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塞王》第314章


朱的悲痛倒不是完全装出来的,坦白来说,朱元璋这个人虽然有些小心眼儿,对待大臣有些苛责,但是对他们兄弟几个是真的好,好到无以复加。他本来只是个庶子,要是在之前的朝代,肯定是要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的,被圈养在京城里,无尺寸之地,只不过是一个富家翁而已。
但是,朱元璋却给了他四个郡的封地,让他南面称君,又给了他很大的支持,让他可以从容地开疆拓土数千里,成为了一个世界级的大国,可以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与帖木儿等人一起角逐。
说句良心话,朱元璋这个父亲当得很合格,他对每个孩子的爱都做到了最大,没有亏欠任何一个孩子,包括燕王和肃王。
朱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在太监的服侍之下穿上了一身孝服,在亦力把里的城内为朱元璋设立灵位开始祭奠这位历史上最为传奇的皇帝,也是他的这个身体的父亲。
肃国的大小官员,后妃等人也都换上了孝服,一片哀嚎地哭祭这位大明朝的第一个皇帝。
由于朱元璋的遗诏早有明确规定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而且这个遗诏已经公布天下,人人皆知,朱也就没有想着去京城奔丧,转而在国中祭奠老朱。
但是,他不想去京城,不代表有人不想去京城。
南京城北边的长江边上,一大队身穿孝服的人马正在疾驰而来,领头的是一个中年男子,他生的身材魁梧,面容英武,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显得气势十足。
实际上,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
朱棣明知道朱元璋的遗诏是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但是他还是来了。因为,他觉得,他的老子死了,他不来祭拜一下实在是说不过去,况且他前往京城还有其他的目的。
绝大多数藩王也是这么想的,他们接到朱元璋驾崩的消息之后,都想着去京城祭拜,这倒不是说他们人人都有野心,老子死了,做儿子的居然看都不去看一眼,那岂不是要被天下人骂死了?
只不过,他们的势力都比较弱小,在接到朱允发出的遗诏之后,就都不敢去了,一个个的在自己的封地上发脾气。
朱棣可没有这么多顾忌,他的实力很强,北平是中国北方的门户,也是当年元朝的都城,元朝逃到蒙古之后,还时不时地叫嚣要重新夺取元大都,以再现大元的风光,因此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对这里的军事方位是最为重视的,投入的资源也是最多的。
在全国之后十万匹战马的条件之下,在北平就放了两万匹,可见他对这里的重视程度。
燕王朱棣坐镇北平后,就可以理所当然地节制北平行都指挥使司的全部兵力,朱棣就藩燕王后,手里面可以指挥多少军队史料中没有记载,这大概是朱棣做了皇帝之后将他们抹去了。
第二百七十八章 允炆的对策
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历史中的种种蛛丝马迹中做出推测,按照史料记载,北平行都指挥使司大概下辖有三十多个卫,还有一些独立的千户所,按照一个卫有五千六百人来算,朱棣大概可以指挥近二十万部队。
这还不包括他的护卫,后来,朱棣在北方表现的很好,朱元璋又给了他节制沿边兵马的特权,这样以来,理论上,明军在北方长城沿线的八十万边防军就都成了朱棣的部下,这也是他敢如此嚣张的本钱。
没有这个本钱,他敢造反?开玩笑。就算是他在能打,那也架不住对方碾压他,耿炳文、盛庸、瞿能等人又不是吃干饭的。
虽然朱元璋生前明确规定,藩王只能直接统领自己的护卫,对于边防军的事务平时不能干预,只能在有了大事之后才能指挥。
但是,这个规定往往只是一纸空文,要知道北方在当时可以说是边塞,基本上年年都在打仗,也就是说,年年都有大事,这样,那些藩王们就可以以此为借口对他们封国里的军队进行控制。
更何况,所谓的大事的标准是什么?朱元璋的诏书里又没有明确的规定,最后只能沦为,藩王说这件事是大事,那就是大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
最为重要的是,在藩王手底下的那些大小将官们心里也清楚,朝廷远在天边,可谓是鞭长莫及,自己还好糊弄,可是藩王就在眼前,他们可以说是在藩王的眼皮子底下讨生活,因此不敢随便糊弄藩王,所以,在朝廷态度暧昧,事件模棱两可的时候,大多数是从了藩王。
反正朱元璋的诏书里动不动就让他们听王节制,他们按照诏书的要求,听这些个王爷的,是最保险的办法,绝对不会出错。
这也就造成了,那些在外地的藩王可以有形无形地对当地的军队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其实也是朱元璋想要的结果,他就是想将国家的资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给皇帝,一部分给藩王,以防止朝中出现司马懿、杨坚这样的人物。
一旦朝中出现了奸臣想要篡权,藩王可以利用他们对军队的影响力起兵靖难,不至于任人宰割,那些个奸臣们看到这一点,大多也会收敛一番。
朱棣就是很好的利用了朝廷的政策的藩王之一,他利用自己和蒙古人交战的机会,杀伐果断,把那些心念朝廷,不怎么服从他的将领一个个收拾了一遍,最后将他的藩国里的将领们一个个捋的服服帖帖的,再也不敢违抗他的命令,从而将这近二十万的大军都控制在了自己的手里。不愧是一个枭雄的本色。
朱棣的势力很大,可以说是已经尾大不掉,因此他不像其他的藩王那样畏首畏尾,一见到朝廷的诏书就不敢来了,而是直接带着数万兵马前来奔丧。
他心里对朱允是很不服气的,他认为他的哥哥们都死了,他又很能打,朱元璋就应该把皇位传给他,但是朱元璋根本就没有理会他内心的诉求,而是痛痛快快地将储君之位交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这让他郁闷了很长时间。
他带着兵马来奔丧到底想干什么?史书上并没有记载,直接造反的可能性不大,毕竟这实在是太招摇了,他大概是想弄清楚朱元璋临死前的两项军事部署。
根据《明实录》记载,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临死之前,一连发了三道诏书,第一道是个辽王朱植的,老朱让他这个一直表现的还不错的第十五子主持辽东的防务。第二道是给武定侯郭英的,让他率领大军做朱植的副手。第三道是给都督杨文的,让他统帅北平的兵马做朱棣的副手。两相制约。
从这三道诏书里,朱棣明显的嗅出了制衡的味道,自从秦王朱死后,在北方能一直和朱棣较劲并且一直在较着劲的是晋王朱,这个第三子和第四子都是很能打的人,并且是谁也不服谁。
朱元璋都给了他们很大的权力,让他们从中明争暗斗,自己在居中制衡,十分地舒服,可是令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洪武三十一年,晋王朱也先他一步而去了。这一下子,本分两雄并立的局面,一下子变成了燕王一家独大,这让一向小心谨慎的朱元璋感觉到了一丝丝不安。
他迫切的想找一个人来制衡朱棣,找来找去就找到了十五字辽王朱植,因为秦王、晋王的儿子都还太小了,太嫩了,又是朱棣的侄子,根本玩不过朱棣。而朱植也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在北方干的也很不错,所以朱元璋就开始扶植他的势力,好让他来制衡燕王。
朱棣明显感觉到了这一点,这次带人进京有两个目的,第一个是到孝陵哭一番,好向天下人显示一下自己的孝顺;第二个就是摸摸朝廷的底,进一步打探朱元璋临死之前都做了什么安排,到底有没有针对自己。
然而,就在他带着手下催马疾驰,快到江边的时候,一名小校打马迎面赶来。
这么小校是他率先派去的斥候,朱棣见他回来后,立即停住了战马,一脸焦急地问道:“前面的情况怎么样?”
那名小校骑在马上行了一个军礼,一脸沉重地说道:“启禀殿下,情况不太好。江边驻满了大军,渡口也被封死了。守将说先帝有遗诏,不让藩王奔丧,让我们回去。”
“岂有此理?”朱棣只感觉一股怒火从胸中升起,气得脸色发紫,瞪着眼睛说道:“本王乃先帝的儿子,父亲死了,岂有不让儿子奔丧的道理?你去告诉江边的人,让他们转告允。本王只是想祭奠一下父皇以尽孝道,他不是最讲究孝顺吗?总不能只让他尽孝,不让本王尽孝吧。”
“小人遵命。”那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