城将士的,但如果自己所带部队损失的人手最多,那么罪责就是自己的。出于这种心理,导致不少将领出工不出力,带着手下的士兵从头到尾都在观望,形势好就去捡些便宜,形势不好就撤,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反倒让卢琛多存活了半年之久。这半年多来,想必卢琛也看清了这些部队的虚实,等机会一到,他迅速发动起一次进攻,朝着三十万大军中薄弱的地方冲击,竟然一举将三十万人冲散,那些新征来的兵卒不会打战,逃跑倒是很快,溃逃时什么都扔了,辎重丢了一地,让卢琛捡了便宜。
毕竟和卢琛打了八年的战,原本祁军中也有不少有经验的将士,并不都是怂包,然而大军缺乏统一指挥,前方的一些将士还在跟卢琛交战,回头一看,那些从周边调来的部队已经卖队友先跑了!跑就算了,还把自己人的队形给冲散!于是前面的人也没心思作战,没多久也撤退了。
邱敏轻轻一叹,这些逃跑的部队,除了原来崔国公手下的那将士撤退时,军队井然有序,退到安全的地方,其他部队简直就是乌合之众,一哄而散,带兵的将军止都止不住,结果真正死在战场上的人没多少,能重新召集起来的兵却不到三成,其他人都不知道跑哪去了。围城半年多,朝廷耗费大量钱粮,结果却是声势浩大的开场,乌龙的匆匆落幕,祁军的无能,估计要被北方各个叛军笑死了。
邱敏理解战事失利,沐泽必然是最难过的那个人,为了筹集粮饷,他连白头发都愁出来,可他毕竟不懂军事。从皇帝的角度来看,三十万大军都归同一个将领来管,时间久了,将领就容易在军中培植自己的势力,将国家的军队变成自己的私人武装,这样一来,皇帝就处于被动的局面。
一个手握三十万大军的将军,他反不反,全凭这个将领对国家的忠诚。邱敏知道以沐泽喜欢掌握主动权的性格,他显然不愿意被动的用自己全部的身家性命去赌对方的忠诚,何况八年前,朝廷已经赌输了一次,当年卢膳手握二十万幽州兵,毫不犹豫就反了。所以沐泽将军队权利分散,不设元帅统一节度,就是想避免某个将领独大对中央构成威胁。然而在战争时期,全军没有统一调度,显然是一个致命缺陷。
“其实,卢琛虽然跑出来了,但你围困他这半年,也不是全无收获……”邱敏试图开解沐泽:“你看卢琛一击将大军冲散,可他并没有趁胜追击,说明他的实力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他根本就不敢追。而且原来他父亲手下的那些将军都反叛了他,现在河北、辽宁叛军四分五裂,各自为政,只要他们不统一起来,他们最多只能守着各自的地盘,根本没实力再度南侵,对朝廷已经构不成威胁。这次祁军被冲散,主力部队却还在,只要休整一阵,还可以重头再来……”
邱敏说着说着,声音渐渐低了下来,沐泽垂着头发呆,根本没听进去她说的话。
“要不……”她抬起手在他肩膀上轻轻拍了拍,唤醒他的注意力:“让崔道远官复原职?”
最熟悉叛军的人,莫过于崔道远,卢琛最忌讳的人也是崔道远。如果这次围邺城,崔道远为元帅,统一指挥大军,卢琛必死无疑。
沐泽静静地和邱敏对视了一阵,缓缓地摇了摇头。
邱敏知道沐泽始终不信任崔道远,但崔道远平日里的做法也确实让人信任不起来。
崔道远在军中培植势力,独断专行,要杀哪个将领甚至都不用上报朝廷,经过刑部调查、皇帝同意,私自就杀,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确立自己在军中的绝对权威,让底下的将士知道自己的命运、前程掌握在他崔道远手中。长此以往,士兵自然只知听他的军令,而不知道效忠国家,成为崔道远的私人武装。之前沐泽撤了崔道远的军职,如果这次作战失利后再起复他,崔道远就会觉得朝廷无可用之人,非他不可,更加骄横,未来想约束他将更难。何况唯一能约束崔道远的崔国公,在去年冬季已经病逝。
“可是……”邱敏微叹:“就算不用崔道远,你再换一个人做统帅,时间久了,也难保他不会和崔道远一样,在军中培植自己的势力。其实不管是崔道远,还是另一个人,在手握重兵,一人独大的情况下,时间久了都会野心膨胀,毕竟人性最经不住考验。”归根结底,朝廷的制度本身就有问题。
怎么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历代帝王都要考虑。邱敏参考宋明清三朝的兵制,为了防止武将叛乱,通用的做法就是以文官节制武官。
文官制军会有各种弊端,但是一个武将利用军队实现个人阴谋的后果,远比一个文官的贪腐来得严重。至少宋明清三朝灭亡,都不是亡在本国武将作乱上,就算是现代社会,像英美等国也一样是文官控制军队。
从前因为战事还没平息,邱敏本想等战争结束后再让沐泽改革军制,但现在问题提前暴露出来,她参考古今中外各朝各国的做法,和沐泽商量朝廷以后军制改革的方向。
然而沐泽的情绪却不高,邱敏也不知道自己说的他听进去多少,更别提让他跟自己一起研究。一连数日,他时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奏折也不批改,各地送来的奏报积压在案头,堆得像座小山,这些奏折不全是重要的事,可如果皇帝不回复批示,官员就没法继续开展工作。
邱敏看奏折实在积压太多,主动挑出些比较急的事念给他听,希望他听完后能提笔批改,然而沐泽听完后还是发呆。邱敏无法,只好在念完奏折的内容后,再提出解决方案,问沐泽这样行不行?沐泽基本没听她说什么,邱敏问他行不行,他全都点头,于是邱敏就代笔写在奏折上,以前沐泽不方便亲自写字批改的时候,她也帮着代笔写过。到了后来,她也问烦了,一般的事情她连问都懒得问,直接回复。她在沐泽身边多年,从沐泽亲政起,就时常参与朝廷的决策,两人的意见基本接近,沐泽现在情绪低落不想管事,邱敏便自己看着办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邱敏的孕吐状况逐渐减轻,有时一天也就吐一次,身体恢复了人精神也好,帮沐泽代批部分奏折倒也不累。其实邱敏觉得现在的形势对朝廷有利。和八年前叛军南侵时的局面不同,这八年里,卢琛反了他爹,他爹的手下又反了卢琛,叛军内部经过一轮一轮的夺/权、清洗、分裂,声势早不如曾经那般浩大。行动上也从曾经的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守,不能对朝廷构成威胁,那么接下来就该轮到朝廷将他们逐个收拾掉。
然而沐泽现在连奏折都不想看,邱敏猜测他大概是怕看到坏消息,她也不忍心对他说重话,只希望他快点从这种低落的情绪中走出来。
邱敏代批的奏折,沐泽其实有看过,邱敏批奏折很简单,有时甚至简短的就回复几个字,“可”、“否”、“知道了”,具体的让下面的大臣自己看着办,有问题再上报。如果是他批改,他一般会写很多字,明确指示大臣具体怎么做,不放心还派太监去监督。
以前邱敏笑他太爱操心,喜欢事事掌控,天生就是个受苦受累的命。官员办事难免遇到突发事件,皇帝在深宫中不能及时知道消息,也不了解实际情况,倒不如放权让官员自己去做。太监固然可以充当皇帝的耳目,但是派多了,让臣子整日处在被监视的阴影下,反而会畏首畏尾不敢做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那时候他没把邱敏的话当回事。现在想想,这次围邺城最后会让卢琛跑出来,就是因为他操心过度,不肯放权。
一开始他设陷阱将卢琛困住,致使河北、辽宁叛军分裂,效果很不错,如果那个时候,他肯任命元帅统一指挥攻城,卢琛必死。然而他不敢,怕军权旁落,宁可多耗时间,多费钱粮去围卢琛,想耗死他。原在崔国公手下担任将军的马遂,就多次告诫过他,围城日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