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青云路》第260章


笑置之,又命人去修葺别院,争取年前完工,这样明年开春,她就能住上这宅子了。
她先前还让李进宝去给刘谢寻宅子,李进宝转托了牛辅仁,后者人脉多,竟找了八处条件相当的宅子来。青云带着杏儿坐马车跑了一趟,觉得这八处宅子都不错,交通便利,面积也不大,而且位于中低级官员集居的地带,若是买下来出租,租金回报率一定很可观。
牛辅仁又再报了两处宅子来,则是位于外城较为安静清幽的地带、多读书人聚居之所,难得的是离国子监也近。青云想起刘谢考到举人,就不得不为了生计而放弃科举,实际上对士林圈子还是很向往的,便索性连这两座以及之前的八座宅子都一并买了下来,除去内城的一处一进小院以及国子监附近的一处一进大院没动外,其他全都转手租了出去,没几天就有一半有了租客,行情十分看好。
等青云忙完这些,重新回到宫里时,太后与清江王两处的调查结果都出来了。
太后那边谢姑姑查到那位关姑娘是十七年前到齐王府的,正是齐王妃蒋氏娘家二嫂子关氏的娘家侄女儿。关氏娘家这一支人丁单薄,只有一个兄弟,还生了痨病,又因罗家的事,害怕受到牵连,一时受惊病情加重,没多久就去了,留下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女儿。他妻子不愿守节,丢下孩子跑了,关氏便将这侄女儿收养在身边,为此一直受到婆家人的诟病。当年罗氏覆灭,蒋家也受了连累,虽然保住了性命,却丢官去职,回乡去了,而关氏却不巧害了重病,想着自己恐怕是活不久的了,万一死在回乡路上,叫侄女儿怎么办?便让奶娘抱着侄女儿去投奔齐王府,求齐王妃收留孩子。齐王妃当时已经入了佛堂,自顾不暇,但见女婴可怜,便将人留下来了。
齐王妃幽居十几年,身边一直有这位关姑娘相伴,可说是为她排解了不少寂寞,因此很受她疼爱。只是这姑娘出身不高,父母都已亡故,族人又长年没有联系,一直没有好人家上门说亲,齐王妃曾对宗室里熟悉的妯娌扬言,说一定要为她寻门好亲事,才能安下心来。
青云听完后,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大对劲儿,但一时又想不起来,便在那里苦苦回忆。太后则对谢姑姑冷笑道:“这蒋氏也太装模作样了,若真的舍不得那姓关的丫头受委屈,直接许给她儿子不就完了?两个孩子年岁相当,也算是亲戚,便是够不上正室的格,做个侧室也行,将来齐王世子袭了王爵,那丫头也就是稳稳当当的侧妃了,岂不是比嫁给小门小户的强?她却执意要将那丫头外嫁,不知道的人,还当那丫头有什么不妥,连养母都看不上眼呢!”
谢姑姑附和道:“可不是么?哪怕齐王妃看不上这关姑娘做媳妇,她离开佛堂已有三年之久,三年时间,足够说一门合适的亲事了。一直说不成,多半是因为齐王妃心太高,才会让关姑娘这把年纪了也没个着落!”
“年纪!”青云浑身一震,她终于发现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了。
当日关蕴菁明明说她比自己还要小半岁,是在罗家出事后出生的。这调查报告里头,却说她父亲死在罗家出事前,因此她姑母关氏收留侄女一事不得婆家人谅解。这不是自相矛盾了么?!
十八章 商议
青云马上将自己想到的疑点告诉了太后和谢姑姑,太后与谢姑姑两人面面相觑,有些不敢置信。
太后说:“青儿,你确认没有听错么?那姓关的丫头当真是如此说的?”
谢姑姑则道:“这些消息都是叫最稳当不过的人去查的,万不可能有假!”
青云迟疑了,回想了一下,仍是坚持自己的说法:“关蕴菁确实是这么说的。我记得她开始时,只说自己年纪比我小几个月,并没有说具体的出生时间,是婉君闲谈时说起自己觉得秋天景色最美,因此最爱秋天,关蕴菁就顺口说了句,她最喜欢春夏之交时节,因为她就是在那时候出生的。母后想一想,比我晚一点,又是在春夏之交出生,不正好是比我小半岁吗?当年这个时候,罗家早就覆灭好几个月了,这跟谢姑姑打听到的消息根本对不上号呀!”
她心下暗想,关蕴菁的身份看来真有问题,不知大皇兄那边查得怎么样。
太后想了想,觉得滋事体大,还是要查清楚的好,便让谢姑姑再查。但再查的结果却仍是如此,只不过是再多了些细节。根据第二回的调查报告,关姑娘还真是在春夏之交时出生的,但比青云要大半岁,而不是小半岁。罗家出事时,她已经有四五个月大了。
青云有些目瞪口呆了,这是怎么回事?!
太后倒是放心了许多,笑道:“一定是这个姓关的丫头弄错了你的岁数,才会误以为你比她年长半岁。想来宗室里说起孩子的岁数,都是照虚岁来算的,她大概是听说你刚过了生日,就以为你是满了十八周岁吧?”
这个解释倒也说得通,但青云还是有些不放心。见太后与谢姑姑都无意再追究下去,她便闭嘴了。关蕴菁的身份是不是有问题,还是等大皇兄那边的消息出来了再说吧。
不过,哪怕关蕴菁的身世背景没有问题,跟罗家关系也不是十分密切,但太后还是对她看不上眼:“蒋氏教养大的孩子,天知道是个什么脾气?会设下这种圈套算计男人,肯定不是什么规矩的孩子。哀家是无论如何也不会顺了蒋氏的心的!”
这就算是绝了官面上的路了,齐王妃大概也没想到自己的谋算会出这等变故吧?
太后继续在京城二、三等的官宦人家中寻找着清江王正妃的人选,她已经看中几位闺秀了。正打算在重阳节前后,找借口陆陆续续将那几家的女眷请进宫来说话,但考虑到先前流言赫赫扬扬的。若再闹上一回,又有几户人家寻借口回绝,倒叫清江王脸上不好看了,活象世上的女孩儿都视他如洪水猛兽,宁死也不愿意嫁给他似的。太后便请了姜大太太进宫商议。希望她能借着到各家走动的机会,试探一下那几家人的想法,若是对方不乐意,也就不必宣进宫来见了。
姜大太太欣然接受了这项任命,正巧,她也有意到各家亲朋故旧家里走动。给两个女儿瞧一瞧是否有合适的子弟可匹配,至于次子,却是一向有意从宗室里挑人的。若能尚得清河县主自然最好,这可是正儿八经的嫡长公主!若是不能,那也要选一位才貌品行俱佳的宗室贵女。
长辈们有事在忙,青云也没闲着,她寻到清江王问了他调查的结果。大致上跟谢姑姑查到的差不多,齐王府那个内侍也算是提供了不少情报了。可惜,两份情报相似度太高的结果,不是说明两边查的都是实情,就是齐王府内侍提供的不过是官面文章。
清江王听青云说完她发现的疑点后,低头想了想:“据那内侍说,当年的蒋二奶奶派了奶娘将侄女儿送到齐王府,是通过齐王妃的陪嫁婆子,好不容易才从后门进去见到齐王妃的。而齐王妃当时初学佛法,动了恻隐之心,便把孩子留下来了。说实话,尽管那内侍说得清清楚楚,我心里却总觉得这不是真的。齐王妃与蒋二奶奶之间几乎水火不容,而且,蒋二爷身边一个极得宠的侍妾,还是齐王妃送过去的。她们仇怨深到那个地步,齐王妃当时又已被幽禁佛堂,蒋二奶奶要托付孩子,何必寻上齐王妃?据我所知,当时京中虽没有关家族人,却有关家另一房族人的姻亲,请他们照顾一下孩子,送回乡间交给族人,并不是难事。”
青云歪歪头:“这么说……还是有问题了?”
清江王沉思片刻,叹了口气:“蒋二奶奶已经去世很久了,而蒋家人回乡后就再也没上过京城,虽说这两年齐王妃的处境好了些,但皇上并没有重新起用那些被罗家谋逆一事连累而丢官去职的人,蒋家也不过是重新推了个子弟出来参加科举,听说在乡试时落榜了。如今要找到当年知情的人,只怕没那么容易。”
青云若有所思地看向清江王:“大皇兄,你……怎么会知道蒋家的事?你还很关心他们吗?”
清江王的神情有些不大自在,他移开了视线:“我……我只是怕他们听说我出来了,就……就有了不该有的心思,因此……时常让底下人去打听他们的消息。但这些事皇上都是知道的!”他手下的御卫都是直接向宫中负责,绝不会做出任何对皇帝与朝廷不利的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