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血刃》第1084章


敫龆啵坏┪颐窃谄饺揽颍呔淅鼍凸瞬簧现莺毫耍 ?br /> 陈应其实也在感慨,都说商人重利轻义。
然而,这个歙州陈玄却是一个重义轻利的人。
当然,他更是一个聪明人。
别看他这么大方白送了一万多石粮食上去,可是朝廷绝对不会亏待这样无私奉献的商贾。
海面上航行是乏味的,看了一天海,士兵们都有几分腻了,呆在船舱里吃了一顿以海鲜为主的晚餐,然后就睡觉。
陈应却一点都不在意,跟饿死鬼投胎似的甩开腮帮子狂吃,他在餐桌上那种横扫六合虎踞八荒的气势着实让所有水手都开了眼界。
阿史那思摩的面色不大好,这位精壮的汉子只吃了一点点,就摆手说自己没胃口,不想吃了。李嗣业貌似关心的问:“你该不会是昏船吧?”
阿史那思摩白眼一翻,说:“昏船?我会昏船?开什么玩笑,我……”
话还没说完,吃下去的海鲜就从鼻孔里喷了出来,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向所有人证明,他确实昏船。
空气中弥漫着恶心的味道,陈应已经吃不下去了,士兵会晕船,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虽然只有一天一夜的航行时间,恐怕这一天一夜下来,安西军将士会变成软脚虾。
陈应露出惨不忍睹的表情,唉声叹气:“你们啊,简直把我安西军的脸给丢光了!身为安西军的一员,你们居然连这点小小风浪都承受不住,丢脸,丢脸啊!回头本大将军得好好练练你们,免得你们还没上战场,就因为昏船挂了!”
陈应不是水师将领,望着战舰校尉道:“你们治疗晕船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水师校尉微微一笑道:“把他们扔进大海就走,两个时辰后再回来,他们就学会游泳了,再也不会昏船了。”
苏定方很纳闷:“会不会游泳跟昏船有什么关系?”
校尉道:“当然有关系。昏船有一大半原因是源于对大海的恐惧,如果他们学会了游泳,扔到哪片海域都淹不死,还会昏船吗?”
s:好纠结,战争不能写,血腥不能写,最后这场大战怎么办?求教!
第一六七章 精度不够密度来凑
周围的安西军将士望着这名目光,瞬间变得不同了。
如果目光可以杀人,这名校尉恐怕早已变成了筛子。
安西军将士都是跟随陈应的老兵,他们深知陈应的练兵方式。
那简直可以称为十九层地狱。
每天早上起来的开胃小菜,就是全副武装十里越野,当然对于吃粮当兵的将士们来说,这个虽然苦,不是坚持不了。
然后就是四面转法、三大步法,还有万恶的内务整理,最重要的是,安西军的教官们,喜欢整人,戴着错误,往死里整。鸭子步、冲坡、关禁闭、扫军营……样样都来,完全拿他们当不会反抗的玩具玩,整得他叫苦不迭。
特别是鸭子步,一趟下来,胯骨跟劈裂了似的合都合不拢了,痛得要命。至于关禁闭……有过被困在电梯里,好几个小时都出不来,只要有这种恐怖经历的人,都知道这有多可怕,最惨的是禁闭室的面积比电梯还要小。
乌漆麻黑的,不难想象一个好动的小伙子被关在这么个狭小黑暗的鬼地方,什么都看不到,什么都听不到,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是多么悲惨的一件事情!
在禁闭室里蹲了三天,被放出来之后,他看到太阳就跟见了爹一样高兴,这一辈子都没再犯过同样的错误了。
他们非常害怕陈应真相信了这个可以解决晕船的办法,把他们丢到海里两个时辰,现在陆上早已冰天雪地,虽然海里没有结冰,不过温度却极低,保准扔进海里一刻种冻成冰球。
好在将士们担心是多余的,陈应并没有采取这个馊主意。
看着周围将士们明显松了口气,苏定方赶紧给李嗣业使一个眼色,让他分散陈应的注意力。
李嗣业也担心陈应这么训练会出现大量非战斗减员,急忙道:“父……大将军,咱们马上就要到高句丽了,这个仗怎么打?”
陈应起身指着远处的高句丽方向道:“咱们有一百四十二艘战舰,平均每艘战船上有二三百人,放眼整个高句丽,绝对没有任何一个港口可以停靠咱们这么一支庞大的舰队,发旗语,让各战船散开,分开寻找登陆地点,找到合适的登陆地点,立即进行抢滩登陆……”
听到这话,李嗣业直皱起眉头。
他是李道贞的儿子,李道贞对他倾注了无数的心血,虽然他没有参加过正式的战斗,不过对于兵法,他并非一点也不懂。
他并不认同陈应的观点,于是小心翼翼的道:“父帅,那岂不是成了添油战术了?添油战术可是兵家大忌啊!”
陈应撇撇嘴,不以为然的笑道:“你爹我打仗可没那么多讲究,手里有一千人,就有一千人人的打法,有一万人就有一万人的打法……”
因地制家,化被动为主动。这是陈应对安西军讲武堂校尉讲课时的原话。
陈应很少以多打少,通常情况下,都是以少胜多。李嗣业非常好奇陈应是用什么办法战胜敌人。
“父帅,一千对一万有什么打法?”
陈应道:“一千人要想胜一万人,必须装备精良,否则根本没戏,用五百名刀枪不入的重装陌刀军结成陌刀方阵如墙推进三百轻装掩护左右两翼,两百名弓弩手负责远程压制,一旦冲锋范围内,陌刀军永远无敌!”
李嗣业接着问道:“一万人对十万人又怎么打?”
“骑兵在两翼,弓弩手在前,长枪兵、横刀手在后,万弩齐发,长枪攒刺,实在顶不住了就让重装步兵过去堵缺口,磨也要把他们磨光!”
“那三万人又该怎么打?”不等陈应开口他便自己给出了答案:“正面进攻?”
陈应一副“孺子可教”的欣慰表情:“对啊,还是正面进攻!不过如果我有六万人马的话,还没开打高句丽人就会跪下!”
李嗣业皱起眉头,这感觉与陈应传闻的名声不符合啊?
他望着陈应,怎么都感觉陈应特别不靠谱。
不过,陈应依旧向李嗣业灌输着正面进攻的军事理论,其实他这套战术,其实就是后世日本使有的有名战术“猪突战术”。
很多人以为这个战术是日本人发明的,其实这是错误的。这套战术,早在唐朝武周时期已经应用成熟了。武则天因为政治斗争,将忠于李唐的文武大臣扫得七零八落,她开始重用寒门与庶民。
关键是在那个时代,根本就没有军事学校,将门的传承,与世族门阀一样,都是依靠家族传承。
而寒门子弟哪里懂得什么军事指挥艺术,哪怕读几本兵书,依旧对军事指挥如同擀面杖吹火。不过,在那个时代,这些武则天提拔上来的将领,为了不辜负武则天的期望,只能采取一种办法,重赏将士,以悍不畏死的方式,激励将士们,完全不进章法,直接一线平推。武周时期,依靠着这个的战术,南抵吐蕃,北压薛延陀、偏偏打得周围诸国诸部没有脾气。
后来这套战术被日本遣唐使学会以后,奉为至宝,最终成为日本的国粹。
在陈应看来,中国兵家重谋轻勇是不对的,老想着剑走偏锋去打败对手,到头来只会被对手用拳头教他怎么做人。
比如大唐开国初期,良谋如云,猛将如雨,可是以开国大将如李靖、李世绩、李孝恭等老将故去之后,大唐的战斗力突然下降,没有这些良将的指挥艺术加成,唐军吃了不少亏。特别是在辽东对战高句丽和西南对战吐蕃方面,都吃了不小的亏。
陈应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这个问题,如果有一支很能打硬仗,不畏惧任何对手的军队就不一样了,就算是让一个庸将来指挥,只要那个家伙的水平不太烂,都不会吃太大的亏。
所以呢,打仗用不着玩那么多花巧,遇上敌人,正面进攻就是了,只要稳扎稳打,再狡猾的敌人也奈何不了你。
当然这一套理论灌输下来,这完全颠覆了李嗣业的三观,他跟着李道贞学兵法的时候听得最多的一句就是“只可智取,不可力敌”,现在他爹偏偏告诉他,正面硬怼,不死不休。
这一套战法,特别符合安西军将士的口味。
特别是以骁骑军将士,他们早已习惯了跟随陈应,无论面对敌人一万人,还是十万人,哪怕是统叶护麾下的二十万西突厥骑兵,陈应依旧只有一句话。
“给本大将军碾死这帮傻逼!”
陈应的想法是这样,事实上他把安西军都是这样训练的。
无论敌人是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