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第1488章


哪里像杜如晦这种,人哪怕死了,照样影响深远。
“如今涌入京城的豪富之家多不胜数,人人都在追捧这些个股票,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家破人亡。”
“你一个富婆,倒是学者体恤百姓起来了?”
老张笑了笑,又道,“可曾听这几日有些人家,在那里念叨甚么‘一家哭何如一族哭’?”
“‘龙尾堂’京畿房的管氏这般说吧。”
类似这样的心酸话,多不胜数,只是管氏讲得比较动听,描绘了一个非常励志而且又坚韧不拔的形象出来。
实际上就是一个世族的“宗家”欺负“分家”罢了,说得好听是为了家族的兴旺,真正捡到便宜的,只有留在中国的豪门正宗。
那些个“分家”流落出去,拼死拼活就算想要做假账开捞,他们上班的单位,他娘的是个股份制企业,股东茫茫多不说,还有一堆莫名其妙的监管盯着。
讲白了,就是燃烧“分家”的热血,点燃“宗家”的激情。
送死你去,背黑锅我来。逻辑上没有瑕疵,只可惜这世上,愿意背黑锅的才是多数,谁他娘的想死啊。
“这一次,愿意前往四方冒险的人家,将会多不胜数!”
李芷儿盯着张德,“只怕死人无数。”
“也活人无数啊。”
老张轻描淡写地捏着一只鸡腿,随手将手中的勺子扔在案桌上,“总要死人的,不过,死一个人活五个人,这就是赚的。”
“……”
人命如算数,极尽冷血的言语,让李芷儿身躯微微一颤。尽管已经过了天真的岁数,她也是十数年历练,早就明白“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可和张德这种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虽然知道李芷儿有点“悲天悯人”的情绪在,但这种情绪显而易见不会持续太久。
老世族的精英们只要有点眼光,就知道在中原想要继续维持“耕读”的成本将会与日俱增。
不但要跟皇帝斗,还要跟新贵们斗。既要和进入体制的新兴官僚集团斗,还要跟小有产者争抢最后的一点口粮。
战天斗地不是不可以,但也要量力而行。
太原王氏、温氏都在尽力转变,湖州徐氏、苏州陆氏都在“分裂”,都是选择而已。化整为零还是化零为整,历朝历代的老世族,都是看需要而行动。
一个很简单粗暴地例子,侯君集掌控的娱乐业集团,盯上了一块地,想要做成规模更大的球场。他这样一个顶级的帝国权贵,想要玩死一两家走下坡的老牌世族,根本不费吹灰之力。
而支持侯君集的人多,还是支持某某地某某氏的人多?要知道两京组织的球赛之中,背后金主多得是军方出身的山头。而球赛带来的收益,绝非只要门票,围绕球赛而产生的报纸、杂志、博彩、物流、周边、广告等等等等行业部门,都会支持侯君集弄死那帮攥着土地不放手的“落后”杂碎。
你祖上汉朝三公?你先祖位列九卿?
打的就是三公,杀的就是九卿。
利益形成洪流之后,要么用另外一股洪流来压碎,但大抵上也是利益诉求,乃至利益的分配权力。
想要靠着传统的惯性,发动“面子果实”的能力,给某某地某某氏一个面子,无异于痴人说梦。
在贞观朝二十多年的官场换血之后,老牌世族不得不变,不变就死,而且是必死无疑。
管氏喊出“一家哭何如一族哭”,固然“宗家”冷血无情,甚至是极尽不要脸之能事,但道理是正确的,“分家”的精英或者说精英,也能明白这是阳谋得不能再阳谋的手段。
“宗家”通过这种手段集中了资源在更少一部分的家族子弟身上,燃烧的是“分家”,壮大的是“宗家”血脉。但同样的,“流放”出去的“分家”子弟,也获得了一个额外的机会。
原本他们永远不可能独立门户,大多数情况,就和历史潮流中的那些个高门小支一样逐渐衰亡,最终成为苍头黔首的一员,甚至可能是奴隶……
但是现在,他们就有机会“称宗道祖”开门立户。
创业,对高门嫡系子弟而言,是熟悉的,但是对庶出“废柴”们而言,他们只不过是生育机器,又或者是联姻工具,其它的利益,很难享受。
且不说豪门如此,程知节这等草莽出身,都让庶出子弟不得不选择投靠张德来换取前程,高门只会更加残酷,老牌世族更是等级森严,和魏晋之时,并无区别。
老张对李芷儿说“活人无数”,那的的确确就是如此的。那些个“流亡”“流放”到海外番邦的小支庶子们,至少在他们的人生轨迹中,第一次获得了一丢丢的分配权。
资源上的,财产上的,甚至是生育上的。
一如当年张德和太谷县令王中的“官商勾结”,不知道多少农户家破人亡。老张和程处弼这等权贵子弟,更是谈笑风生,视人命如草芥。可回过头来再看过往,原本就已经饥饱参半的太谷县农户,他们中原本应该早夭早死的,却活了下来。
而那些个没有家破人亡,继续保留手中田地的农户们,他们继续饥饱参半,手中的土地,泰半换了主人,因为他们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以把自己的血脉延续下来。
正常的历史潮流中……他们中的大多数,本来就是应该“断子绝孙”,养不活妻儿养不活自己,才是常态。
哪怕这是“贞观盛世”!
但是当初遭遇“家破人亡”惨剧的群体,却存续了自己的血脉,他们有过劳而亡的,可终究还是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这些劳命鬼。
原因何在?
一个行业体系中的雇工,永远都比被多重剥削的底层小农值钱那么一点点。
更何况,还是土地贫瘠一无所有的河东下县。
倘若张德亦或是程处弼因这些个“家破人亡”而伤心不已……那大概是一直伤心二十年,至死不休也停当不下来。
所以当李芷儿盯着张德感慨之后,终究也是没有多说什么,更何况,先哲们早就把道理讲得很清楚了。
怎么避免这种悲伤?
很简单。
君子远庖厨。
“我那皇兄若是一病不起,太子能监国吗?”
“就他那性子,还是老老实实在东海攒点家底吧。”
老张摇摇头,“哪怕你皇兄死了,也是太后垂帘听政。哪怕你皇嫂没有这个想法,满朝文武,多的是需要她这么干的。”
“唉……”
李芷儿一声轻叹,“我总算是脱离帝王家,得获自由身。”
第七十一章 破壁
贞观二十五年年底设置的天竺都护府,其实远没有安北都护府层级来得高,重视度也远不如。
程处弼接手的状况,有点类似汉朝平稳期的西域都护府,地方上邦国林立,都护府的主要工作,就是仲裁和监护,其余治理施政,基本就是随缘。地方邦国只要不闹事,就算是业务圆满万事大吉。
自“天竺地”原本形式上统一的王朝解体之后,大量的军阀、土王、土公、部落,都各自为政。整个“天竺地”能够充当货币职能的东西,除了贵金属之外,就是从中国进口的绢布、瓷器。
瓷器这一项很特殊,是一种定制瓷器。比如说一个装水的瓶子,它可能就充当五只羊或者十只羊的价值;一只大尺寸的盘子,可能就充当一只羊或者十只鸡……一切都交给了市场去调解,几百个“国家”密布恒河两岸,大瘟疫状态下,博弈效率非常高。
除此之外,“广交会”带来的先进纺织技术,使得“东天竺故地”,也就是原先的高达国,成为了“天竺地”为数不多已经实现规模产业地区。
并非是香料、调味料这种高价值商品,而是黄麻。
麻纺业相当发达,整个恒河流域,除了丝绸之外,黄麻布就是次一等的流通货币。
因为地理气候的缘故,“天竺地”服装相对简陋,并没有发展出类似中国那样高度发达的服装体系。所以布匹这个“匹”,是用不上的。
所有交易的黄麻布,都是“卷”。
分大中小不同等级的“卷”,大卷可能值一贯,中卷可能值五百文,小卷大概在一百文上下。
但即便是黄麻布,也不是底层可以随随便便就能够消耗的。
所以为了保证底层的经济活跃度,“天竺地”进口了大量的开元通宝,其总量固然是比不上东海,但也有两三个中国雄州的规模。
利润相当可观。
围绕钱币这个事情,帝国高层一直在推动的,就是效仿始皇帝,针对币制进行立法改革。
而天竺都护府,除了军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