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知青女配》第159章


但是谁让江夏日喜欢呢,说人家姑娘时髦又漂亮,气质高雅,谈吐不凡,家世也不错,是他准备结婚的对象。
见过那位姑娘德行的江秋月无语至极,难道这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在他们看来拿架子眼皮子浅还世故的女孩子,在江夏日眼中就是那仙女下凡?
江秋月呵呵两声,等初四去拜访老爷子吃顿便饭的时候,回来的路上拐去大姐家里看了看。
江春华家住的是两室一厅的房子,看起来不大,对他们夫妻两个来说算很好的了,是当初她家公婆给他们争取分到的单位福利房,不知羡煞了多少蜗居在巴掌大地方的同事。
江秋月借着彭敬业的手给他们送去了两罐奶粉和几身婴儿穿的小衣裳,等到孩子出生立马能用得上。
江春华看上去过的很好,把丈夫管的服服帖帖,两年没信儿的身子如今也怀上了,生活如意顺遂。
江秋月把江夏日找了个不靠谱的对象,或许会很快结婚的事跟她透露了一下,先让她心里有个底,以她的爽利性子,别到时候跟人家一言不合干起来。
江春华知道后不屑地撇了撇嘴,让江秋月不用管江夏日那一摊子,有爸妈看着,他想娶就娶呗,她们这些早晚要外嫁的闺女顾好自己就行。
江秋月笑了笑,她本来就没打算管,只要不惹到她头上,管江夏日娶的是天仙还是魔鬼啊。
只是她不会想到,等她以后拿到录取通知书再次回到家时,江夏日搞的糟心事波及到她身上,那时候才是修罗场的开始。
第132章 
江秋月初八那天踏上了返程的火车,卫龙帮她扛着行李包,彭敬业开车去送他们。
由于再有两个多月她就能回来,这次的离别不再那么令人不舍,充满了未来很快团聚的希望。
一夜的旅程,江秋月在软卧车厢舒适地睡过去,第二天被老营长派来接人的车送回临河村养殖处。
养殖处一如既往被打扰的很干净,刘爱英过年没有回去,照常喂猪扫院子,春节期间都没停歇。
别人家的事,江秋月不好胡乱探听,据刘爱英自己所说是家里太乱,在正式成为大学生之前,她还是老实在临河村呆着吧。
因为一旦回去了,家里人肯定要缠上来,到时候即使她能拿到录取通知书,最后去上学的可不一定是她。
保险起见,等到她到大学报道,大学生身份确定无疑了再回家看看,不然她那些想着不劳而获占便宜的兄弟姐妹亲戚们,可不会白白放过一个上大学的名额。
听到刘爱英的顾虑,江秋月心中同样有了忧虑,从后世看来,这个时候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事可不少,希望千万别发生在他们身上啊。
因为有了盼头,青黄不接缺衣少粮的冬末时节也不再那么难熬。
大家都在翘首以盼高考的成绩。
终于在过了二月二龙抬头之后几天,县委通知部分考生去县医院体检。
他们这才知道,这次考试不公布标准答案,考试成绩不通知本人,录取分数线也不公布,由招生委员会按照考试成绩和招生计划确定初选名单。
初选通过的人需要参加体检,体检无恙后再由学校择优录取。
当下,接到体检通知的人纷纷激动难耐,他们迈出了改变命运的第一步。
江秋月他们基本都接到了通知,毕竟当初复习时那么努力,几乎到废寝忘食的地步,终于迎来了收获。
体检合格后,接下来便是填报志愿,省内省外分开报,知青们一般只会填家里所在城市的大学,其他就不填了。
但是江秋月知道这次录取率很低,史称高考历史上录取率最低竞争最残酷的一届,不多报几个保底的话,很可能会被挤下去。
江秋月在填志愿的时候,特意提了一下保底多填志愿学校的问题,建议大家填了目标学校后,再填几个保底的。
这个提议被采纳,毕竟只要能考上大学,转变身份,是不是考回原来的城市是其次,拿到吃商品粮的城镇户口最重要。
江秋月估摸着自己的大概分数,首先填了京都大学的中文系,这个学着轻松一点,毕业了能分配到政府当公务员。
有老爷子在,彭敬业在部队的前景广大,江秋月早晚会随军。
作为军嫂,在丈夫不在身边的时候既要兼顾家庭,照顾好老人小孩,还要忙着工作的话,到时会很辛苦。
好在江秋月前世汲汲营营累成狗,这一生没什么大志向,经营好他们的小家,再有个体面清闲的工作就行。
志愿提交上去后,大家忐忑不安地等待着最终结果。
就在春耕来临的第一天,江秋月正和柳二媳妇一块撒种子种玉米,皮蛋跑到地头吆喝着通知书寄到了。
地里一瞬间无论是知青还是过了初选的人,纷纷抛下农具,都往大队长家狂奔。
江秋月气喘吁吁赶到时,大队长门口已经围满了人,站在中间的邮差员身穿绿色制服,正拿着绿色大邮包翻查。
“江秋月同志”邮差员拿出一个信封喊道。
江秋月赶紧应了两声,挤进去拿过信封,退出来后才小心拆开,里面是京都大学的校长亲手书写的录取通知书。
终于拿到手了,江秋月心中大石落下。
她将通知书塞回去小心收好,转而看向拥挤在一块的人群,邮差员还在翻查邮包,证明还有他们村的通知书信件,还有其他人被录取上了。
柳建国笑呵呵地站在人群在看着,考上的人越多他们大队越增光。
“林文清同志……”
“陈中华同志……”
……
邮差员又陆陆续续翻出几封来,亲自送到对应的人手上后,方才骑车往下一个村子去。
等人走后,大队长家门口欢腾一片。
“我考上啦考上啦,学校录取我了!”
“怎么没有我的,是不是落下了?”
有人欢喜有人忧,拿到通知书的只有五个人,还有另外一大半的人没收到任何消息。
“这只是第一批发下来的通知书,后面肯定还有的。”江秋月安慰失落难过的刘爱英时说道。
知青中只有陈中华、林文清和江秋月收到了,另外两个是村里的人。
江秋月和林文清都是报考的京都的大学,可能通知书下来的比较早。
陈中华报考的本省的学校,录取速度同样不会慢了。
村里那两个幸运儿当时填志愿时本来就没敢往别处或者好的大学报名,怕成绩不好不能被录取。
凭着能捡一个是一个的心思,他们报的是距离柳家湾最近的那几所学校,被录取后通知书到的很快。
刘爱英勉强地笑了笑,稍后更精心照顾猪崽,没再提上大学之类的话。
江秋月尽量不再谈及大学的安排,默默收拾着要带走的东西。
之后几日,邮差员穿行在田间小路上来来去去,剩下没拿到通知书的人每到他经过的时刻都翘首以盼。
期待他停下来,拿出一个信封说:同志,你的录取通知书到了。
然而春耕都结束了,邮差员再没到过临河村大队长家门口,这就代表着除了刚开始录取的那五人,其他都落榜了。
刘爱英在等待的时间里消瘦了许多,再没希望的那一天十分消沉,喂猪时喂着喂着忍不住痛哭失声。
江秋月除了安慰她下次还有机会外,也没有什么办法,她隐隐记得第一次高考录取后是有一次扩招机会的。
但是因为不确定,万一是她记错了,岂不是给了希望又失望,再被打击一回更伤心。
春耕后临河村开始全村通电,柳建国家安装上一部老式座机电话,江秋月用它给家里报了喜,同时让彭敬业打听扩招的事。
陈中华了解到扩招一事后,开始天天往知青办和县委跑,想为落榜的人争取机会。
林文清那里,他和王晓红都考上了京都的大学,一个是工业大学,一个是农业大学,可以一起走。
陈中华奔劳忙碌的时候,他也不闲着,凭着未来京都大学生的身份,扯虎皮拉大旗,正儿八经地找认识的领导们喝酒吃饭,整天醉醺醺的很晚才回来。
在去大学报道的日期来临前,功夫不负有心人,陈中华把刘爱英的扩招名额跑下来了,成功拿到了补发的录取通知书。
虽然是省内的走读生,不能住校,补贴也没有之前录取的大学生多,但是照样能迁户口是大学生身份,将来照样分配工作。
刘爱英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喜极而泣,小心翼翼地抚摸着那一张薄纸,珍视得像是拿着她自己的命。
陈中华当时在一旁温文尔雅地笑着,脸上带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