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痞妃:耕田,种包子》第241章


丁石头自然想得到,不再多说,她挽着赵简的手悠闲地往前走。
主村道平整干净,赵简也是走多了次数,就算丁石头不扶着,他也能慢慢往前走。
不过丁石头怕他把握不住方向,并不敢放手让他自己走。
回到家中,小福和铃铛姐妹立刻跑了过来打听江家宴客的热闹。
“得了吧,一个渣渣就能坏一场好宴了,何况还有个纠缠不清的。”丁点大叹一口气,十分嫌弃。
“好啦,你自己跟她们说说怎么回事,也让她们心里有数,再去做些小吃,晚些虎子的表弟妹们会过来玩。”
“知道了。”丁点答应一声,便招了招手,带着三个妹妹往厨房走去。
老大请了江家同辈亲戚过来和小福认识,自然要做许多小点心出来,和面的事,还是他来。
丁石头扶赵简进里屋方便了一下,出来洗了手脸,丁石头给赵简把腰带解了,让他就在炕头歪着。
她去书架旁的柜子里看了看,用点心盘装了些果脯蜜饯、干红枣,就放到书桌上。
她平日其实不大吃瓜子花生这些带壳零食,觉得吃得屋里太脏。
而且吃得容易口干,也就偶尔会剥一点,和赵简尝一尝便算。
所以她屋里一向都是准备果脯这些,干红枣会在城里买些、空间里拿出来一些,就这么混着吃了。
她总觉得赵简的眼睛治不好是有原因的,只是孟神医还没找对方子,或者说因为找不到药。
她虽身怀异宝,却无法为他分忧,只能尽可能给他吃空间里出来的东西。
希望空间里的东西与外面是不一样的,说不定就能帮到他了。
丁石头摆好吃的就要去厨房给赵简泡一壶茶,刚走到门口就看见江荷花跑进来。
“老大!”江荷花看见丁石头立刻眉开眼笑,然后朝身后一指,“我把他们都带来了。”
丁石头看着说话间便到了院门口的几个人,不由莞尔。
正文卷 第640章 有人佩服自己
二房长子,十二岁左右的袁柏。
大房长女,有些害羞的袁翠玉,还有一脸好奇的袁方。
看着六、七岁的袁方,丁石头不由微微拧眉。
因为他正是那妇人为袁家所生,却不知本性是像娘多些,还是像爹多些?
跟在袁方后面的还有二房次子,大一些的袁泰。
还有个五岁左右的小女孩,正拉着袁翠玉的手,应该也是二房的,好像听荷花说叫喜儿。
能给女孩儿取这样的名字,说明她还是很得父母疼爱的。
“你们来啦,到哪边坐呢?”
丁石头见大家都站在门口并没有立刻跑进来,却又忍不住好奇地张望着,连忙开口。
“老大,我想过了,就在院子里吧,这样大家四处逛一逛也方便。”江荷花见其他人不肯进来,一边说一边吆喝他们进来。
“好。”丁石头朝李坎看了一眼,“把堂屋的圆桌拿一张出来。”
她没有摆八仙桌,而是觉得这些小孩子用圆桌围坐正有气氛,等下摆吃的也能摆更多。
“小福!铃铛!来客了,赶紧泡茶!”丁石头朝厨房喊了一声。
见大家这才挪步走进院子,又笑道,“荷花,把我书桌上的零嘴端出来,我先给表哥倒茶去。”
“好嘞!”江荷花立刻朝小厅走过来,见赵简歪在炕头似乎睡着了,连忙轻手轻脚从桌上端了吃的出去。
丁石头给赵简泡了一壶龙井茶,回来放到茶盘中,让他等水稍凉,再自己练习倒茶。
一只紫砂小杯需要倒进多少茶才不溢出来,一只寻常盖碗又要倒进多少才合适,是赵简最近练习的事情。
小福和铃铛很快就出来了,端茶、拿点心、打招呼,忙得不亦乐呼。
大家都是年纪差不了多少,三两句话很快就热络起来了。
“陈朝阳和陈朝华居然没跟你们一起来?”丁石头走到桌边也和大家再次打了招呼,笑问江荷花。
“他们跟着爷爷奶奶回家去了,我姐和姐夫在帮忙收拾家里,我哥那些同窗都回家了。”
“大表哥和大表嫂也在帮忙,说等我姐和姐夫一起再过来这边,也和你们说说话,之前在家里不愉快,也没机会和你们认识一下。”
江荷花想到之前大表哥说的那些话,便利落地说了出来。
而随着江荷花说起的事情,袁翠玉有些脸红地看着丁石头。
“丁姐姐,之前的事我无法说什么,但还是希望你不要放在心上。”
“无妨。”丁石头笑看着竟然向自己含蓄致歉却不乱道是非对错的姑娘,觉得她是个聪明的。
“丁姐姐,虽然之前有些不愉快,但你真的很厉害,让人佩服得紧。”袁柏却突然朝丁石头作了个揖。
其他人年纪小些,都有些茫然地看着袁柏。
“呵呵,这话在心里就好。”丁石头没想到竟然还有人佩服自己之前怼人的行为,看来那妇人在袁家早就不得人心了。
“小福,把这个豌豆黄装些起来,晚些让荷花带回去给外婆他们尝尝。”
丁石头看着小家伙们都伸手拿豌豆黄吃,便叮嘱小福去厨房里安排。
正文卷 第641章 我怕拖大家后腿
小福立刻答应一声,就去厨房准备装盒。
“我也去!”江荷花一听也跟着跑过去,还把袁翠玉也拉了去。
袁喜儿见了,也欢喜地跟在后面,去玩耍。
小孩子没有那么多顾虑,只要有了好感,总是很容易混熟的。
这里来的都是小孩子、小少年,气氛自然比在江家时随意多了。
而最大的袁翠玉本来还有些拘谨,因着小姑娘们都是那么开朗活泼,因此也就放开了。
她不过才十三、四岁,刚才丁石头问过了,后天春天才及笄呢。
小姑娘们叽叽喳喳地去了厨房,丁石头看向小少年们。
袁方和袁泰一边吃着糕点、一边好奇听着袁柏和丁点说话。
丁点正在问袁柏可还在读书,袁柏说读了五年,两年前就不读了,自己在家温习学过的功课。
不过袁家在南边离这儿有十多里地,并没在这边的江夏村塾读书。
那边塾学也紧张,虽然夫子是个中年落榜举人,也没放弃科举,但为人品德却比夏家人高多了。
他们的束修启蒙第一年是按季三两,第二年开始就按季只收二两,正好介于夏家村塾和九九塾学之间。
但丁石头的束修收法却明显合理也更划算得多,而且九九塾学的教法也很独特。
有关九九塾学的教学特色,就连袁柏也羡慕不已,几次看向丁石头,却又欲言又止。
“如果你没有将过去的五年功课丢掉,是可以来我复学班的。”
丁石头自然看懂了袁柏的心情,想了想便说道:“童生考每年都有,只要是在认真备考,总有机会考上。”
“我、我想考,可是……”
袁柏没想到丁石头明白他想要说什么,顿时有些激动,两眼闪耀着亮晶晶的光芒,只是很快又黯淡了几分。
“我怕拖大家后腿。”
九九塾学去年夏天才开复学班,结果今年春天就考上二十六个童生,这在杭城都可称之传奇。
没考上的人早就盯着明年的童生考了,而他一个辍学两年的人,半路插进来,能跟上大家的脚步吗?
若是因他没考上而拉低了九九塾学的名头,多不好啊。
“你想多了,明年考不上那就后年再考好了,只要你不是傻子,只要你读得进书,只要你没有懈怠读书,三、五年内,怎会考不上?”
在这世界里将科举视作难于登山的人生目标,但在丁石头眼中,就是读书、考试、升级、读书、再考试、再升级的过程。
她以现代思维方式去教导学生,加上赵简这时代扎实丰厚的功底,她开阔的思考方式、赵简熟知朝廷、天下事。
应对童考这样的门槛,还是有信心的。
说到底,就是你要塾练做填空题、组词造句、论证题还有议论文这样的题型。
朝廷科举不是为了证明你有多博学多才,而是在此范围选拔官员,因此你既要熟练规则,又要灵活应用。
把书读熟固然是基本,题做得多,总有一题会在考场上遇见。
临场捉急的人,必然是书没读熟、准备不够充分,再有一种就是先天怯考症吧。
正文卷 第642章 亲戚上门
平日能够神情自若、高谈阔论,到了考场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