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小地主》第17章


“家里又没粮了么?”李逍问。
“还有哩,不过节省点吃。”赵婉一边替李逍拿饼,一边答道。
“饭还是得吃饱的,不吃饱饭怎么干活做事呢。今天收入了六千多钱,明天我们先去买些粮回来,以后一天两干一稀,早晚干的中午稀的。”李逍说道。
赵大夫在一边反对,“现在赚了点钱,也不能乱花。咱们这里也四十来号人,每天人吃马嚼的可不少消耗。现在又是大冬天的,也不干多少事,少吃点。你看哪家有一天三顿的,就地主家也是吃两餐的,以后我们还是一天两顿,一干一稀。你们爷们干活的,多吃点,我们这些干不了活的,一天两顿稀的就好。”
“有的时候,得想着没有的时候,这样才能细水长流。”
虽然现在卖黄瓜赚了钱,但毕竟有沉重的债压在身上,赵先生并不觉得轻松。几十口人,现在除了卖黄瓜,也没有其它的收入,哪能就大手大脚呢。
赵婉她们想的是赚钱不容易,要节流。
李逍则在想着要如何开源,光靠卖黄瓜肯定也不行的,空间的土地也有限,只能种这么多,再说长安虽是帝都京城,可这个高端市场也就这么大,黄瓜越多,那价格就会越走低,量加大其实也不会有更多的收益。
最好的出路,还是应当再寻找其它的开源方式。
手里有几贯钱,又有这几十号人,还是应当再找一个收入来源,只不过现在做点什么,他确实还没有想到。
守着火塘,茅草屋顶和泥墙柴门便把寒风关在外面。
一碗粥,一块饼,大家也吃的很高兴。
听他们吃的吧唧嘴的高兴劲,似乎在吃山珍海味呢。
“三郎,今天我们留在家里的人已经上山砍了些茅草回来,又挖了些土,明天就可以把茅草编一编,把泥和一和,趁着这几天天气好,把这几座屋顶翻一翻,把墙补一补。”
赵大夫如今算是这个大家族的家长,一边吃饭他一边向李逍汇报下家里的进展。
“我们打算先把这几座屋子修补下,然后再在旁边盖几座新的,一座是你和婉儿的,另外几座是刚来的这些兄弟们的。”
“嗯,挺好的。”李逍点头。
“我呢是这样想的,现在大家每天有饭吃,修补下屋子盖几间茅草屋也费不了多少功夫,不能光吃不做,坐吃山空。咱们这里是秦岭山里,别的没有,树木柴多,我想着咱们在山里挖几座木炭窑,咱们没事就进山去砍柴来烧炭,烧了炭拉到长安去卖,天越来越冷,这时节炭正值钱呢。”
“我们妇人也可以去帮忙砍柴烧炭。”赵婉在一边道。
“我们也可以去。”几个半大小子也跟着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小小年纪也知道要出力帮忙。
“砍柴烧炭?”李逍想到了卖炭翁的故事,冬季里砍柴烧炭倒也是穷人的一个营生,这比起直接砍樵卖柴,倒是更好些,可烧炭也是个辛苦的活,还赚不了几个钱。
尤其是让妇人孩童们去烧炭,李逍不赞成。
“妇人在家持家才是正道,外面的活自有男人干,孩子们更不应当去做那些活,你们还小,我的想法是,咱们这庄上也有七八个孩子,有的半大不小,有的也开始懂事,不能就让他们这么放着,得让他们读书。”
“读书?”李逍的话一出口,整个屋里的男女老少们都惊住了。
一个贫穷的小庄子里,一群苦哈哈的庄户,谁又敢想过要让自己的穷小子读书?
想都不曾想过,也不敢想过。
第20章 激将
“不读书,就是睁眼瞎,一辈子没见识,难得出头。”李逍嚼着很有韧劲的饼子,一边道。
“说的好!”
支持李逍的是杨大眼,这位曾经的私塾先生,在最无路可投的时候,曾经毅然加入到了农民军造反的前教书先生。他是这庄子里唯一真正读过圣贤书的人,他很清楚读书是最难改变人命运的。
赵先生也读过书,但只是以前学医时跟师傅认的几本医书。赵婉识些字,也只是跟赵先生学的。李逍李贞都识字,那是过去家里条件不错,请过西席先生开蒙。
其余的人,哪个不是目不识丁,大字不识一个,倒下的扁担都会认做一。
“读书,供不起啊。”
赵先生叹道,他自己是识的一些字的,因此也是知道读书的好处。大唐开国也几十年了,推行科举制度,考试取士。虽然说那跟普通的寒门子弟没什么关系,要参加科举,也是得论出身的,还得到京师投行卷,找到那些达官贵人们做保推举,一般的寒门子弟哪有这种资格呢。
可读过书开过蒙,就不是睁眼瞎,哪怕不走科举这条路,去做学徒伙计,也是不错的,将来若是学个账房什么的,那收入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若是有机会进衙门做到个书吏,那更是不得了。
但读书虽好,可却不是一般人供的起的。
一般的士族地主倒好说,家里有条件。可普通的百姓,哪个有财力供养一个小子读书。
“咱们杨先生以前就是私塾先生,后来跟我一起跑江湖,做我的账房先生,他是读过圣贤书,也为许多孩童开蒙过的。现在杨先生年纪也大了,我想以后就让杨先生做我们庄上的先生,教我们的孩子开蒙读书。”李逍说出一个计划。
赵先生笑道,“我就说一直觉得杨老弟不简单,原来还是个有学问的人,了不起。”
杨先生笑着谦虚道,“也就是早年读了些书,其实文不成武不就的,当了几年私塾先生,穷学穷一介而已。若是大家不怕我误人子弟,我倒是愿意再重执乾教鞭。”
杨先生愿意教孩子们读书,这自然是让大家欣喜的事情,这样一来,就解决了好几个问题。
这年头,官立学校虽有,但极少,州县城中才有,往往一县才一所,能进入里面读书的几乎都是地方的大族豪强,普通的地主子弟都进不去,更别说穷百姓家的孩子了。
没那个名额,也负担不起。
许多地主家,都是一个宗族举族之力建一个族学,请一个先生来教导本族子弟,族中出大头,而学生家长则要出点束修,也就是给老师的学费。
束修虽然不贵,也就是年节时送点肉,可就这个也不是一般人家支出的起的。
现在杨大眼愿意教孩子们读书,首先解决了没处读书的问题,毕竟官学进不去,别人的宗学也一样进不去,学校都进不了,谈何读书。
哪怕能进别人家学校附学读书,可这每年的束修也是一笔开支,现在杨大眼愿意教,那这束修肯定也不用那么多,毕竟是自家人。
“书本、纸墨笔砚也不便宜。”赵先生又道。
杨大眼对教书很有热情,“书的问题好解决,给孩子们开蒙,一开始也不用教什么深奥的,弄两本蒙书就行。其实都不用买,买点纸笔,我自己可以抄写出来。孩子们跟着读、写。”
李逍点头,“纸墨笔砚虽贵,但再穷不能穷教育,这笔开支由公中支出,只要读的好的,我还有奖励!”
“爹,我不想读书,我要干活挣钱。”
一个少年站了起来道。
李逍望过去,发现这是庄里孩子中最大的一个,穷人孩子早当家,这孩子估计也有十岁了。在庄户人家,这岁月的孩子确实已经算是半个壮劳力了。
孩子的爹是个朴实的庄家汉子,看着估计有四十,但李逍估计他其实也就三十左右,穷苦百姓大多这样,外表看着比实际年龄要大上十岁都可能。
汉子从没读过书,对读书人是最敬畏的,本来听到李逍愿意让孩子读书,还愿意公中出钱供养,高兴不比。现在一听自己的儿子居然不愿意读,气不打一出来,二话不说直接就是一巴掌扇了上去。
“我打死你个怂娃,你说啥咧?”
那个被打的少年平时大家叫他黑娃,也没有个大名,虽然被打了,却很倔强。
“我不上学,我要干活养家。”
汉子气的上去又是一巴掌,李逍连忙出手制止。
赵先生在旁边解释,“这黑娃平时最是听话,年纪虽小,却十分懂事。他娘一直身体不好,家里下面又还有三个更小的娃,家里拉了不少饥荒,平时稀饭都经常断顿。黑娃懂事,想帮他爹哩。”
李逍听了很感动。
后世很多这个年纪的孩子,哪里懂的体谅父母,只知道一味的索要,甚至经常能看到不少孩子就因为父母不让玩农药,就拿刀弑母的新闻。还有些为了玩游戏,甚至偷偷拿父母的手机充钱,甚至是打赏游戏主播的,父母辛苦存的七八万块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