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败家子》第1844章


两侧,则是一个个分隔开的小公房,这显然是给司吏或是掌柜用的。
“买卖的本质,在于互通有无,人无我有,亦或者是人有我无,于是方才有了交易。可如何知道人有人无呢?这便这座大厦的根本,大家伙儿,聚集在一起办公,不但可促成交易,也大量的节省了用地。等将来,西山的各个产业在此入驻,其他的各个商行,想来也都会入住。诸位……你们看……”
方继藩走到了尽头,尽头是一大片的玻璃,自这玻璃上朝下看去,整个西山新城,便落在自己的脚下。
许多人纷纷尾随而来,站在此处,竟也觉得稀罕起来。
朱厚照左看看,右瞧瞧,他胆子大,到了玻璃前,用拳头先轻轻砸了砸,发出咚咚的声音。而后,朱厚照开始加大气力,敲得玻璃哐哐的响。
大家却是被吓得面如土色,生恐这玻璃碎了。
方继藩拉下脸来:“那个……那个……”
朱厚照回过头,一脸极认真的样子:“这玻璃,牢靠不牢靠啊?”
方继藩咳嗽:“这用的……乃是特制的玻璃,轻易之下,不会碎裂的。”
但是这玩意,历来不防手贱,方继藩连忙将话题转到别处:“自然,今日只是带你们来看看,这座大厦竣工,只怕还有两年,这两年之中会有什么改进,还是未知的事,今日请大家来,自是给大家一个实惠。”
众人只想着西山钱庄等大商行要入住。
敏锐的人立即意识到,若是自己的商行能和西山钱庄和西山建业的商行在同一座大厦中办公,这对自己的商誉而言,定有莫大的帮助。
大家伙儿每日打理自己,坐着最好的马车,戴着最时新的墨镜和大金链子为的是什么?还不就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实力吗?
这大厦若真如镇国公所言,那么这座大厦,势必要成为整个西山新城,乃至于整个京师的地标,这对于自己的买卖,有着莫大的好处。
这样的大厦,自然是不适合居住的,可大家都是买卖人,归根到底是为了赚银子,若能赚银子,其他的……都是小事。
可当听到方继藩口称这是两年之后的事,不免有些遗憾。
既然两年之后……那你现在说个啥?
刘宽等翰林和御史也厚着脸皮跟了来。
他们心里吐槽着这大厦统统都是一些奇淫巧技的东西,一点都不实用,一面伸长着脖子,却见方继藩已到了公房里,公房里取了一张舆图,摊开。
就在所有人一头雾水的时候,方继藩道:“这新城,现已卖了十数万宅邸,未来的规划,将要容纳五十万户,甚至更多。诸位请看,这儿……这儿是三百亩地,占地并不大,可是诸位可知,在这里,会有多少户即将入住吗?”
这个位置,靠着大厦。
商贾们纷纷皱眉。
方继藩就道:“是七千九百六十户。这一户人家,便以最少的四五口人来算,那么这区区三百亩的地方,便有三万至四万人口,诸位若是在新城和旧城,可见过这样的地方?”
方继藩这一句反问,却是让大家愣住了。
这个时代,人口的密布不高,毕竟……城镇化才刚开始。
寻常的府城,县城,能住在城里的,也不过是数千人罢了,若是人口上万,便算是大城了。
当然,北京城是个例外,在弘治年间的时候,京师已是极为鼎盛,可谓是生齿日繁,物货盆满,其人口,已抵达了百万之数。
当然,这个百万之数,是有水分的。
毕竟……大量的京营,还有禁卫,以及许多的宦官,也在其中。
而真正的居住人口,大抵是在七八十万之间。
这几乎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无出其右。
等到了新政开始,大量的外来人口流入,建起了新城,这人口,也如滚雪球球一般的增加,以至于京师的人口,在三百万上下。
这是一个可怕的数目。
只是这些人口,却如摊大饼一般,散落在京师的各个角落。
毕竟这个时代的建筑密度低,且不说那些达官贵人,随随便便就占地数亩的土地营造宅邸,便是寻常的百姓,那也是用百丈的地,搭起一个小院子居住。
同样一亩地,在以往,倘若能住三户人家,十几口人的话。
那么……在西山新城,便可达到三十户,数百人口。
方继藩随即又问道:“敢问这三百亩土地,数千户人家,数万人丁,他们要不要衣食住行,他们要不要做工,要不要开销?”
这一番话绝对是效果巨大的,许多人已是身躯一震,似乎明白了什么!
他们诧异的看着方继藩……突然有一种……惊为天人的感觉。
朱厚照还是一头雾水,不明白方继藩的意思。
刘宽等人,只是一脸挑剔的样子,心里只想着方继藩能赶紧的将宅子炒起来。
只见方继藩继续道:“各位,这个世上缺的,永远都不是土地,缺乏的,乃是人口啊,有了人,才有财富,才有买卖,才能兴旺,如若不然,那黄金洲的土地,为何一钱不值,现在谁有兴趣去黄金洲,我爹在黄金洲,为了招揽流民,所有投靠黄金洲的,赠予土地一千亩,这一千亩地,是白送的,有没有人对此有兴趣?”
大家连忙如拨浪鼓似的摇头,生怕镇国公对自己会产生什么误会。
方继藩眯着眼:“那么……各位,若是在这三百亩地里,建一排的铺面,这一百两一丈,不算贵吧?”
一百两……一丈?
刘宽下意识的就道:“那还不如去抢呢!”
可这时……
却有人道:“不知铺面具体坐落在何处,百两银子,可以现在给付吗?”
第1757章 峰回路转
众人朝着说话之人看去。
说实话,方继藩的话确实很令人动心。
毕竟……这里的人口密度,比之新城和旧城都高得多。
对于商贾们而言,什么最值钱?
人哪。
有了人,便可大量的雇佣人手。
有了人,便会产生巨大的消费力量。
这些商贾深知一户人家进了城,消费能力会有多大。
毕竟,再不可能男耕女织,在城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银子。
区区一个巴掌大的地方,便可容纳数千户人家,这数千户放在外头,就是一个县城,甚至是一个府城。
那么……这样的商铺,值钱吗?
可方继藩一开口,便是百两银子,且还是一丈,或多或少,让人心生出疑虑。
可当有人信心十足的喊出是否可以现在给付的时候,自然……一下子冲垮了所有商贾的心理防线。
说话的人,乃是王不仕。
方继藩道:“明日开始预售,这百两银子,也并非是所有铺子的价格,这铺子,总是有好有坏,好的,远远高于百两,差的,自会少一些。”
王不仕微笑,从前他对方继藩乃是仇恨,此后变得有些敬畏。可现在,他开始用平静之心来对待方继藩了。
他便道:“那么下官明日清早再来。”
这一下子……所有人的心里顿觉得自己的血液沸腾了。
这铺子,可是稳打稳的买卖,放在手上便算是资产,拿出去,还可以做买卖,这里未来的人流,绝不会差,不……依着这整个西山新城的规划,几乎所有的铺子,人流都不会差,如此巨大的人流,意味着什么?
将来……甚至这些铺子,还可以传给自己的子孙。
将铺子留给子孙,总比将银子留给他们要好。
商贾们的嗅觉是最敏锐的,再加上王不仕的催化,一下子让他们激动起来。
一个商贾大着胆子道:“公爷,这上头的规划,草民还有一处不太明白,这儿是一个转角,怕有百丈之多,恰好又在街角处,如此算来,岂不是要一万两银子……”
他指着其中一个铺子的位置,道:“这样的铺子,不知有没有优惠?”
方继藩白了他一眼:“优惠?此处街角的铺子,至少两百两银子一丈,哪里还有优惠。”
有人倒吸一口凉气,两百两一丈……这岂不是说……这至少是两万两银子?
这可一亩地都不到啊,价格飞天了。
有人痛心疾首的道:“太贵了,公爷……若是在这里做买卖,也不知何时才能收回成本来。”
“公爷,只有这三千亩地才有铺子卖?”
“这只是开始,以后每月,自会推出不同的旺铺。”
“公爷,小人斗胆一言……这铺子的格局……有些怪异啊,为何是上下三层,这中铺和上铺都没有门脸,却为何也算进铺子的面积,小人不是要拆公爷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