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凰涅天下》第687章


汝州(今河南临汝)汝窑,生产带有较细纹片的青釉瓷,“色近雨过天青”,宋徽宗时专为王室烧造。
颍昌府阳翟(今河南禹县)出产的瓷器,釉色若玫瑰般娇艳,间以紫红和青蓝,极尽绚丽灿烂,后世称为“钧瓷”。
开封官窑生产的瓷器,土脉细润,有月白、粉青等色,带蟹爪纹片。
南方的饶州(今江西波阳)景德镇窑,出产各种品类的瓷器,远销各地,号称“饶玉”。该镇瓷窑内部已有很细的分工,有陶工、匣工、土工之分,有利坯、车坯、釉坯之分,还有印花、画花、雕花之分。
临安府凤凰山、乌龟山下官窑,出产瓷器的釉面呈现出各种美丽的纹片,特别是青瓷,有翠青如玉之感,是瓷中珍品。
此外,如北方的耀州(今陕西耀县)窑、磁州(今河北磁县)窑,南方的吉州(今江西吉安)窑、处州龙泉(今属浙江)窑以及广南东路、福建路沿海地区的瓷窑,也都发展迅速。广南东路和福建路的瓷器主要是销售海外。
宋代瓷器产量的增长,使制瓷业在宋代全部手工业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九、制盐业
宋代制盐有晒、煮两种方法。
解州安邑(今山西运城西北)、解县(今运城西南)境的盐池是池盐的主要产地。
京东、河北、两浙、淮南、福建、广南等路沿海地区,煮海水为盐。
河东、陕西、河北等路的一些地区的贫苦农民括取咸土煎煮为盐,称为土盐,以并州的永利监(今山西太原南)为最多。
成都和梓、利、夔州等路凿井取卤煎煮,称为井盐。宋仁宗时,蜀中民间首创卓筒井,口小而井深,井壁与唧筒都用竹为之,采用了机械提卤的先进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功效。
十、手工业作坊
宋代规模较大的手工业生产,都集中在官营和少数私营的作坊。
官营作坊为皇室和官府制造器物。南、北作坊在宋神宗前,分成五十一作,有工匠和兵校七千九百三十一人,专门制造各种军用物资。官营作坊主要“差雇”民匠;有时也和雇一些民匠,并役使有手艺的军匠、罪犯等。
私营作坊采用和雇方式雇募民匠。陵州(今四川仁寿)开私盐井的豪民,一家多者有一二十口井,少者有七八口井,每家和雇工匠四五十人到二三十人,每井约四五人。工匠大都是隐名改姓逃避户籍和刑法的农民或罪犯,向豪民领取“工直”。徐州利国监有三十六处铁冶,每冶工匠至少数十人,多雇佣逃亡农民。这些工匠脱离了农业,对雇主不存在严格的隶属关系,但遭受着残酷的经济剥削。
正文 389一剑足以
第一部分:过去的历史
中国和埃及;印度,两河流域都是大河文明;但是中国的农业却有所不同。
其他国家都是位于大河的冲积平原中,可以借助河流冲击来的土壤增加肥力,种植的作物是小麦。而中国的农耕文明的中心(只说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虽然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但是影响却和黄河文明不可同日而语)是黄河中上流的陕西一带的黄河高岗上,起初种植的是比较耐干旱的谷子,大豆等作物。
黄河对于中国人来说;有一种复杂的感情。在埃及和其他国家看来;是河流给他们的文明带来了生机。而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在同黄河这条河流搏斗,而且现在中国还未必敢说彻底控制了这条河流。和希腊的神话里面充满了神灵的互相嫉妒、互相**相比;中国的上古神话则充满着悲壮英雄的气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这些深化折射出中国人先人早期的生活环境非常之严酷,然而中国的文明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拼搏茁壮。
黄河流域为温带季风性气候,降雨量一般在400mm以上,植被不算太茂密,对原始的农业来说非常适宜。但是中国北方年降雨量的变率竟然高达25%,旱涝频繁。更糟糕的是北方农业的核心黄土高原自身特殊的特点,黄土在干旱的时候有很强的垂直特性,因此陕西和陕西的一些地方在黄土高原上挖窑洞,东暖夏凉,而且不占用耕地。然而在降雨的时候,如果没有植被的保护,土壤很快吸水,形成饱和的不透水层,雨水形成超渗径流,夹杂着土壤颗粒进入河流,土壤颗粒在河流中互相粘结,最后颗粒越来越大,最后在河流中沉降,使河床抬高,使得黄河经常为害。
虽然有如此的不利之处,中国古人仍然利用自身的智慧发展起繁盛的农业文化,在现代化肥和拖拉机等手段出现之前,可以说,中国的农业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国人瓦格纳在《中国农书》里面非常惊叹中国古代农业的繁盛,而且能够一直绵延到今天。
然而在成绩的背后,不得不说的是中国古代农业也为自身的繁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其中原因有地理和气候条件的限制,也有人为的因素……
中国古代农业几个出色之处:
1、很早就对土壤作出了分类,其他书友正在看:。
2、保持土壤肥力,中国商朝就有在土壤中施肥的记载,而埃及,印度很大程度上则依靠河流的定期泛滥给农田增加肥力。除了黄土高原的特殊性之外,其他地区地力一直保持肥沃,未尝疲惫。希腊罗马的南方曾经是谷仓如西西里岛现在许多都光秃秃的,根本无法耕作。现代化肥的思想也在于将土壤中取走的养分以等量的方式返还给土壤。
3、重视土壤灌溉和洗盐。两河流域的土地洗盐解决得不好,这是巴比伦王国衰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中国发明了井渠技术,也就是坎尔井。最后开挖渠道的技术传入西域,促进西域绿洲农业的繁盛。
4、西汉汉武帝时期赵过发明代田法。以耕地垄背垄沟逐年互相更换,以休闲土壤地力。他还发明原始的播种机:耧。而欧洲中世纪很长时间内是实行土地休闲轮作的。
5。西汉汜胜发明区田法,集中水肥,取得高产。
6。重视深耕。别看这个好象没有什么了不得,没有深耕,欧洲无法开垦北欧寒冷地带的土地,美国无法开垦西部草原。
7、复种。至少在汉朝就已经有复种的记载,特别是隋朝之后,复种的面积非常之大。在宋朝的时候,南方基本上一年两季。
8。重视改良品种,有专门的种子田,各朝逐渐积累,选育了大量的品种,可惜在目前的急功近利之下,许多宝贵的种质资源已经消失。
9、提倡规模经营。如《史记。货殖列传》就有规模经营的记载,而《齐民要术》更将蔬菜。畜牧。水产等专门记载。
10、重视农产品加工。《齐民要术》有1/3的篇幅专门记载酒等产品的记载。
第二部分:我国古代农业的困境和今天、未来
有很多人已经写过我关于国古代朝代更替和近代史的文章,但是惟独将中国孤立起来,忽略了自然环境的影响,须知,人力能胜天,但是成算不大。此处就其中一些常见的观点给出解释。
1、重农抑商。
这是一个愚蠢的问题。关键是这个抑商,真这么干的只有建国之后一段时间。不管土地是否兼并,问题是在古代农民从土地上出来之后,是否有工商业可以接纳?如果有工商业可以接纳,是否有足够的粮食满足社会需求?社会粮食的满足是依靠国内还是进口粮食?只要其中任何一项发生问题,中国就会遇到发展的瓶颈,搞不好,就会陷入内乱,以战争开始,以人口大量减少而告终,也许陷入绵长的混乱时代如南北朝,更惨的就是外族入侵,如明朝和清朝。
唯一还算解决的是宋朝,但是可惜军事力量薄弱,中国失去解决问题的机会。就中国的现实来说,农民许多已经将土地抛荒,但是城市仍然无法接纳,城市里还有很多人没有工作。而土地却抛荒了,中国的粮食安全也成为问题。中国的粮食只能勉强自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粮食的缺口将会更大。靠外部解决?我的看法是不可能。因为真正能提供较多粮食出口的只有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粮食耕种面积有限,但是美国能满足中国2…3亿人粮食的缺口吗?恐怕很玄。现在的技术如此发达尚且何况古代?中国自始至终必须依靠自身努力满足粮食问题。
2、西方向海外殖民的经验中国可以借鉴吗?
首先必须洗去欧洲中心论的余毒。欧洲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向海?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