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昭]怂郡主追夫记》第23章


包拯对她的看法也颇为复杂。
刘太后有吕后武则天之才,却无吕武之恶,对于不停说她女色干政的人,也只是贬到地方眼不见心不烦,并不像吕武一般,动不动抄人全家。
刘太后冷笑,道:“你若是不敢,便没人敢了。”
包拯抬起了头。
刘太后食指扣着桌面,小太监一路小跑过来,递给包拯一叠文献。
包拯翻开查阅,脸色越来越凝重,额上细密的汗珠也出来了:“这…”
刘太后似笑非笑,看着包拯,道:“这便是哀家不让你插手的原因。”
包拯捧着文献,跪倒在地:“包拯惶恐。”
刘太后抬手,上下打量着包拯,一字一句道:“包拯,你既然知晓此事原委,可敢继续查探下去?”
包拯连磕三头,朗声道:“食君之禄,担君之忧。”
刘太后点头,眼神里有着几分赞许,她抬手,宫女立即将包拯扶了起来,小太监上了阳羡茶。
“不错。”
刘太后道:“哀家果然没有看走眼。”
小太监又捧来一叠卷宗,刘太后道:“你先去吧,明日哀家便会降旨,由你审理此案。”
包拯再次叩首。
刘太后从高台上走了下来,走到包拯身边,语气是一如既往地喜怒不明,只是这一次,有了几分惆怅味道:“包拯,你可莫要辜负哀家对你的期望。”
包拯忙道:“包拯不敢。”
刘太后满意点头,绣着振翅欲飞凤凰的宽大裙摆扫过包拯,缓缓出了屋。
次日清晨,刘太后的懿旨便来到了开封府。
包拯领着众人接了旨,之后拉着来宣旨的太监道:“此旨…”
太监笑眯眯道:“包大人有何疑议?”
“疑议万万不敢。”
包拯一点一点抬起了头,脸黑的像是化不开的墨:“…为什么寿宁郡主也在行程中?”
不止包拯有此疑问,八贤王府邸,八贤王将太后懿旨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也问出了同样的问题。
不过与包拯不同的是,八贤王身边的侍从极为有眼色,很是慷慨地塞给了太监一大袋银子。
来宣旨的太监笑得颇为真心实意,将银子往怀里揣了揣,鼓囊囊的一团。
太监笑眯眯向八贤王道:“…这个,咱家不知。”
八贤王身后的赵宁,眼里的欢喜已经遮掩不住了,她向南星打了个手势,催促着南星赶紧回去收拾衣物。
不管太后叫她随行的意义何在,这种与展昭公费出游的事情,她说什么也不能错过。
她与展昭太需要单独相处增进感情了!
太后此举,可谓是雪中送炭救人于危难了!
一瞬间,生于赵家的赵宁,对刘太后干政的坏印象都消失不见,甚至开始佩服她巾帼不让须眉,实乃女子里的英雄。
作者有话要说: 写的有点急,等回家之后再补修一下_(:3」∠ )_
第21章 秘事
“来人!”
众侍卫听命,纷纷围在八贤王周围。
与神采飞扬大有重获新生的赵宁相比,八贤王的脸色可谓是如同吃了耗子药一般的惨烈了。
“给我看住郡主!”
赵宁终于敛去了笑,低头忙做小鸟依人状:“父王?”
“你哪都不许去!”
八贤王一声爆喝,最后一丝作为富贵王爷的儒雅随着这句话而消失殆尽。
赵宁丝毫不意外八贤王的暴走的态度。
她的身体是众所周知的弱,温养在王府还时刻担心着哪日不好一命呜呼了,更别提跟着包拯长途跋涉了。
可是,她实在想跟着展昭一起去。
活了两世,她还未出过东京城。
更何况,这次同行的还有展昭,她心心念念了两辈子的人,这么难得的机会,她实在不想放过。
赵宁想了想,抬出了刘太后这个大旗。
赵宁抬起头,小心翼翼里带了几分讨好:“那太后的懿旨。。。”
“孤王进宫去找她。”
八贤王点了几名侍卫:“你、你、还有你俩,你们看好郡主,郡主若是走出王府,你们提头来见。”
说完话,拂袖而去,刚才被人奉为上宾的宣旨太监,连忙退后一步给八贤王让出一条道。
八贤王连瞧他一眼都懒得瞧,大步流星出了王府。
那太监待八贤王走远了,才笑眯眯地凑到了赵宁身边,笑着说了一句:“太后有一句话叫咱家转告郡主。”
“公公请讲。”
阳光暖暖的,那太监就站在阳光下,对赵宁道:“太后她老人家说,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郡主的刀工是否一如当年?”
赵宁柔柔的目光一凛,瞬间便想起数年之前做过的最大胆的一件事情。
那年皇宫起了无名大火,宫女侍卫乱作一团,待大火扑灭之后,传国玉玺不翼而飞。
传国玉玺代表的乃是天命正统,失了它,若再被有心之人利用此事,只怕天下再起纷争。
刘太后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找到了赵宁,她温和的目光里有着三分凌厉,看着赵宁的小手,说道:“乖孩子,此事你万万不可告知他人,就连你的父王,也不能告知,懂吗?”
她拿了盖有传国玉玺的圣旨,交给赵宁,摸着赵宁的脑袋,说:“要一模一样,不能有丝毫差错。”
赵宁不知她是如何知道自己作假的能力,许是帮赵祯抄书时她发觉了端倪,又或者说王府有她的眼线。
这两样的猜测最终都被赵宁推翻。
赵宁为赵祯抄的书,赵祯都分别不出二人的笔迹,更何况整日里忙着政事的刘太后?
八贤王作为赵宁的生父,他尚且不知赵宁这项天赋,更别提刘太后了。
赵宁与刘太后同住同吃,翻刻好了传国玉玺。
经此一事,赵宁也对刘太后有了一个深的认识——出身贫民而做到太后的人,有的不仅仅只是美貌与运气。
而出身于苗根正红的八贤王膝下的赵宁,最擅长的就是装傻。
赵宁歪着头,甜甜一笑:“谢太后挂念,我的刀工怕是不行的,父王前几日还在埋怨我做饭难吃来着。”
太监笑笑,道:“郡主与包大人同行,怕是不需要您做饭的。太后说了,您年龄小,没出过远门,太后此举也只是想要您多出去转转,或许有利于您的病情。”
看看赵宁,太监又道:“太后还说了,好钢啊,要用到刀刃上。”
赵宁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私下却握紧了帕子,刘太后要她同行的目的旁人难以捉摸,她却是极为明白的。
那盗走传国玉玺之人,或许想的是皇家必会大乱,谁知刘太后丝毫不乱,又拿出了传国玉玺,此举无疑说明了,他盗走的那个玉玺,是假的。
皇宫素来守备森严,能从皇宫盗出玉玺,想来那人也是经过了无数次精密的算计,谁知费尽心思盗出了假玉。
销毁吧,万一手里的玉玺是个真的呢?
便只好留在手里,以图日后的打算。
此事已经过了数年,数年间,想来刘太后也没少费工夫打听玉玺的下落。
陈世美与秦香莲之事,许是叫太后查出了一二,这才亲到公主府带走赵安,又叫陈世美写认罪书,更有甚者,叫包拯去沧州查探秦香莲刚踏进沧州地界便被发配的事情。
以此为名,掩饰着调查玉玺之事。
而赵宁,又是与赵安最为交好的,她与包拯同行,也算是师出有名。
她造得出假玉玺,也能辨得出真玉玺。
——————
开封府内,宣完圣旨之后,太监左等右等,总也等不来开封府的人给他塞沉甸甸的银子。
开封府的茶也是极为难喝的,他喝了一口便再也喝不下去。
向包拯使了眼色,包拯屏退左右,将太后的密旨交给了包拯。
包拯笑着接了,随手塞给了太监一个红包。
太监摸了摸,一枚大铜钱是也,顿时脸上的笑再也挂不住了,走出屋门之后,还是展昭看不过去了,偷偷地塞了他几锭银子,让他打酒吃。
包拯看了密旨,脸色越来越凝重,最终长叹一声,将密旨揣在怀里,揉了揉脸,恢复往日的神色,吩咐众人收拾东西,尽快起行。
刚收拾完毕,便见八贤王亲自将赵宁送了过来。
八贤王原本怒气冲冲地找太后去理论,让赵宁长途跋涉与要她性命有什么分别?
但听完刘太后的话,方意识到此事的严重性。
事关大宋朝的国运,他再怎么不舍,也只能作罢。
回到王府,便从侍卫里挑了几个好手,千叮咛万嘱咐,要他们务必照顾好赵宁。
又去库房,将那滋补之物满满地装了一大箱,唯恐赵宁路上身体不适。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