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之离题万里》第202章


“功劳?老五谋逆,就是她劝谏不力,为妻不贤,哪儿有什么功劳。”皇帝质问道。
“陛下,五皇子谋逆的惩罚是削去五皇子妃恭郡王妃的诰命,但一罪不二罚,此时该论的是五皇子妃身为太子殿下嫡母,该受的尊奉。”
周煄就站在皇帝的旁边,自然不会让小徐氏从新以“嫡母”的名分回到帝都的权力场上,反问道:“嫡母?本宫记得自己的母亲是在内宫养病的皇后娘娘,哪儿来的第二个嫡母。”
“殿下,过继不能改变出身,先五皇子妃抚育您二十年的功劳尤在,岂能推脱。”古御史苦口婆心,好似周煄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一般。或许在他看来,不认嫡母就是大过。不明前因后果的人听了,还以为周煄是庶出呢。
满朝上下都不说话,看着新上任的太子如何处理这件事情。古御史就是出头的椽子,结果如何都改不了他被皇帝、太子厌弃的事实,至于他为什么费力不讨好一定上奏,天知道?
周煄也也十分纳闷儿,小徐氏有什么资本,请动古御史为她说话。听古御史的意思,不仅小徐氏需要封诰,就是小徐氏的两个儿子也要有个爵位才好看。凭什么?
小徐氏一母同胞的大哥,太常寺卿徐子晴也在朝会上,周煄扬声问道:“徐子晴大人是先五皇子妃亲兄长,你对古御史所说有何意见?”
徐子晴上前叩首道:“雷霆雨露皆是皇恩,臣听凭陛下、殿下处置,没有意见。”
徐子晴和小徐氏又能有多深的感情,他在直接萎了,又把皮球踢给周煄。
古御史颇有送佛送到西的精神,即使他为“受害人”打抱不平,受害人都表示原谅了,他还是站在真理这一边,坚持小徐氏有功,一定要给他封诰。
周煄回身对皇帝说了几句,皇帝不赞同的皱眉,但看周煄信誓旦旦的模样,又点头同意了。一朝天子一朝臣,还会让朝臣们早日习惯周煄的风格才是。
“古御史这就错了,谁说小徐氏有功。原本我也不想和一介女流计较,只是她不甘寂寞跳了出来,本宫就只能实话实说了。本宫幼年,尚在母孝就被拉回王府参加婚礼,后在王府期间多次受其迫害,本宫与父亲关系如此差,少不得她的挑拨。都说有后娘就有后爹,现成了例子就在这摆着,她可没有任何功劳。”周煄斩钉截铁道。
古御史也没料到周煄居然会把后宅阴私拿到朝堂上说,不是该讲究个家丑不外扬吗?这可是皇家的家丑!古御史一时呐呐,凭本能喃呢道:“可有证据?”
“古大人是来搞笑的吗?都说了是少时,多少年过去了,物是人非,说过的话又不能储存,本宫上哪儿找证据去。若是你不提,本宫都忘了还有这么个人。唉,本宫没有证据就不能说实话了,那古大人口口声声说先五皇子妃有功劳的证据又在哪儿,我也是跟你学的啊。”你没证据也说小徐氏抚育有功,我没证据自然也能说她迫害过我,这逻辑完美,毫无漏洞。
周煄戏谑道:“说吧,古御史你是不是和徐家有仇,不然为什么在这档口提她,非要逼着本宫把她的面皮扒下来,你一定是和徐家有仇吧!”
古御史胀得脸颊通红,结巴道:“臣身为御史,风闻言事,职责所在,岂能畏惧人言止步不前……”
“父皇,儿臣正有一事向您禀告呢。关于御史风闻言事这职能是不是也改改,朝廷规矩不管是谁受到御史弹劾都要停职自辩,若是旁的闲职还无所谓,像内阁大人们也是日理万机事务不断,万一有哪个黑心眼儿的在关键时刻弹劾,岂不是耽误国家大事。还有,风闻言事不加罪责,这和诽谤污蔑又有何异?本来没事儿的被御史易弹劾也辩成有事儿了。”周煄义正言辞道,往常若真有这种事,单看皇帝信不信罢了,若是皇帝不信直接留中就是,哪儿会如周煄所说,耽误国家大事。
我朝的传统就是人治,所以才有这么多人想要争一个从龙之功。
“殿下,自古以来不以言罪人,这是祖宗家法啊!”另一个御史出列道,虽然不管做任何事情,御史都是先锋,又总会得罪人,所幸他们内部十分团结,现在已经不是古御史一个人的事儿了。
“御史台的职责就是弹劾他人,若是因为被弹劾之人恼怒就要取消御史台,如何令人心服口服?”
“父皇,你瞧,我就说不能让御史台肆无忌惮,我才说一句,就被扣上个报复泄私愤的名头。”周煄笑道:“我也知道御史台的职责,要让你们拿到证据才能弹劾也不近人情,要是你们有查证的本事就该去刑部啊。不如这样,两相综合,御史台的运作还按现在的来,但是若是事后查出御史的弹劾是子虚乌有,那当事御史也要受罚,所言不实,以诽谤论罪。”
“与之相对,御史台弹劾的人陛下也不能包庇、留中不发,一切按规制来。这样既全了御史台监督的职能,又免了御史被人利用,无凭无据诽谤他人的恶果。父皇以为如何?”周煄这么说,完全是自己限制皇权呢,这就是刚刚皇帝皱眉的原因。
不待御史台的人抗议,皇帝就拍板道:“可行。”
“陛下……”
“父皇,明日我把近十年来,御史台弹劾的人、次数和最后查证的结果做一个统计,讲事实摆道理,让大家亲自核实,看看到底不加规范的御史台到底是个什么情景。”周煄补充道。御史台很多时候就是急先锋,反正弹劾错了也没关系,我朝祖宗家法是不杀御史。弹劾到了位高权重的人,事后被报复,还能得一个不畏权贵的名头,只要其中度量把握得准,完全可以成为邀名利器。
“可!”皇帝点头同意。
新格局下的第一场大朝会,让御史台抢了风头,也让朝臣们见识了与众不同的太子殿下。
呵呵,你以为你弹劾太子殿下,他为了名声就不会处置你了,太天真!咱们这位太子殿下可不管什么家丑不外扬,他讲究的是事无不可对人言。周煄向来爱扯大旗,明明是为了自己的私心,偏偏有本事把话说的正大光明、义正言辞,一下子就上升到了制度的层面,你还不得不承认他的话是对的,不爱约束的御史台的确有危害。
等到第二天看到东宫出具的直观图表,大家对御史台的观感就更差了,弹劾的准确率不到百分之五。“为公立言的御史台,早就成了私人圈养的野狗,一言不合就放出去撕咬。”这么恶毒的评价当然是太子殿下金口语言,羞得御史台的官员请假一大半,出门都恨不得以袖遮面,不好意思见人。
朝臣们奇怪周煄拿御史台开刀,周煄还奇怪他们拿小徐氏说事儿呢。
周煄与皇帝的关系,比历朝历代皇帝太子的关系都要融洽。其他时候都是皇帝年富力强、太子风华正茂,两人之间自然有矛盾,在这里皇帝的身体已经十分危险了,之所以还强撑着坐在皇位上,不过是为周煄压阵罢了。等周煄适应了太子的身份,皇帝自然退位让贤。
所以周煄不明白,是谁在背后指使古御史上奏,小徐氏没有那个能耐。
古御史背后是谁,一时之间还真查不出来,周煄上位得罪的人不少,单单一个王田制,满朝大臣都看不惯他。周煄也不着急,他才二十多岁,有的是时间,他和朝臣的博弈才刚刚开始呢。
周煄做了三个月的太子,皇帝的身体状况直线下滑,为了能留着最后一条命,出席周煄的登基大典,皇帝向上皇学习,麻溜退位了。
一回生二回熟,礼部有了太上皇的先例,很快就把礼仪流程制定出来了。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最美人间四月天。
在四月的春风中,周煄一身正红龙袍礼服加身,从皇帝手中接过传国玉玺,正式成为皇帝。
在新帝登基的大好氛围下,还有两件大好事锦上添花。
一是西蛮最大的部族察哈尔部内附,新任部族汗王脱脱进京觐见新帝,请求朝廷册封。加上早先内附的阿速部,西蛮已经有两个大部族内附,西北危急,大大缓解。
周煄对友好的民族从来优待,册封阿速部的新首领为东宁郡王,他们的新首领有个汉名,叫贺子乔。从东北过来参加新帝登基大典的人都认识这位西北豪商大满贯的东家,还以为人家只是单纯的商人,没想到一跃成为东宁郡王。虽然爵位不能世袭,但已经是难得的荣耀了。往常见他面容有异,越阿速部来往密切就有猜测,没想到真想如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