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风云[全八册]》第297章


这次,慈禧什么借口也没找,闭口不提皇帝亲政的事。大臣们早已窥破慈禧的心理,也没人敢提此事。曾经犀利的恭亲王这时候也一副与世沉浮的样子,不敢跟慈禧作对。就这样,光绪的十四岁就这么平静地过去了。
光绪九年(1883年),法国入侵越南,同时用武力威胁清政府,要求清廷答应他们的条件。全国上下笼罩在战争的阴云里,朝野上下又开始了主战主和的讨论,李鸿藻、左宗棠等人主张一战较高低,认为法国侵吞越南的真实目的是以越南为跳板,进一步入侵中国。主和派的代表李鸿章则认为法国军事力量远胜清军,如果开战的话,得不偿失,请求奕跟法国和谈。李鸿章还说实在要打的话也只能采取游击战,派遣军队入越南伏击法军,千万不能跟他们正面对碰。
面对这两种态度,慈禧也没有定见,她很清楚自己玩弄权术很高明,但说到军事大事就是外行了。所以,慈禧让李鸿章全权处理此事。慈禧的态度不明朗,奕的态度也很模煳。
奕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让大臣们很不解,危急关头,当断不断最是失策。但我们也不能苛责奕,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恭亲王早已死在慈禧的手中了,现在的奕心如死灰。他知道不管自己怎么做,也不管是做好做坏,最后都不会有好果子吃。
奕很清楚,自己是慈禧的眼中钉,功劳越大,死得越快。眼看光绪亲政的问题一天比一天迫近,如果光绪真的亲政,肯定重用自己。但慈禧是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在光绪完全亲政之前,慈禧一定会在政治上击垮自己。
奕只是不想再做冤大头了。
奕之所以不敢轻易表态是因为他被整怕了,即使要表态他也要先揣摩好慈禧的意思。刚开始的时候,慈禧偏向李鸿章的看法,认为最好是主和。奕就跟着说:“最好不要轻启战端。”后来,国内主战的声音越来越高,慈禧受这种热情感染,忽然从鸽派变成了鹰派。奕揣摩到慈禧的意思,也说:“可以打。”
奕这种骑墙的态度引起了许多大臣的不满,慈禧似乎也对他很愤怒。奕感觉到了这点,又百般讨好慈禧,在慈禧的大寿上大花心思。
慈禧心想,你以为讨好我就可以逃过这一劫。
1884年,中法战争开打了,没想到清军果真不堪一击,在越南前线节节败退。慈禧立即拿这个当借口,将失败的责任推到奕的头上,并和醇亲王奕一起草拟了罢免奕军机大臣等职的上谕。
军机处基本上都是奕的亲信,如果慈禧只罢免奕一个人,还不能说明她手段的狠辣,慈禧居然将所有军机大臣都罢免了。新的军机处人员全是慈禧的人马,短短的几天,慈禧就把这个帝国的中枢机构完全变成自己的后花园。
这次政府机构大改组又被称为甲申朝变,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次朝变,因为从此以后,大清国就是慈禧一个人说了算。
架空光绪
光绪十六岁的时候,亲政问题终于提到了日程表上。光绪是一个非常努力的人,无论是读书做学问还是做人,都非常严谨,慈禧再也不能以顽劣不堪为借口推迟他亲政的时间。
光绪十二年(1886年)六月初十,慈禧宣布明年将归政于光绪,慈禧还让钦天监选择吉日,明年正月举行亲政大典。
光绪的父亲奕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他早就窥出慈禧不是真心归政,所以自己一定不能掉以轻心,如果露出志得意满的迹象,搞不好会跟奕一个下场。善于揣摩人意的奕给慈禧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太后用“训政”取代归政。奕知道,慈禧连自己的亲儿子同治都不肯归政,何况是隔了一层的光绪。
奕明白,这时候如果不学聪明一点,将来自己的孩子肯定要吃苦头的,所以果断地提出让太后训政。那意思很明白啊:太后,你继续掌权吧!
慈禧并没有答应,对,她在等。果然不久,奕带着王公大臣们一起请求太后训政,大臣们说皇帝太年轻了,经验不足,国家大事又不是儿戏,很多事情还要仰赖太后裁决。
慈禧一听说道:“你们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那好吧,准奏。”
几天后,慈禧颁布了一道懿旨:“现在国家问题很多,国事繁重,皇帝刚刚亲政有很多问题还不了解,碰到一些不能决断的大事,哀家不能不在一旁提点。本来哀家不想过问政事,无奈王公大臣一再邀请,让哀家为国再尽一份力,哀家不敢因为死守教条而置国家大局于不顾,勉强答应了,决定在皇上亲政后再训政几年。”
慈禧的措辞是非常得体的,但目的也是非常明显的。这道懿旨一出,世铎等人立即赶制出一道《训政细则》,规定许多礼仪沿袭垂帘听政时制度。
光绪十三年(1887年)正月十五日,亲政大典举行。光绪先带着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到慈宁门拜见慈禧太后,随后在太和殿受百官朝贺,接着便在保和殿举行宴会。
光绪当然明白,慈禧把权力牢牢地抓在她自己的手中,自己只不过是名义上亲政而已,手中并无可用之兵,也无可用之权,军国大事还是慈禧一人说了算。光绪很不喜欢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好像被人挟持了一样,自己根本无法展开手脚,他决定搏一搏。
光绪十四年(1888年)二月,光绪颁布一道谕旨,说自从咸丰皇帝去世,太后为国家操劳了近三十年,鞠躬尽瘁,宵衣旰食,为了大清呕心沥血,很少休息,他自幼受太后的教诲,不敢有丝毫松懈,作为一个儿子,他理应担起社稷之重任,让太后能够颐养天年,好生享受。
光绪的话当然也说得很漂亮,但是出这么一招是非常不明智的,慈禧是何等精明的女人,她还看不出他真正的用意。光绪的用意一出来,她将会视他为潜在的对手,从此对他倍加防范,让他更难施展拳脚。其实,光绪最好的做法不是跟慈禧斗,因为他还完全没有跟慈禧斗的资本,最好的办法就是顺着慈禧,让慈禧明白,他这个儿皇帝非常听话,你可以对他非常放心。
光绪这道谕旨出来后,立即有大臣上疏。礼亲王世铎又增加了一个《归政条目》,以《训政细则》为原本,这是给光绪量身打造的紧箍咒。
御史屠守仁上书请求慈禧仿效高宗乾隆训政之事,凡重要奏折一律先交付皇太后审阅。
慈禧一听,心里非常舒服,但是为了做出自己是真心归政的姿态,她严厉地批评了屠守仁。为了表明自己并不热衷权力,慈禧还移居到颐和园,在那里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其实,她的眼睛一刻也没有离开紫禁城,她时刻关注着文武百官的动向。
就像翁同和说的,现在跟过去没什么两样,鸡毛蒜皮的事由皇帝裁决,稍微重要一点的事由军机大臣决断,碰到军国要事只有请示太后。
修建颐和园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最早是乾隆为了庆祝生母钮祜禄氏六十大寿建造的。后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将圆明园和颐和园一并烧毁。
慈禧早就有重修颐和园的意思,同治七年(1868年),御史德泰揣摩慈禧心意,上奏请求重修颐和园。这个提议遭到了以恭亲王奕为首的大臣们的反对,只好不了了之。
同治结婚后,慈禧又有了修颐和园的打算,这时,李鸿藻又出来谏阻,慈禧只好作罢。同治亲政后,为了让慈禧放权,在她四十大寿时不顾众大臣反对,执意要重修颐和园。慈禧看众怒难犯,出来做和事佬,这么一来,修园之事又搁了下来。
听说光绪要亲政,狡猾的奕又提出了修园之事。奕这么做自然是为了讨得慈禧的欢心,让慈禧对自己的儿子好一点,也是希望将来儿子亲政后能够有一番作为。儿子要想有作为,最好是希望慈禧太后沉溺于享乐中。
光绪十一年(1885年)九月五日,清廷成立了海军衙门,奕担任总理海军事务大臣,奕劻和李鸿章等人协助他。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呢?当时清廷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创建一支先进的海军非常重要。
慈禧是个非常喜欢享乐的女人,她很早就想修颐和园了,当然那时候还叫清漪园。奕提出这个建议后,她立即批准,慈禧还把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取“颐养冲和”之意。
这次修园没有多少人反对了,因为反对的人基本上都不在朝堂上,在朝堂上的人就算有意见也不敢反对。
决议通过了还有一个问题,修园的钱哪里来呢?修园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国库中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