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破产危机》第39章


“有什么能耐过什么样的日子。赚的多就多花点,赚的少就少花一点。以前每个月收入比现在还少,难道日子过不下去?不是活的好好的,还把儿子养大了。”
蒋母嘴里嘀嘀咕咕,表情分外不悦,可态度明显软化。
儿子还在,多少有些指望。
儿子没了,那就真的什么都没了。
蒋父看向蒋国云,安慰,“她就是以前太穷,看你如今有出息,想过好日子想疯了,别理她。”
“手头不方便不用补贴,我们有存款,再不济可以出去打工养活自己。”
“不要怕,咱们齐心协力,一起渡过这个难关。”
话语虽然朴实,却给了蒋国云莫大安慰。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才是一家人。
蒋国云眼中闪着泪光,“爸,谢谢你。”
“一家人,有什么谢不谢的。”蒋父摆手,不以为意。
**
做好父母的思想工作,蒋国云借了十五万外债,终于帮父母把保险补交上。
这么一来,父母总算有了基本保障。
只是作为代价,小家背上了不小的外债,每个月还款压力更大。
“等到车贷还完,应该能轻松一些。”抱着这样的念头,蒋国云全副精力放在工作上。加班不敢喊苦,不敢好累。
现如今,没有什么比保住工作更重要。
另一边,朱秀华心知自己远离职场太久,因此工作格外拼命,一心想跟同事缩短距离。
然后她发现,不努力下都不知道什么叫做绝望。
入职整整半个月,一笔销售没做成。
她不适合这行,还是离开职场太久,整个人已经退化?朱秀华情不自禁怀疑人生。
一连几天,朱秀华都心不在焉。她在犹豫,要不要辞职,换份工作。
销售底薪都低,大多靠提成吃饭。做不出业绩,月收入太低,根本没办法养家。
这时,一位好心的前辈告诉她,“别着急,最近经济不好,大家都难熬。”
朱秀华苦笑,“像我这种半个月没成交一笔的,应该是少数。”
“环境原因,不是你的错。”前辈说。
朱秀华不信,觉得对方故意安慰她。
“没跟你开玩笑。”前辈认真道,“仔细观察下就知道了。”
“店铺三个月换一批,开不长久。生意不好,创业的人变少,店面租不出去,空店越来越多。”
“年景好的时候,顾客上赶着买车,合约说签就签,贷款说贷就贷。现在呢?今天把生意细节谈妥,明天就改主意不买,这样的事我遇上几回了。”
“还有公司,过去效益好,讲究人文主义关怀。要是员工家里遇上了什么事,假期肯定批,除此以外还会酌情提供帮助。今年开始实施末尾淘汰制,不管家里有什么事,反正不能影响工作。”
“月销售额明显下滑,领导让员工每周写总结,为什么利润下滑,一天不如一天。其实能为什么?因为经济不景气,大家都不乐意花钱呗。”
对此,朱秀华感触颇深。
从前当全职太太,丈夫工资高,她特别敢花钱。
如今吃过没钱的苦,丈夫也降薪换了新工作,她再也不敢没心没肺、大大咧咧。
又要还房贷,又要还车贷,还要还外债、为一家人留足生活费,每个月工资尚未到手,就已全部安排好去向,一点不剩。
就算有盈余,她也倾向于把钱存起来,而不是花出去。
……她一资深剁手族都被吓怕,硬生生改变消费习惯,别人没道理继续大手大脚。
直到此刻,朱秀华深切地意识到:生意真的难做。
往常别人跟她说,她总不相信。如今参加工作,站在销售第一线,她极为明显地感觉到,过去与现在,情况是不一样的,差别很大。
她似乎远离社会太久。
如果一直上班,没有当全职太太宅在家,别人提起裁员潮,她绝不会不当一回事。
要是早有准备,自家不会遭此一劫,甚至差点被击垮。
说到底,中年遇到的危机,都是年轻时决策失误埋下的祸根。
朱秀华想着想着,不由恍了神。
第三十一章 中年危机7
时光飞逝。
三个月后; 朱秀华不断恶补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业绩终于达到平均水平。
这时她才明白; 为什么系统建议她找销售类工作。
第一; 不管什么时候; 顶尖的销售类人才都呈紧缺状态。只要她愿意投递简历,用人单位就愿意试用。换言之; 门槛低。进入简单; 转正困难。
第二; 销售是少有天花板较高的行业。只要有能力、肯打拼,卖的越多; 收入越高。
一想到身上背负着众多债务; 朱秀华不敢有片刻松懈; 牟足了劲地埋头苦干。
努力是有回报的。
试用期结束,朱秀华顺利转正。扣除五险一金; 月收入三千七到四千三。
收入不算高; 跟丈夫没法比,也没达到预期,可多多少少能减轻些家庭负担。
另外; 截止上个月,车贷终于还清。
想到今后每个月必要开支少掉一笔,朱秀华立时觉得浑身上下一轻松,就连呼吸都比以前顺畅多了。
“这就是其他人说的降杠杆(减负债)。”她的眸中浮现出若有所思之色; “给的建议确实有几分道理。经济不景气,收入不高; 工作不稳,负债的确越少越好。”
过去; 朋友多次提醒。可朱秀华不觉得有道理,所以从来左耳进右耳出。
如今吃够了苦头,才发现别人早就告诫过。要是当初肯听劝,有些坑不必踩,有些罪不必受。
……
朱秀华每次回想起来,都恨不得穿越过去,把那个固执己见、不听人劝、自以为是的自己痛揍一顿。
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
她只能暗自庆幸,过程虽然艰难,好歹撑住了。要是撑不住,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光是这个月,就有两个中年人被辞退,一时想不开寻了短见。
**
傍晚。
朱秀华下了班,到公公婆婆家吃饭。
自从她开始工作,蒋父便把接送孙子、孙女的活揽到自己身上,这会儿正在客厅陪孩子玩。
按照朱秀华的意思,大宝、二班该启蒙了,有空得学唐诗宋词、算数英语。
可蒋父不这么想。
孙子说想玩遥控车,他乐呵呵购买。孙女说想要洋娃娃,他兴冲冲掏钱。
朱秀华几次想阻止,又怕公公不高兴,“嫌我做的不好,你自己教。”
最后话在嘴里转了两圈,只能闭口不言。
吃过晚饭,朱秀华把饭菜装进一次性餐盒,打算带回家给丈夫当夜宵。
蒋母不满抱怨,“孩子要我们帮忙带,饭菜要我们帮准备,每个月就给两千补贴,真会算计。”
朱秀华耐着性子讲道理,“妈,我每天忙着工作,实在没空做饭、接孩子。”
蒋母立即质问,“你没空,我们俩老的就特别有空?”
婆婆分明是故意找茬。
意识到这点,朱秀华闭上嘴,一声不吭。
反正不管她说什么,对方都能找出错处,索性不搭理。
然而即便如此,蒋母依旧火冒三丈,逮着机会就要把儿媳数落一通。
恰在这时,蒋父吩咐,“时间不早了,你带孩子回去吧。”
朱秀华如蒙大赦,拿着餐盒,喊上孩子一起回家。
前脚刚出房屋,后脚屋里响起蒋母的怒喝,“你什么意思?我跟媳妇儿说话呢,为什么让她离开?”
“她明天还要上班,哪有空陪你唠嗑?”蒋父劝解,“差不多得了。”
蒋母怒气更甚,“好哇!你们都是一伙的,就我一个是外人!”
蒋父的语气越发无奈,“为了从儿子的小家多弄点钱,天天找人吵架,你累不累?有这精力,不如自己去外面找份工作。”
“那是我儿子!他养我天经地义!”蒋母理直气壮。
“他还有两个孩子要养,哪来那么多钱养你?”蒋父嘀咕。
赚的钱多,几个人花都花不完,你好我好大家好。赚的钱少,花不尽兴,这不好那不好,三天两头吵架。
朱秀华习以为常。
她捂住大宝耳朵,并让大宝捂住二宝耳边。三人对屋里的争吵声充耳不闻,渐行渐远。
**
白驹过隙,转眼两年过去了。
靠着省吃俭用,一家人把车贷还清,十五万外债还完。之后经济触底反弹,开始回暖。
朱秀华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同样的工作时间,销售额明显增加。工作越来越轻松,收入一个月比一个月高,有时甚至近万。
她喜不自胜,越发觉得自己入对了行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