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掉下个妻主》第46章


每天去书院讲堂前一定会督促她去用早膳。虞虹有个十分不好的习惯,就是她不吃早膳。之前每次都是虞虹提前去讲堂先抢占四人的座位,其他三个去饭堂吃个早膳。
而现在则是她们仨拽着虞虹一起去饭堂,盯着她吃完早餐才可以。
用完早膳后四人一起去了精微校经堂,精微校经堂是夫子讲解经史的地方,以培养通经史,识时务的经世致用人才,树立精微并举,兼容并蓄的新式学风。
四人还是坐在原来的位置,中间第三排。不过一会儿,夫子就到了,她向她们那里瞥了一眼,就收回了视线。
这一个月来,经史课的夫子已经记住虞虹了,因为她几次回答问题的观点和角度十分奇特,见解独到,令他印象深刻。
经史也是虞虹比较喜欢的课程,夫子喜欢点她回答问题,而虞虹照旧表现得十分出彩,不仅收获了同窗羡慕嫉妒恨的眼神,也获得了夫子频频点头赞许。
上自己感兴趣的课时间总是过得十分快,转眼就到了午膳时间。
饭堂里,三人盯着虞虹安稳坐下,才去排队领取饭食。看着三人对她紧张不已的样子,虞虹无奈地笑了。书院的生活让她一下子想起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她何其有幸,每次遇到的都是与她脾胃相投之人。几人热热闹闹用过午饭之后,稍作休息,就去了静一堂上下午的策论课。
如果说上午的经史让虞虹欢欣鼓舞,下午的策论就让她头皮发麻了。这一个多月,夫子布置了几篇策论文章,虞虹就被打回了几篇策论,次次不落,而每次的评语都是,内容尚可,语句却如垂髫小儿所书,生涩别扭,重做!
没办法,虞虹只得反复重写,这样一个月折腾下来,不得不说,她的古文写作水平大幅度提升,她自己也感觉越来越得心应手,果然学习还是多多钻研,刻苦练习,积累足够的量变才会发生质变,没有捷径可走。
这次放假回来,书院里很是热闹,原来是山长要新开一门番语课程,消息一放出来,学生们瞬间就沸腾了,不管走到哪里,都能听到讨论这件事情的声音。
学舍里,郑宣和几人也在讨论这件事。
“其实这事早有预兆了,近年来,朝中形势变化巨大,陛下还开设了通商口岸,明眼人都知道陛下是大力支持海上贸易的,科举试题中都出现了番语题。而且我们学院里也早有苗头,几次讲座和考试都涉及了番语内容,这次公布这个消息,我一点都不意外,反而有一种尘埃落定之感,”郑宣和道。
“是啊。这几年来我朝的异乡人越来越多了,现在在花都郡大大街上随随便便都能遇到金发碧眼的外乡人,百姓都见怪不怪了。”黄润泽感慨道。
“那你们是选不选这门课呀?”年纪较小的顾青问道。她本来想选来着,但听说这门课是山长亲自上的,她就胆怯了,天知道山长的课她都是怎么熬过来的。
其她两人听了,都看向虞虹,以眼神询问她怎么看。
虞虹摸摸鼻子,开口道:“你们别看我,我肯定会选的。”虞虹没特意提过她会番语,是以她们还不知道虞虹的番语水平。
“我也选。不定这次乡试就有番语呢,虽然没多少日子了,但临时抱抱山长大腿也是好的。”郑宣和戏谑道。
听她这么一说,黄润泽立马表态:“我也选。”反正只要有利于科举的课程,她从不落下。
“啊!你们都选啦?别呀,那我怎么办呀?别落下我一个呀!”顾青哀嚎道。她眼神溜了一圈,试图寻找一个同盟,可惜她们个个心狠,没人可怜她,反倒看起了她笑话。
虞虹打趣她:“你就别挣扎了,早也一刀,晚也一刀,还是和我们一起挨刀吧,省的之后一个人太凄惨了。”
“连你都笑话我!”顾青见装可怜没用,于是道:“那好吧,我陪你们一起挨刀。”看她那大义凛然的样儿,不知道的还以为她要为国捐躯呢。
第41章 
最后还是四人一起选了这门课。
这天早上; 几人一大早就赶去上番语课程的第一节课。
报这门课的学生大都对番语很好奇; 但也不乏有冲着山长的名头而来的。
刚进校经堂; 就热闹得很; 这些人三三两两地围在一起讨论着,顾青看到不远处还有人在大声地说着番语,引得周围一阵赞叹声,那书生也十分自得,对着周围同窗的目光享受不已。
顾青很是惊奇,原来选这门课的人都这么厉害的嘛!看来她选对了!感觉很有趣的样子。
那人身边开始聚集了更多人,顾青也想过去凑凑热闹; 非拉着她们一块过去。虞虹无所谓,黄润泽和郑宣和见俩人过去了,于是也跟着过去了。
那人也越说越兴奋,非常得意自己能吸引这么多人的注意力,只不过来回就那么几个句子。而能进白鹿书院进学的人都很聪明,很快就发现了端倪,立马有人质疑她,虞虹在一旁看着也不掺和; 顾青则一脸兴奋; 看热闹不嫌事大。其他俩人虽是静静旁观,但眼里流露出的兴味表明她们也十分八卦。
就在这人快要词穷时; 山长到了。山长这下可谓是及时雨啊,救了这位仁兄一把,人群立马散开; 她也不再得瑟了,乖乖坐回自己的位子上。
山长广袖长衫,闲庭阔步而来,颇有风流之态,一点儿也不像虞虹刚进书院时看门大娘的模样。
当她坐下时,严肃正经的神情神情一变,对着底下若干学子言笑晏晏,结果没让她们放松,反而更紧张了怎么回事?
哎!这届学子怎么这么严肃?山长心中腹诽。面上却是一板正经。她淡定地从自己的广袖中掏出一卷纸张,再悠悠然摊开在身前的桌案上。
底下学子顿时哀嚎一片,果然还是山长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山长则是一脸无辜地看着她弱小、可怜、又无助的学子,没有丝毫同情心。
嗯,虞虹瞬间在山长身上看到了她少年时代高三班主任的影子。
再哀嚎也没有用,于是第一节番语课学子们就开始了苦逼地考试生涯,作为新课的头彩,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的预兆,学子们纷纷感到了来自山长的恶意。
半个时辰之后,山长准时收卷,底下立马议论纷纷,有不少人惊叹一个字都看不懂,当然也有人连多长为一个字都分不清。毕竟能进白鹿书院的都是学霸,大部分人都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文人嘛,怎么都不会笔下断墨。至于真正是在翻译番文的就有待批阅了。
当然,有硬写的,也有坦诚承认自己不会的,这其中居然有两到三张白卷交上来,叶寻之一挑眉,稍稍留意了一下这几人就不动声色地过去了。
收卷之后,山长不再提试题之事,正式开始番语课的第一课。
她没有一上来就教授番语,而是问道对朝中频繁举行大朝会以及近年来开设逐渐商埠一事如何看法。
因为这一事朝廷中也是声音不断,但陛下并未禁言,所以山长此时拿来辩论并不出格。
各个学子踊跃发言,各抒己见。
一人傲慢道:“学生认为,此法欠妥,我朝泱泱大国,应有尽有,何物可期?开设商埠岂不是自降身份?”
另有一学生马上接口:“然也。尽去繁苛,招徕蛮夷,纵其交易,促进商业,实乃不智之举,舍本逐末,养虎为患。君不见花都港口各商云集,杂货积山。番货远物、异宝奇玩之所渊薮,殊方别域、富商巨贾之所窟宅,号天下最。奸商之饶,富可敌国,横行于市,甚是猖狂!”她脸色涨红,甚是激动。
花都郡因花都港而闻名,地处九龙江入口处,其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地得天独厚,且这里开通了大安朝独一无二的洋市,正可谓是“市井十洲人”。花都港不单是国际贸易港,粮盐中转港,还是对外交往友好港。外邦的遣使、臣官和商人纷至沓来,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她今日的异常繁华。
有人反对,也同样有人赞同:“非也。自花都洋市以来,贸易发达,商业兴旺,朝廷赋税年年上涨,花都一郡所缴可抵十郡,百姓生活亦越来越富足。私以为此举尤为明智,颇有远见!”
“甚是甚是。自开设商埠之后,百姓生活愈加改善,我朝威名远震四海!”
“学生以为,此法不妥。商人逐利,截取百姓血汗,长此以往,国将危矣!”
“甚是!不劳而获,利润丰厚,助长百姓弃农从商,无人耕种,田地荒芜,动摇根基,国之大难!”
“鼠目寸光!”一人摇摇头,对着发言的同窗甚是不屑。
“你们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