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律[封推]》第479章


龙廷轩将太子和惠王的表现一一瞧在眼里,看着这二人明面上的兄友弟恭。暗地里却斗得头破血流,不由觉得好笑。这跟他预期中的效果,没有出入。
他佯装什么都不知道。上前一步,只问了惠王是否要回府了。
因为惠王从不曾跟他提及死的那两名朝臣是他的人,龙廷轩什么都不知道才是正常的。
惠王抬头看了龙廷轩一眼,淡淡点头道:“你需要忙什么便去吧,让安柟和安柏送本王回府就好!”
龙廷轩道好,吩咐安柟二人小心看护着,马车不要跑太快。
安柟恭敬应了声是,扬手让内监抬起步辇。
龙廷轩站在石阶上,脸上笑容飞扬恣意。深吸了几口清新的空气后,懒懒对阿桑道:“本王累得慌。走,回府补眠去。。。。。。”
阿桑笑着应是。心中却在嘀咕,少主天天算计,能不累么,要换了别人,早吃不消了。。。。。。
其实这件事明面上是太子和惠王的较量,其实这俩当事人都不知道,他们在这场角逐中,不过是龙廷轩手中的一枚棋子罢了。
太子不是蠢材,他之前所担心的问题,是真真切切地发生了。可惜他被那枚传国玉玺吸引了全部的注意力,一门心思要拿到手,不管任何方法和手段,这才入了局,被人利用而不自知。
原来,那个神秘人,不仅给沈仲送去了装有传国玉玺朱印的密信,给龙廷轩也送去了。当然,他的真实目的不可能是单纯的想要谋个富贵爵位那般简单,这话哄哄太子还行,想哄精明深沉的龙廷轩,那是万万不行的。
他跟龙廷轩另有交易,暂时不提。
而龙廷轩也不会轻易相信他的话,不过那个神秘人所要求的,不触及他个人的利益,甚至对他所谋划的进展有所帮助,他倒是乐得与之合作。
借太子之手,慢慢解决掉惠王安插在朝中的人,再慢慢寻找机会换成自己的人。龙廷轩靠近惠王,不仅仅只要借用惠王手中的势力,他更想要那股势力完全的属于自己,听凭自己的掌控调遣,而在此之前,他必须先瓦解惠王的人,然后慢慢补缺。
而这一切,都在他掌控的范围内,循着轨迹一步一步向着预期方向进展着!
龙廷轩心情大好,躺在车厢内的软榻上,一路哼着小曲儿。
阿桑听着,竟忍不住眼角湿热。
多久没见过少主这么率性不羁的一面了?
******
五月二十日早朝,阴山边关传来了一封加急奏折,而这份折子的内容,让朝野上下一片震惊。
去年鞑靼冬末受雪灾影响严重,多亏了大胤朝打开边关易市,鞑靼才得以靠胤朝的粮草棉衣挺过严冬,也避免了阴山边关百姓受鞑靼铁骑掠夺剥削之苦。
鞑靼与胤朝本是敌人,但自停战之后,两国便是兄弟之邦,鞑靼可汗耶律感念英宗友邻相助,将于六月底命使者来朝,并与英宗皇帝商讨迎接宪宗上皇归朝之事。
随同边关加急奏折送来的,还有一封鞑靼可汗亲笔写的书信,证实了这份奏折所奏句句属实,并非捏造。
朝臣们登时就懵了,朝堂上鸦雀无声,众人面面相觑。犹不敢信。
耶律这是打的什么主意?
宪宗自从被俘虏后,已经囚困于鞑靼一十九载,怎么以前不送回来。等到现在胤朝天下大定了,才要送回来?
他是觉得宪宗已经没有要挟利用的价值。又杀之不得,留着只能白瞎粮食,所以终于无法承受这个烫手山芋要将之丢回胤朝么?还是说他与宪宗达成了什么协议,要趁机回来夺权?
高坐在御座上的英宗,脸色顿时变得阴沉起来。
在他看来,耶律此举不是为了感念他,而是为了给他添堵,给他制造麻烦的。
兄长宪宗在十九年前的那一场战役上。造成了阴山边关失陷,差点将大胤朝的万里江山葬送,是他临危受命,被萧太后和众臣推上了这个位置,领导着大胤朝打了一场艰难却恢弘的保卫战。
从那时候起,他便是众望所归的帝王,大臣们对他顶礼膜拜,百姓们对他感恩戴德,而他也第一次品尝到了那种号令天下的快感,也终于明白皇权至高无上的魔力。他倚在龙椅上。看着跪拜在脚下的臣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舒适感。
他已经喜欢上了这个位置,他曾说过。不会再将宝座之位拱手相让。
而宪宗的成就如何能与他相较?他仅仅只是大胤朝的罪人和耻辱。
英宗这些年为何要渐渐在暗中处理掉宪宗在朝时的心腹臣子?就是担心他有朝一日会威胁到自己的帝位。英宗希望,这位兄长可以。。。。。。永远的,不要回来!
看着鞑靼的国书,英宗冷冷地扫了御座下的朝臣一眼,哑声问道:“众卿以为如何?”
底下的朝臣个个都是人精,这是个敏感性问题,谁也不敢率先出列说话。
英宗便冷笑,正待压下鞑靼可汗的国书不发时,思绪转了千回的御史台的曹清出列了。执笏上前道:“陛下,上皇北狩已有十九年。关外苦寒,而今四海升平。天下大定,臣以为是该迎接上皇回京,安享晚年了!”
宪宗被囚困在鞑靼乃是胤朝的耻辱,因而对外一致宣称,宪宗乃是在外北狩。
曹清这句话的本意不是让宪宗回来复辟,他只是觉得宪宗被俘在外,是件很丢人的事情,现在如果能让宪宗回来,也算是为国争光。
有曹清带头,礼部尚书张志也上前附议,而后吏部尚书刘景文也上前附议,他们都认为是年末阴山边关易市给鞑靼解了燃眉之急,这才使得耶律起了感念之心,让上皇回归!
可惜他们的这番意见并不对英宗的胃口,他们都不懂得一个帝王的心,若是他们懂,不会这么没有眼色。
英宗很生气,将折子从御座上扔下来,厉声喝道:“鞑靼人生性狡猾狼子野心,殊不知这是耶律的阴谋诡计?若他假意派人送上皇入京,却借机进攻,那时我天朝毫无戒备,岂不任他鱼肉?”
曹清和张志对视了一眼,闭上了嘴巴。
他们觉得耶律可汗这样做的可能性不大,蒙古草原近些年的内政不稳,回鹘和突厥势力隐隐有复发的趋势,鞑靼尚且顾之不及,又怎么会有心思舍近求远,跑来进攻上京城?
不过英宗这样说了,他们便不好再辩驳。
英宗从御座上起身,脸色依然非常阴沉,看着底下的朝臣,只冷冷吩咐他们遇事要多考虑,这件事容后再议。
朝会上的事情,很快便传到了后。宫。
萧太后正在用早膳,听陈公公说起前朝在议是否迎回宪宗一事,登时就怔住了。
然只有一瞬,萧太后便恢复正常形态。
几十年的宫廷生活,早就让她练就了喜怒不言于色。她放下了筷子,起身入了内殿。
陈公公忙跟着进去伺候。
第四百九十四章无情
鞑靼可汗耶律的那封国书,让英宗和萧太后陷入了苦恼之中。
耶律囚困宪宗的初衷是什么,无非就是拿捏着胤朝皇帝的性命,向大胤朝勒索讨钱要好处。可那时候自己已经被萧太后和朝臣们推上了宝座,成了新一代的帝王,宪宗成了太上皇,朝廷上上下下将他当成了累赘,再也无人愿意理会一个过气皇帝的生死,更不会做出割地赔款,花钱赎他这种丧权辱国的事情。
可如今耶律不再打着索要钱财赎回人质的旗号,而是以感念天朝友邻相助之恩,要将北狩的上皇送回。
这是给了大胤朝极大的体面,所以他的臣子们动摇了。。。。。。
这无疑是英宗震怒的原因。
他怒耶律的阴险,也怒臣子们对自己不够忠诚拥护。
英宗一个人坐在养心殿的御座上,黑暗中,他僵硬的身体犹如塑像,空气中仿佛有森冷的气息在徜徉。
他握紧了双拳,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而后从座上起身,打开殿门,径直去了宁和宫。
陈公公隔着殿门向萧太后禀报英宗驾临。
在此之前,萧太后同样一个人望天枯坐了一整天。
看着头顶的苍穹从白天的灿烂到入夜的冷鸷,萧太后的心亦如这日与夜的交替,此起彼伏。
她挪了挪僵硬的身体,哑声道:“请陛下进来吧!”
英宗进入殿中给萧太后请安,这才发现她神情非常晦暗,心知她必是听说了早朝的事情。
“母后不舒服么?怎么看起来神色如此倦怠?”英宗上前,握住了萧太后的手,而后震惊道:“母后的手怎么这么冰冷?”
萧太后不及回答,便听英宗朝陈公公和殿中伺候的婢子怒喝道:“你们就是这样伺候太?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